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写实绘画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5-09-10 09:27

摘 要:写实绘画源于西方,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在中国,写实绘画曾经在历史上扮演过拯救民族危亡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角色,而在“绘画死亡”似乎成为事实的今天,中国艺术家仍然在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光明道路。

关键词:地位;发展;探索; 继承
      写实绘画无疑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现外界的物象,这种艺术作品符合观者的视觉经验,为观者提供感官的审美愉悦,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它都曾经一度辉煌,并将继续发展。
1、中国写实绘画的历史发展背景
  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发展要追溯到“五四”时期,中国打开国门引进西方绘画,本来是为了与世界同步,想要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但是,一打开国门,我们的触角就选择了西方开始丢掉了古典主义,从音乐、美术、建筑、文学都是拿古典主义的,美术就是要用写实主义代替文人画。紧接着从50年代起,就捧着古典主义再次把自己封闭在共产主义运动的阵营里。同时,在写实主义的模式中,从徐悲鸿等人拿来的法国模式,在共产主义运动封闭的系统中,自然转变为接受苏联老大哥模式的影响和改造。而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初,正是西方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向世界开放时,中国才发现自己落后世界太多了。只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七十多年的艺术史,已经构成了中国写实主义的新传统,和大众审美教育的视觉经验。
  问题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写实主义受到过许多国家政治的干扰,到了文革,艺术彻底成为国家政治的附庸。就一种艺术样式的自身而言,写实主义在这七十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写实主义技艺水平都没有多少提高。中国当代艺术一开始,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中展开的,这造成中国艺术特殊的发展线索:一方面,中国艺术狼吞虎咽地吸收西方自印象派以来一百年的艺术模式和观念;另一方面,在新传统的基础上,出现对写实主义校正和发展的潮流,显然自然而然又和情合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画坛真正地实现了裂变,多元化的意识深入人心,艺术开始与世界接轨,尝试并努力同世界潮流同步发展。曾经被奉为传统和正统的写实绘画被视为封闭和保守的同义词,在这种前提下,坚持学习性的立场变的十分苍白乏力,加之艺术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来,由于艺术市场的竟逐,便使得写实绘画的学术形象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但是,写实绘画作为艺术实践来看,写实风格的艺术家执照带给我们以下三点提示:首先,艺术家更注重绘画语言的表述,充分运用油画艺术的载体来关爱人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绘画语言风格各异,强调自我面貌的凸现。再者,艺术家在实践中吸收了多种材质的运用,画面的效果处理明显优于八九十年代。最后,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融入。不少艺术家在作品中以全新角度诠释和表达心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新具象主义”、“新架上绘画”等等,我们姑且可以称为“新写实主义”。
2、中国写实绘画在政治上的主张
  因为写实绘画往往具有叙事意义或有一定的主题。比较强烈和注重对现实的表达,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就是“真”和“美”的统一,体现了一种写实的美学精神。所以,体现着艺术在伦理及教化方面的社会功能。
  中国在1880年以前受到西学东渐和国难当头的双重压迫,寻找出路和民族救亡是当时社会的主题,“革命”是主旋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和主张,以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认为革命文艺要直接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要成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革命成功以后,这种思想仍然在继续,但主题有所变化,主要是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表现社会主义的新人、新物、新风、新貌。这又是因为社会主义有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审美成为关注的主题。而艺术主要来源于皇权专制的集权和社会的遗留,审美文化的重心和趣味主要集中在士大夫文人和官僚的范围之内,为少数人服务和拥有,并不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集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那么,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的、叙事的绘画自然得到了特别的发展,民主是新的政治制度对文学艺术的新要求,当然是必然的、合理的、正确的。不过,政治的意识形态曾一度偏颇,也对文学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严重的阻碍,这也是有叙事意义的写实绘画的弊端。
  有叙事意义的写实绘画在中国可能还需要继续发展的过程,尤其在一个文化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平衡的大国,艺术在社会伦理的教化作用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写实和叙事性的绘画作为一种审美的趣味和审美的格式仍然回长期存在。
  当然,对写实的趣味起码有两种区分:一种是中式的,最早的样式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画像石(砖),记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丰富多采的种种场景。从魏晋到唐初,中国绘画基础上还要继续走向写实,其风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与欧洲中世纪绘画的区别也不算大。但唐以后,中西绘画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最终西画发展成“照相”式的对客观实物的逼真描绘,而中国画始终强调用线的描绘,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意向的、神态的要求。因而,造成了对物象不同程度的夸张和变形,由此也造成了中国式写实绘画与西式写实绘画的诸多不同。
3、中国写实绘画的改造之路
  写实主义为中国绘画的改造提供最大的可能性。然而,这毕竟不是别无选择的,绘画的传统习俗之所以稳固,恰恰是因为它不具有“誓死捍卫”和“血战到底”的本论的理由。说到底,也不过是好恶和趣味的问题。更因为不与生存目的相联系,也就没有了非此即彼的理由。我们未必得接受这种改造不可,除非这种改造被认为是必然的。因此,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有力批判,是中国绘画接受的前提。一种更加宏观的,注重整体性的理论武器,早已显示了无边的威力。黑格尔正是从中国人的绘画推知中国人的“普遍的民族性的”: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但行使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在艺术方面。他们还不能够表现出美之为美,因为他们的画远近光影的分别……但那种崇高的、理想的和美丽的“却不属于他们的艺术和技巧的领域之内……
  今天,从通络和大众的意义上看,西式的写实更容易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从中国艺术发展角度看,完全遵照西式的写实并不是一条合理的出路,中国画如按西式的写实方法去改造,将会存在很多问题。在“绘画死亡”的口号似乎成为事实的今天,中国艺术依然迷恋写实主义,依然孜孜不倦地寻找写实主义绘画性在当代转换的微小可能性。这使得仅仅用保守和观念传统的解释,已显得过于简单和缺乏人情味。
  
  
参考文献:
[1]风布里奇.艺术史源[M].费顿出版社. 1974.
[2]沃尔弗林.艺术史原理[M].多弗出版社.1960.
[3]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研究室.中国美术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高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尽精微 致广大——略论徐悲鸿的素描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