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体育伦理学视角下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研

发布时间:2016-05-18 15:56

  弱势群体无论是在社会处境还是在经济分配上都处于社会边缘和末端,并且弱势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呈现“脆弱性”,来自社会或自然的一点剌激和变故将容易促使其走向极端,如不能及时解决好,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负面影响。

  

  从体育伦理学的视角对社会弱势群体健身进行研究,不仅能从社会体育道德层面更好地把握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为其健身参与提供合理性的支持与有效性的参考,有效解决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健身难的问题,更有利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1.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伦理学内涵分析

  

  2002年3月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1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提出了“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以后,我国学术界就兴起了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弱势群体,以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分为3大类,包括生理性社会弱者、自然性社会弱者和社会性社会弱者,其中,社会性社会弱者有下岗失业人员、高校贫困生、城市农民工和库区移民4个具体社会群体构成。而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2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从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有学者认为体育伦理视野中的弱势群体,指对体育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的实际可能性较少的人和团体,这部分群体往往在社会健身活动中处于劣势,受自身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我国也认识到这一事实存在,并逐渐加强重视。随着弱势群体健身问题的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会更加稳定健康,更加持续协调。由此可见,社会弱势群体健身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基于体育伦理学视角关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旨在追求公平的伦理精神,有助于树立人的现代价值观、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审美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培养开放、民族、民主、法制观念、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及现代人所需要的社会情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体分类及其健身现状分析

  

  2.1农民

  

  农民总数六七亿,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最久也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弱势群体。自古以来我国就被誉为“世界农业大国”,虽说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相比历史上沉重农活、苛捐杂税有了跨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苦恼,贫困人口中也以农民群体为主。调查显示,陕西省部分地区有90%以上的农民走出校门就意味着体育生活的结束。可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几乎“脱节”,根本谈不上继承与发展,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较低,这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实压力。另外,关于我国农民群体体育健身所开展的调查研宄较多,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场所设施、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消费金额上都存在严重滞后性,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健身发展缓慢的主要体现。

  

  2.2农民工

  

  目前城市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总数二三亿。介于城乡之间的群体,社会地位低下,靠以廉价劳动力为生,并在城市居无定所,流动性极强。2006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近2年的新变化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其社会安全感、公平感、满意度和未来预期却都有所降低。据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民工对每天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持否定态度,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中参与全民健身最差的一个群体,几乎所有的调查指标都处在较低或最低水平。从不锻炼的农民工多达51.4%,锻炼1次的占到10.8%,2-3次的占29.7%,4次以上的仅占8.1%,而每次锻炼时间在lOmin以下的占51.4%,10~30min的占35.1%,30~60min的仅占8.1%,60min以上只有5.4%。众所周知,我国群众健身的前提条件是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和闲余时间,而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在这2个方面普遍呈现“低水平”,而运动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农民工普遍读书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运动兴趣和体育健身意识不髙,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健身活动的开展甚是另人担忧。

  

  2.3城市下岗者

  

  也称社会无业人员,这是我国产生速度最快也是社会地位变化最快的弱势群体,总数三四千万。这类人群中有的是从原来较优越且稳定收入的社会地位沦为需依靠社会低保或救济金勉强维持生计的人,有的则是在社会市场激烈竞争机制中被淘汰的人,无论是在心理承受方面还是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均存在落差感。这部分群体大多处于中年,在知识技能上比不过髙学历毕业生,而在体力劳动上又比不过入城农民工,部分,下岗者生活状况十分窘迫。下岗群体主要受经济因柰影响较大,常常忽视体育健身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较少愿意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性体育健身活动,这将更加不利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稳步发展。

  

  3.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伦理因素分析

  

  3.1体育伦理构建失衡

  

  体育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面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与新矛盾,体育伦理学体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体育伦理学研宄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赛事上,一方面,竞技体育赛事因其性质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易出现体育伦理问题;另一方面,受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深远影响,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来服务竞技体育赛事,从而致使我国在世界上确保“体育大国”的称号。但是体育伦理所涉及的范畴,不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层面,还应将重心关注到群众上来,而群众主体也迫切需要一个模式或框架来规范自身体育健身活动。国内体育伦理研宄存在5大问题:研究队伍没有实现分化、应用研究思路和方法简单化、应用研宄视野不开阔、应用研宂缺乏多通道信息交流和体育法伦理研宄需要填补空白,导致我国体育伦理构建失衡,并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可见,体育伦理构建问题是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洁动的首要前提。

  

  3.2体育权利保障欠缺

  

  我国从1995年开始一直关注全民健身问题,国务院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保障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且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定为我国“全民健身日”。另外,与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法规性文件有《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等,意在更好地落实与社会弱势群体相关的体育法治建设。在对湘西州村落农民进行调查时,有40%的村落农民“完全不知道”农民健身工程,而选择“非常了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对全民健身计划“完全不知道”的占30%,而选择非常了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6%。体育权利保陣欠缺仍是影响着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重要因素,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政治背景,但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供给不足,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表衡的问题,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和谐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存在着体育法规与社会现实“脱节”现象,出现公共体育场馆乱收费、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只是“空口号”等不争事实,严重违背了群众体育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也是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直接因素。

  

  3.3体育健身与经济利益相悻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一直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无论从思想和道德上都有所改变,甚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能做出任何违背伦理道德底线的事情。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水平上处于弱势,且相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经济利益的诱使,极易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经济实力己然成为现今社会活动不可避免的物质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得知,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在国家提供的免费健身场所进行健身锻炼,而对于存在收费的健身场所,一般无人问津,但这些场所常常伴随健身器械损坏、环境差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健身活动有效开展,再加上社会弱势群体忙于生计问题,以通过自身劳动最大限度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根本无暇顾及到体育健身,无法意识到体育健身所带来的隐性功效,促使体育健身与经济利益出现短时矛盾化,经济利益驱使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关键因素。

  

  3.4 “弱势心态”长期存在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笔者分析认为,“弱势心态”的形成与自身的素质能力、文化程度、心理水平和社会公平感等子因素息息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弱势群体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就越大,参与全民健身的意愿和态度就越积极,“花钱买健康”的意愿就越强。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往往比较低,在城市市民的比较中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参与和体育参与。因此,“弱势心态”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长期存在是影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核心因素。

  

  4.基于体育伦理学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健身促进措施

  

  4.1 加强体育伦理系统构建

  

  体育伦理的系统构建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群众健身活动开展的理论前提。因此,必须从体育伦理的内涵、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我国体育伦理系统,增强社会基本道德水平。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社会基本道德也随之转型,所以加强体育伦理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社会的核心是人民群众,所以在体育伦理系统构建中,应大力弘扬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公平公正精神等,同时还应根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特点,并结合中西方体育伦理道德研究成果,以解决研宄队伍、研究思路和方法、研宄视野以及体育法伦理研宄等方面不足,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和谐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4.2 完善体育权利保障机制

  

  在我国,无论是全民健身计划,还是体育伦理道德,两者共同所面临的挑战均是体育权利的保障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健身活动顺利开展亟需平等的体育权利保障。因此,在体育权利分配时,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体育伦理原则,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群众体育活动的和谐发展。但短时间内要将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少数人体育运动特权为重心逐渐转化为以群众体育为主的多数人社会体育公益活动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体育工作者等集思广益,依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落实体育场馆按国家政策相关规定及群众健身需要向社会开放问题,并积极丰富社E体育活动,确保群众体育合法权利。另外,基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事实,群众体育工作组织者应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民俗习惯和文化底蕴,将体育活动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大力开展具有当地特色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利用身边己有的体育资源。


    4.3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体育健身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建设、关于加强城市社E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利民政策,积极发展社会弱势群体聚集g经济,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最大程度地减小其经济负担,减轻生存压力。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物质经济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并进一步丰富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生活形式,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4多途径消除“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长期存在将是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健身发展的核心所在,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必须是多途径、分步骤地进行。首先,社会弱势群体应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素质能力、提高文化内涵与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社会应给予弱势群体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心理变化的关注,最大化地保护其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学者应加强理论构建研宄,并通过依靠社会力量等多途径消除“弱势心态”,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顺利开展提供全面支持。

  

  5.结语

  

  我国体育伦理的构建必须紧密围绕着社会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用客观、公正的方法构建我国体育伦理道德规范。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面临着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大量并将长期存在,体育伦理构建仍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伦理构建加以完善。以体育伦理学视角关注并解决全民中诸如社会弱势群体健身问题,发挥出体育伦理的激励、调节、整合等功能,突显出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公平公正精神等,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及提髙社会基本伦理道德水平,更好地确保社会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开展。

  

  康乐,周道平,胡小勇(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贵阳学院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上一篇:ICU护理教学中的伦理学

下一篇: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国内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