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理解杜威的道德智慧——《伦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08 00:30

       在粗浅地翻阅了《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三本教育类的著作后,我偶遇了杜威的《伦理学》,并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它。对于这样一个无缘由的决定,我姑且将之当作一种缘分吧。 


  一、杜威其人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心理、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他在这些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杜威一生出版了40种著作,发表了700多篇论文,内容涉猎的领域甚是广泛。其主要论著有:《学校与社会》、《我们如何思维》、《人性与行为》、《公众及其问题》、《经验与教育》等等。 


  二、走进《伦理学》的道德世界 


  1.1内容概述 


  这是一本伦理学教材,它的重要性在于努力唤起人们确信道德问题的真正现实性和反思性思想在研究它们时的价值。第一部分在对群体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加以初步阐述后,追溯道德发展大体的进程,并随后对以色列、希腊、罗马和现代文明生活中所展现的这一进程加以专门论述。第二部分分析行为和道德生活内在的、个人的方面,更为细致地区分道德行为的含义,并论述了道德理论所围绕的三个概念,即善、正当、以及认可和美德,最后讨论了道德知识和自我在道德行为中的地位。第三部分考察了一些构成当今特色的典型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 


  1.2对伦理及道德的新认识 


  我曾以为,所谓伦理,就是人和人之间需要遵守的道理准则。对于道德的理解,很多时候我更倾向于把它归为品德。在阅读了杜威的《伦理学》后,我对伦理和道德这两个词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伦理源于希腊文,最初意为风俗、习惯。之后,这个词语的含义变迁为素质、品格。在汉语中,伦理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伦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这里的行为,便是“道德行为”或“道德生活”。 


  在关于道德的性质与目的方面,杜威认为道德具有生长性、社会性和工具性。道德的目的即生长,而生长又基于道德上不变的三条原理,“生长或发展的责任”、“公益的尊崇”和“道德的重视”。 


  1.3浅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为重要的群体类型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一个经济、政治、宗教和道德的群体。一个人首先是群体的成员而非个体,群体所做的事情,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如果把道德看作一种与习惯或习俗有关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群体的标准而不是个人良心的标准。我们对于道德事实的观念几乎来自群体的关系或法律和宗教方面。 


  下面,我想谈谈有关道德的缺失与过度问题。 


  1.3.1道德缺失 


  从苏丹红到毒奶粉,从贪污腐败到矿难不断,从习水县幼女卖淫案到湖北公安县邓玉娇案,其背后乃是基本道德的缺失。从诸多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可窥见当今社会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的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在评比道德楷模时,总是喜欢夸大,动辄就是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动辄就是甘于奉献、为国献身,动辄就是母亲病逝却依旧坚守岗位。这反映了道德底线在下降,因而我们极尽赞美高于底线的行为。某种类型的道德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道德的理想。一个人的最终幸福在于某些兴趣在品格组成中的至高无上性。如果我们把自我兴趣等同于美德,那么就如同斯宾诺莎所说的那样,幸福不是美德的回报,而是美德本身。然而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弥补的不是高尚,不是伟大,而是遵守基本道德。 


  1.3.2道德过度 


  子曰:“过犹不及。”说的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相对于道德缺失,道德绑架依旧是一种畸形的道德行为。所谓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为目的,用一个较高的标准要求不同道德层次的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我曾经看到过两则新闻:一个女孩因为没有给老人让座,被老人当众撕扯打骂。另一则是两个孩子落水,父亲先救了自己孩子被埋怨辱骂。这两则新闻都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不得不承认,给老人让座,救落水儿童以及帮助朋友都是道德行为,但是这样的道德行为是要同具体情况相联系的,否则,这样的道德就仅仅以牺牲精神为代价,放大了道德的表面意义而已。如同书中提及的,“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一个行为的积极的善上,不是集中在构成其道德精神的行为者的基本素质上,也不是集中在构成其氛围的独特的场合和背景上,而是集中在它和规则、纲目、种类、分目等等表面的一致上。”,“道德原则不是一个行动的命令或以某种方式对行为的克制。它是分析特殊情况的工具,对或错是由全部情况决定的,而不是由这样的规则决定的。”而道德绑架真正的性质也有如书中所说得那样,“所有强调表面意义而不是精神、强调法律后果而不是主要动机的体系,把个人置于外部权威的重压之下。”,“也许这种道德体系最大的邪恶是常常剥夺道德生活的自由和自发性。” 


  我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也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在书的“道德行为的性质”这一节中提及,“我们认为,如果每一行为都牵扯上道德问题,这会是非常病态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大概会被怀疑有心理障碍,至少在决定能力上有某些不足。”马修·阿诺德也表达了一个流行的观点,他说,行为(道德意义上的)是生活的四分之三。道德必须和我们生活中明确标明的部分相关,剩下的其他事情与之无关。 


  在谈及行为和品格在道德上是相同的东西时,我们涉及了道德理论中一个突出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在于,一些人认为,动力是可以算作唯一道德的东西;而另一些则认为,结果是唯一具有道德意义的。然而,若是执着于此,便如同陷入循环之中,无法得出结论。所以,在看待道德绑架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当采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客观而又理性地思考,绝不能采取非黑即白的标准。如同杜威认为的那样,欲望和思考在道德上不能分离,正是思考和欲望的结合,使一种行为算作是自愿的。没有人能够拥有他想要的一切,我们必须学会放弃,牺牲某些摆在我们面前的目标。不愿意作出任何的牺牲,只表明品格的不成熟。当我们放弃一种善时,是因为我们看到另一种善有更大的价值。 


  1.3.3有关道德教育 


  德育的空泛,造成了道德的缺失。德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日益重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深入到知识教育的全部领域,更要深入到学生校园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要形成大德育观念, 把道德教育推广、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道德教育方面,正因为人性有可变的一面,道德教育才使其成为可能,而道德的生长性又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实行,因而道德教育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方法上,要将学校的管理、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自治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三、后记 


  提及杜威,不得不说说与他的缘分。大一学习《教育学基础》时,便在一众教育学家中瞟到过他的名字。直到考试,我也就是记住了他的“教育即生活”,随后他就淡出了我的视野。时隔一年,我又与他相遇,先是《教学论》,后是《课程论》。与其说是缘分,不如说是命中注定。从我开始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起,我与他之间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与杜威的缘分绝不会尽于此。未来,我还将品读更多杜威的著作,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将他的思想方法深入到我的教学中去。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管理伦理学课程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产品设计者的伦理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