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公共文化建设
一、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9.5亿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面积达45万余平方米,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五大文化惠民工程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馆舍面积19 400平方米,其中少儿活动场所面积1 210平方米。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94.4万册,累计接待读者550余万人次。2009年,高起点、标准化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省内一流的“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201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文化(艺术)馆服务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全市有文化(艺术)馆8个,馆舍面积8 881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聚集了各类艺术专业人才,是营口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动中心、创作中心、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在文艺演出和文化辅导与培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6月,营口市开展的辽宁省“百馆千站”辅导集中培训工程营口培训班活动,对全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文化站(中心)和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广场建设不断夯实。全市58个乡镇(办事处)都有文化站(中心),覆盖率100%;129个社区、644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81.39%;全市8个省级文化中心建设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具备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展览培训、文体娱乐、群众活动等功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综合性场所。全市有文化广场28个,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达1 000余场,受众面达100余万人次,牵动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
2.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2008年,营口市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2010年底,全市完成327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建设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将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确定为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共完成7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服务点的机顶盒安装任务。已完成41个乡镇、644个行政村、1 546个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其中市本级总投入资金3 960多万元,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2%。积极开展城乡电影放映工作,逐步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活动亮点纷呈
按照“让文化贴近群众,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融入其中。
1.不断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
“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获得“全国知名品牌节庆百强”荣誉称号,如今已是营口市标志性文化品牌,《中国旅游年鉴》固定条目,被列入中宣部排名的全国十大著名地方节庆之中,并向“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过渡。围绕“唱响营口”、“舞动营口”、“魅力营口”、“多彩营口”四大主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
2.文化惠民工作不断创新
营口市开展了“两建”工程和“五进”活动,即先进文化社区、先进文化乡镇创建工程和先进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进军营、进家庭活动,进一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2008年以来,营口市开展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即组织100名专业、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100个村屯,演出100场,对村级业余表演队伍骨干辅导100次夯实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3.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魅力
2006年,营口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50余万元,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了市、县两级完善的保护体制和保护制度。目前,营口市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各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营口木浮雕工艺”和“营口陈氏面塑工艺”亮相上海世博会,彰显了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品种、质量上还远远不够。个别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由于受到电影体制划转的影响,一度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农村电影放映只能靠政策扶持才能勉强维持。特别是农村电影放映人员匮乏、资金发放渠道不顺、放映人员补贴不到位等现象,与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营口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市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按照国家一级标准,每年购置图书、报刊、电子文献的经费不少于110万元,而市图书馆现有的购置经费只有35万元,远远达不到标准。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室设施标准低,经费投入不足,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基本没有工作经费,有的形同虚设,制约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设施分布尚不平衡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近年来新建的文化站(中心)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设施老化,图书数量和种类较少,资料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阅读的需要。有的文化站、室没有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城区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在文化资源和服务上的差距还比较大,制约了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进度。
(四)公共文化队伍有待加强
从全市文化基层单位文化队伍看,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专业人才偏少、后备人员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不愿意到农村从事文化事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十分困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当前,营口市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未来几年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营口市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以创新理念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市场配置多元化为保障,以人才支撑为动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一)突出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要综合运用多种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二)完善公共文化单位服务机制建设
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设施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特别是各文化场馆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要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文化品牌,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在寓教于乐中充分享受公益文化的魅力。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能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能改变设施用途。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面的原则,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公共文化设施城区强、乡镇弱的问题,今后的几年需要加大基层文化站(室)建设力度、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度、农家书屋普及力度等,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建立起科学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创新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在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上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要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队伍和文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要大胆引进、提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干部,把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提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
(五)创建多元化文化发展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意识,转变观念,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从办文化向经营文化转化。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文化事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适当选择一些经营性的文化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文化建设所需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大文化思路。
参考文献:
[1]徐飞鹏.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N].北京日报,2003-11-09.
[2]陈冬.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