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日本“满洲移民”的生活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5-08-18 09:07

  从1906年到1945年,日本政府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日本方面称之为“满洲移民”。①“满洲移民”来到我国东北以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但是在移民当局的极力扶持下,移民的基本生活和业余生活都比较正常,以此奠定移民永久居住的基础。本文尝试从移民生活这一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以便对“满洲移民”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一、移民的基本生活——衣食住
  在日本政府实施“满洲移民”政策的宣传与蛊惑下,27万农业移民肩负着“开拓满洲”的使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东北。这些移民希望在中国东北地区落地生根,将中国国土占为己有,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现实生活离他们的梦想相距太远,移民来到中国以后,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迫使移民不得不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对于日本移民当局来讲,“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确保健康是第一目标,与移居地区的气候风土相适应,对衣食住的样式及方法加以改变是重点。”[1]126
  从服装方面来讲,“满洲移民”最难以适应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属于内陆地区的中国东北地区与岛国日本完全不同,冬季天寒地冻的气候环境,对生长在温暖的海洋性气候的日本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对此,移民当局不得不首先重点考虑如何防寒。移民从第二年开始便全部改穿当地居民的服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身经验,制作各种防寒服装。当时,日本移民当局专门组织人员研究防寒服装的制作,向移民宣传制作保暖服装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含气量,即衣服内的空气量与布料中的空气量总和,含气量越多,衣服越暖和;第二是通气量,即衣服的通气效果好就会容易感觉寒冷;第三是衣服布料的传热效果,传热效果越差就越暖和[2]19。“满洲移民”的服装往往以当地人的防寒服装为基础,据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改制。防寒的服装故多以毛呢或毛皮类为面料,其中絮上棉花,显得宽大肥厚,与在本土时明显不同。由于天气寒冷,服装清洗的次数很少,容易变脏,这对于向来喜欢清洁的日本人来说虽说省去了清洗的烦恼,但也使他们感到非常不习惯。于是,这些移民一面克服天气的寒冷,一面尽量增加清洗的次数,以保证穿着舒适与干净,不至失去他们喜欢整洁干净的习惯。
  从饮食方面来讲,气候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居民一般动物蛋白与脂肪摄取量较多,以增加热量,这对于在日本国内主要吃鱼的移民来说也很不习惯。如果吃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到移民的健康及情绪,进而影响到移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日本移民当局煞费苦心,甚至组织专家对移民的饮食进行研究。例如,1933年,将高粱米、小米、玉米、荞麦、小麦粉等东北地区产的杂粮分发给奉天郊外北大营内日本国民学校分校的学生食用,同时,配以东北地区最经济最营养的副食,然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观察,测定其消化吸收率。结果显示最初消化吸收率非常低,约半年以后,几乎接近于日本农民的消化吸收率,一年以后,营养指数已经超过日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变饮食习惯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移民当局据此动员移民多食杂粮,尽管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现实生活与科学实验还是有很大距离,移民真正适应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日本是个岛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一向爱吃鱼的日本人来讲,又是个难题。
  另外,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蔬菜种类不多,冬天多是白菜、马铃薯和大葱,缺少新鲜蔬菜,往往容易出现“蔬菜类夏天达到十二分,而到了冬季就显不足”[1]116的现象。最初移民不会储存冬菜,时常发生因蔬菜贮藏不善而腐烂、冻烂等现象,造成蔬菜短缺,使移民健康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不得不学习当地居民的蔬菜储藏方法,在气候合适的季节种植生长期短的韭菜、大葱、菠菜等蔬菜,以改善新鲜蔬菜短缺的现状。在移住几年之后,生产的粮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一些移民也入乡随俗,开始饲养鸡、羊、猪等家禽和家畜,以增加营养。
  从居住方面来讲,日本人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木制结构,注意通风效果,这种经验与习惯在中国东北地区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满洲移民”住所建造的原则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特殊情况相适应,使用当地最方便最适合的材料来进行施工”[3]357。不论移民是否喜欢,为了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必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修建适合在东北生活的房屋。在取暖方面,移民使用的是东北居民常用的土炕。这些建筑要求与东北农村居民的住房非常接近,1933年的弥荣村移民及1934年的千振村移民都是居住在这种住房当中。1939年,“满铁”设置了开拓科学研究所,1940年,“满洲国”政府设立了开拓研究所,与大陆科学院、满洲医科大学等共同开始对移民地区的生活、住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查,其中包括如何使用廉价材料,建造适于移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和经济型取暖设备问题[1]112。尽管相关机构的研究很“到位”,提出了很多方案,但实际上建在东北的移民住房归根结底无法脱离当地的气候环境与现实条件,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常年经验。1941年,第十次移民村建设之际,满洲拓殖公社做出指示,要求移民住所采取东北式房屋结构,一栋三间的平房住两户人家,墙壁采用土坯,房顶用草,厕所设在外面。此外,还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在天棚上用报纸糊两层;在土坑采暖之外,有条件的增加壁炉;建立公共浴室等等。以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尽量让移民适应当地的居住环境,能够长期生活下去。虽然对于“满洲移民”来讲,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为了遵从国家的旨意,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在“王道乐土”的鼓吹下,他们不得不改变居住习惯,由爱好木制结构的房屋向适应东北地区以土坯结构为主的房屋转变。
二、移民日常生活形态的变化
  “满洲移民”的生活形态随着移民年限的变化而改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集体生活时期与家庭生活时期。
  集体生活时期:先遣队时期与移民集体移入的初期阶段均属于集体生活时期 。先遣队在移入到东北地区以后要经过一段训练时期,实行军队式管理。一般来说,移民地区的选定是在每年的1月中旬以后,那么先遣队现场训练时期则从前一年的5、6月份开始,为期7~8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都属于军事化集体生活,大家统一行动,共同劳动,每34当后续移民集体移入以后,有的移民也表现散漫,对集体生活产生不满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移民当局强调加紧对移民的教育,强调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增加大家的集团意识,保证移民的稳定。
  家庭生活时期:移民到达东北地区以后,一般从第二年开始家属可以移入,随着移民家属的到来及单身移民结婚数量的增多,移民便逐渐分散成10户或20户的小村落,但在经济方面仍然属于共同经营,只在生活方面每个家庭单独居住,其目的在于增加移民的稳定性。这一时期,在日本农村,婴幼儿的死亡率比较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达12%~16%,其原因是母亲过于劳累,导致先天发育不良或没有精力细心照顾[5]430。而在东北地区的日本移民中,移民处于共同生活阶段,婴幼儿一般由父母照顾,年轻母亲往往放弃农耕精心照顾孩子,婴幼儿死亡率反而较低。转入个体经营以后,移民为了赚钱,以照顾孩子为由在家从事家务的母亲逐渐减少。为了解决婴幼儿的保育问题,移民村落设立了托儿所,对婴幼儿进行共同管理和保育。移民地区的托儿所与日本的托儿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儿也可以托管。托儿所的经营是由各家的主妇轮流值班3到5天,照顾婴幼儿,可见移民当局的精心安排。与此同时,移民当局要求年龄稍大的儿童必须上学。移民村落一般都设立了学校,适龄儿童可以上学。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落,孩子们冬天寄宿在学校,费用大部分由村里负担,少部分由移民个人负担。学生寄宿生活也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共同负责,由学生的母亲轮流到学校照顾学生,这些学生母亲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学校宿舍中,负责为学生做饭。从中可以看出移民当局用心良苦,在注重移民生活形态变化和保证移民稳定性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以保证移民的连续性,从而为永久占有中国东北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增强移民的稳定性,日本移民当局在保证移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移民的业余生活。可以说,业余生活也是“满洲移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在度过艰苦的建设期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方面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满洲移民”的建设时期一般来讲指先遣队员移入后约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移民们共同经营,共同生活,为能够定居做各种必要的准备。由于这一阶段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各种设施也不完善,娱乐或业余生活几乎无从谈起。
  随着移民组织机构的完善及各种基础设施的扩充,移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业余生活。在移民团的建设时期,每个月有两天的公休日,这对移民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日子,“渡满”时从日本带过来的钓鱼器具、猎枪、围棋、象棋、乐器等,在休息日可以充分利用。特别是阅读从日本寄来的信件或欣赏从日本寄来的礼物,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对于这一阶段的移民来说,是业余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建设时期结束以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移民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得以体现。有的移民家庭居然有能力购买收音机,收听广播成为移民新的消遣方式。在收获季节,每个村落要举行各种“农事节”庆贺丰收。移民聚在一起,将捕获的鸟、鱼等做成美味饭菜,一边品尝一边举杯祝福,在忘却过去辛劳的同时,祈祷上天的恩惠,相互祝福平安。各移居地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要在神社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有些移民团还举办列队表演、日式舞蹈表演、传唱民谣、移民村对抗的竞技运动大会等活动。在移民团中,像在日本国内一样,创立了敬老会、妇女会和儿童会等等组织。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加强了移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移民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移民的集团意识,也利于移民的管理与统治。
  与此同时,出于移民文化事业和移民教化的需要,“满映协会”从1939年开始在移民地区巡回放映电影。看有声电影对于很多移民来说还是第一次,所以极受欢迎。播放电影不只是为了丰富移民的业余生活,稳定移民的心理,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在娱乐当中向移民宣传“大日本帝国”思想,培养移民的“忠君爱国”意识。这其中包括“满映协会”专门为移民地区小学生组织的电影巡回放映活动,为了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宣传,可见其用心良苦。
  移民的业余生活之所以受到移民当局的重视,是因为它事关移民民心是否稳定。对于移民本身来说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对于日本移民当局来说,真正目的是让他们团结一心,响应日本国家的号召,树立在中国东北地区长期进行“满洲经营”的信念。应该说,很多移民已经有了长期扎根的打算,只是这种梦想很快就因日本战败而被无情的打破,“五族协和”与“王道乐土”终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满洲移民关系资料集成:第33卷[M].东京:不二出版,1990.
  [2]宇留野胜弥.满洲开拓地的衣食住与保健[M].东京:拓务省拓北局,1941.
  [3]满洲开拓史刊行会.满洲开拓史[M].东京:满洲开拓史刊行会,1966.
  [4]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三十辑[C]//梦碎“满洲”——日本开拓团覆灭前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满洲国通讯社.满洲开拓年鉴[M].新京(今长春):满洲国通讯社,1940.

上一篇:《伽婢子》中佛教主题的深化发展

下一篇:永不消逝的童年文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