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村庄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长乐镇位于嵊州西部,全镇总面积204.78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3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到2011年底,全镇已创建成省级文化示范特色村2个,绍兴市级文化示范村1个,嵊州市级文化达标村和农家书屋22个。最近,笔者通过对长乐镇边远村庄现状的调查,认为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边远村庄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其文化水平、发展速度与农村其他村庄相比较差距越来越明显,悬殊越来越大,令人担忧,亟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边远村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边远村庄因为地处偏僻、山高路远,无论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信息的占有量,还是实际拥有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都处于劣势,与长乐镇其他村庄相比较,明显地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反差:
1.文化建设存在空白。就长乐镇来看,全镇47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至今有10%左右的自然村,文化设施一片空白,极个别边远的自然村农民仍然过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反映出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生活枯燥,公共文化服务欠缺,而干部群众看戏难、看书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但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而且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2.文化设施简陋。文化设施简陋是当前村落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一种较常见现象,本镇79个自然村,除10%的自然村文化设施空白外,还有30%左右的自然村文化设施简陋,这一些自然村分布在比较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文化设施普遍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制度化和规范化,活动内容单一,只有一个简易活动室,室内设施:一台电视机,几张麻将桌,东拼西凑数百册图书,图书内容陈旧,无人借书。活动场地普遍较狭窄,室内面积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10平方米,有的活动场地还时常更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等等,从而导致村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形式陈旧,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文化资源闲置利用不高。农村文化资源闲置,其实较为丰富,需要我们去挖掘利用,现在的农村祠堂、庙宇,是过去民间较为活跃的活动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祠堂、庙宇门庭日渐冷落,有少数村把祠堂、庙宇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但目前多数村没有去挖掘和利用,有些村80—90年代的集体公用场所,逐年关门落锁,而这些闲置房都是办文化活动中心可利用的好地方。
二、边远村庄文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边远村庄之所以文化贫困,这既有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层面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减少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1.村级经济薄弱。边远村庄往往村级集体经济还较为薄弱,据调查村集体年收入普遍在3—5千元左右,有极个别的村甚至集体经济零收入,而人均收入也比较富裕的村低50%左右,这些村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根本没有资金搞村落文化建设,同时行政村不重视自然村的文化建设,文化经费没有纳入行政村项目开支,等政府拨款,依赖性强,缺乏开拓精神,因此,导致一些自然村文化设施一片空白及出现文化设施简陋的现象。
2.认识程度不高。文化资源闲置,没有很好去挖掘利用,主要原因是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明确,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说明有关主管部门没有摆到议事日程上,忽视了挖掘和利用闲置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不能很好的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律、特点没有正确地去分析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均等化发展。
3.交通不便。边远的山区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本镇有一部分自然村,分布在边远山区。例如,有一个叫王公坑的自然村,人们称为“10里王公坑”之村,小山村就有10里方圆,村中心位置普遍居住不集中,比较分散,自然环境制约村落文化的发展,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阵地,即使有文化活动阵地,群众积极性也不高,活动的人稀少,而对镇举办大型农民文化艺术节,也很少有人去参加,同时也拉不出一支像样的文化骨干队伍。总之,边远山区村的文化建设,要分析原因,摸清底细,看到立足点,寻找一条发展山区文化的新路子。
4.农村常住人口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挣钱致富已成为农民的主要追求目标,边远村庄农民向沿海开放城市经商打工,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儿童、老人成了“三六九”部队,难以组织开展集体性文化活动。
三、加快边远村庄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面对边远村庄文化底子薄、基础弱的现实,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围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充分整合文化、广电、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集中文化资源支持边缘村庄建设农村文化的良好局面。
1.加强领导,出台扶持政策。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是关键,目前,边远村庄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和问题,就是需要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扶持村落文化的发展。一是县一级的文化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做到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既要抓好文化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又要抓业余文化人才的培养及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使边远村庄的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二是要制定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边远村庄的比例。三是出台新的激励政策,调动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尤其是对文化设施空白村及边远山区的文化建设。
2.分类指导,立足均等化发展。加快边远村庄的文化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基础不同的村,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使这些村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一是文化设施空白村的建设,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老板
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二是文化设施简陋的一些村,要本着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创新形式,使其成为村民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阵地。三是充分利用闲置的祠堂、庙宇公共场所创建文化活动中心,有效化解农村文化硬件建设投资难题。目前,全镇据调查,有25座祠堂,8座庙宇,6所公共场地,可去挖掘利用,占全镇总数的38.6%,因此,文化资源较为丰富,需要我们去挖掘利用,这样的举措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巩固了集体资产。四是这些边远贫困的小山村则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发展家庭文化户。同时要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认真抓好文化示范村、文化示范户的典型示范工作,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并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3.各方支持,增强文化软实力。一是建立文化“三下乡”的长效机制。以文化馆站为依托,以中心村为节点,积极组建文艺小分队、文艺轻骑兵,每年组织文艺节目深入到边远村庄,坚持常年开展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歌声、笑声送到边远村庄。二是合力共建。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聚合社会力量,支持和扶持边远村庄文化建设。如动员各级文明单位与边远村庄“结对子”、援建农村文化活动室、城乡共建、社会捐助等。三是建设一支不离乡土的文体骨干队伍。对边远村庄文艺爱好者、民间剧团演职人员定期进行文艺指导和专业培训。重点扶持有一定专业水准、深受农民欢迎的民间剧团和优秀传统剧目,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开小灶”,提高他们的演艺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嵊州地方志办公室.嵊州年鉴[M].2011方志出版社,2007.
[2]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浙江省新农村文化报告[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6).
(作者单位:嵊州市长乐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