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金代蒲裕路与蒲裕路古城的文学性
广大富饶的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最迟从唐代开始,中央政权就已经在这里设置完整的行政机构,进行着有效的管辖。之后,历代中央政府继续在此设官治民,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联系与统治。12世纪初,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对黑龙江流域进行着统治。金前朝的都城是上京,即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白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属金代上京路所辖的蒲峪、胡里改和恤品路管辖。而其中的蒲裕路就管辖着黑龙江上游广大地区。治所蒲裕路古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西北7.5公里处的金城乡古城村附近。蒲裕路古城位于乌裕尔河南岸的高地上,古城东、北两面为沼泽地。乌裕河从东北缓缓流来,在古城北折向西行,将整个古城一半怀抱在河身中。
一、金代蒲裕路的设立时间与管辖范围
蒲裕路与乌裕尔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以乌裕尔河而得名,金代的行政区划和城址,多以所在山川河流命名。蒲峪(又做蒲峪、浦峪、普一等),因为音译问题,汉名很多。在女真语中就是“低洼地”、“涝洼地”的意思。蒲峪路是以乌裕尔河而得名,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的北安市,由东向西流,经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等县,最后在齐齐哈尔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林甸县之间,汇为大片的沼泽地,也有部分河流变为伏流而消失。乌裕尔河下游地势平坦、低洼、多为草原沼泽地。尤其是蒲峪路古城一带,四周均为沼泽草甸,一到雨季,遇到沼泽水不能泄,泥泞难行,古城恰好位于乌裕尔河南岸的低洼平原,是有名的涝洼之地,这些正好和地名含义相符,蒲裕城由此而得名。由于乌裕尔河是一条较大内陆河,两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淹没了两岸大片原野,形成大片沼泽草地。这样就致使蒲峪路古城城墙形成了他独有的形状——椭圆形城墙,横卧于东、北、西三面沼泽之中。所以,远在九百年前的金代,这里就是风景秀丽,水草肥美,是捕鱼射猎的好地方,也是水陆交通发达,易守难攻的军事重地。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蒲峪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节度使,承安三年设节度副使。”《金史·兵志》记载:“金初女真各部民无徭役,壮者皆兵,平时耕田渔猪,战时为兵。其部长曰李董,行兵则曰猛安、谋克,”“部卒之数,初无定制,至太祖即位之二年……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金史·兵志》)猛安谋克是金代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金朝大致一谋克辖三百户,七至十谋克为一猛安,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金宣宗元光年间曾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金史·兵志》)的记载。猛安之上设军帅、军帅之上设万户、万户之上设都统,以都元帅为总领。万户是其中一级比较大的军政长官,是可以世代相袭的。到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据《金史》:“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可知蒲峪路前身是万户府,海陵王罢万户在天德三年(1151年),由此推断蒲峪路古城修建在1151年后不久。至于蒲峪路前身万户设置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所以目前尚无法确定它的确切年代。
蒲峪路管辖的范围和四至,《金史·地理志》里说:“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东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北边界火鲁火瞳谋克三千里。”也就是辖区范围南起今呼兰、肇州迩北之地,西境以嫩江与金泰州今吉林省大安县相接,东境至今汤旺河伊春地区。其北则抵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侧的阿尔巴金诺城[1]。由其范围的四至可见,蒲峪路所辖范围东西达千余里,南北三千多里,面积约为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管辖范围相当的大。“路”是金朝行政区划最大一级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路的治所就是今天的省会。路设节度使为最高行政长官。蒲裕路归上京路管辖,是路下路,上京路下辖四路,分别为蒲裕路、胡里改路、恤品路、合懒路。辖区相当于今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两岸直至海滨的广大地区。蒲裕路是金代各路中管辖面积最大的路,也是最北的路。
二、蒲裕路古城的发掘
关于金代蒲裕路治所的位置、蒲裕路的管辖范围,是困扰史学界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很早以前就有中外历史学者注意和重视,因而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清代史地学家杨守敬,在他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中,曾标定了蒲裕路古城的具体位置。“民国”学者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一文中,曾对蒲裕路的西部边界做。但是拢川等人对整个乌裕尔河的辽金古城址没有进行全面考察,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因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为了确定克东古城究竟是不是金代蒲裕路故城,很多专家学者和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的考古工作者一起,于1974年、1975年、1976年连续三次对乌裕尔河流域进行考察,先后考察了乌裕尔河的中游、下游和上游;通过这些考察,基本查明了乌裕尔河流域的地理面貌和金代古城的分布情况,并征集到了蒲裕路印印模,这为后面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蒲裕路古城遗址奠定了基础。
1975年黑龙江省考古队开始对南城城门进行发掘,发掘工作从9月3日开始,到9月30日结
束,历时约一个月。发掘面积约二百平方米。197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又对克东古城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地点在古城东北处的一处官衙建筑遗址。发掘工作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左右。发掘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挖掘出一处较大型的建筑遗址。这两次的考古发掘行动,为揭开蒲裕路古城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条件。《金史·地理志》记载蒲裕路治所的位置是: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东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这条记载是确定蒲裕路治所的重要依据。金上京故址即阿城区之白城,胡里改路治所在黑龙江省依兰县。从克东古城到阿城区白城六百五六十里,与《金史·地理志》所记蒲裕路治所到金上京的里程相符。从方位上看,克东古城位于白城的正北方,也与《金史·地理志》所记方位相合。依兰在克东古城的东南方,克东古城与依兰之间的方位、里程,与《金史·地理志》所记蒲裕路治所与胡里改路治所的相互位置、里程完全一致。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加之1947年在古城中出土的“蒲裕路印”来看,基本确认克东古城就是金代蒲裕路治所所在无误。克东古城所在的公社名叫金城公社,金城就是金代的古城的意思。
三、蒲裕路古城的消失
1.毁于战争说
1975年对南城门进行发掘,城门为一过梁单洞式建筑,城门道宽5米,进深10米。门道两壁是由一排立柱上横钉木板所构成。门洞正中立档门石,路面采用河卵石、沙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伏。门洞前后两侧拐角处立有花岗岩角柱,城门座前后面砌有青砖。门洞内堆积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等建筑构件和陶灯、铁镞、甲片、马镫、车驯、铜钱、石弹等物。城门前瓮城内出土石弹、圆石、铁镞、甲片及烧焦的门楼木板,这表明蒲裕路古城毁于一场战争。可能与元朝初年平定诸王乃颜、哈丹叛乱的战争有一定的关系。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帖木格斡赤斤的玄孙乃颜,纠合哈丹等在北方反叛元廷挑起战争。元朝政府的军队在追剿哈丹的战争中,曾在乌裕尔河流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克东蒲裕路古城地处乌裕尔河畔,交通方便,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克东古城南城门,曾发现有数十颗“滚木擂石刀以及铁甲叶、铁镞等武器”,也证明蒲裕路古城曾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进而毁于战火。自这次战争以后,史书中便不见关于蒲裕路的记载了,说明蒲裕路古城已经被废弃,不再是设有地方官府的地方行政中心了。
2.毁于地震说
但是学界还有一种关与蒲裕路古城消失的学说,即地震说。其依据是:在发掘古城遗址的过程中,发现官衙建筑物中三排15根立柱柱脚均向西南位移40~50cm,最大位移达100cm;房墙基部砖层波浪状起伏变形,幅度10~15cm,并以。只有地震巨大破坏力才可以移动这些建筑的地基,使这些建筑位移的距离如此之大。所以有人推断,蒲裕路古城是毁于一场古代大地震。
综上所述,蒲裕路是金代管辖广大黑龙江流域的行政机构,蒲裕路古城是其治所所在,在今天对其发掘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也向世人述说着古城当年的辉煌。蒲裕路古城遗址和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研究金代行政区划和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蒲裕路古城也向世人表明,早在12世纪的金代,黑龙江流域及以北广大地区就是我国的领土。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档案局.黑龙江沿革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121.
[2][日]三上次男.关于金代的蒲与路—对金代北部边界的考察[J].东方学报:第十三册之二.东京.东方文化学院,1942.
[3]郭德明.黑龙江省克东县“蒲峪路”古地震[J].东北地震研究,2008,(3).
上一篇:永不消逝的童年文学性分析
下一篇:论贾平凹乡土作品的情结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