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繁复美

发布时间:2015-09-12 09:40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欧美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现代主义的反叛者,它消解中心,否认明晰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的存在;在艺术创作领域中,他们致力于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以拼贴、戏仿的手法,以游戏的姿态,打破各种艺术之间的界限,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独有的特质。本文尝试从艺术形式、艺术技巧、意义生成三方面来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质——繁复美。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美学特征; 繁复美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欧美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并在二战后与其撕裂,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以消解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清晰性、价值本体的终结性、真理的永恒性的“游戏态度”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放逐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精神荒漠和不确定的平面。它排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和同一性,宣告元话语和元叙事的失效。因此,它在背离现代主义对超越性和永恒性的追求时,形成一种“醉眼看花”的繁复美。
一、艺术形式的繁复美
  在艺术形式上,后现代主义常用断片和折衷主义取代现代主义的单线发展的功能主义。“艺术作品可以从艺术之可取的事物中任挑任选了,不仅从现在,也从过去挑选了”。在绘画领域,对多元风格的追求以拼贴的碎片形式表现出来。剪报、照片和笔描混杂排列,绳子、钉子、布片儿即可组成一幅艺术作品。尽管现代主义绘画中也有拼贴之作,但其中的整一性显而易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众多现象如牛、马、妇女、儿童都传达了同一个信息,即反对暴力,反对战争,而后现代主义者却重新提出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即碎片不等于部分。部分是属于整体的部分,而碎片则因其不能整合到整体中而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性质。
  在文学中,断片性特征比较明显地表现在现代主义文本结构的散乱,拼贴和故事情节的非连续性,缺乏因果联系上。文学作品本身也以众多的互文面貌出现,如当代美国作家安德森的作品,不仅使用传统的互文形式,且打破艺术类别的界限,将各种画面、普通市民的谈话、电影、诗歌、歌曲、音乐、各种电子乐器的声音,她独特的衣着,她自己的朗读或表演,她的表演场所及观众的因素和文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互文网。
  此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围被不断扩大,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电视屏幕上精彩的画面,街头设计精美的广告语,丰富多彩的俗文学,流光溢彩的商店装潢,音乐广场,街面铺设,公寓建筑,生活指南,消费常识等经过乔装改扮,都超越了原有的实用价值,登上了艺术的神圣殿堂。文化艺术日益被技术化、工业化,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繁复美。
二、艺术技巧的繁复美
  后现代主义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因此,是一种彻底的多元性”。因此,在对艺术技巧的追求与表现中,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以小说的创作为例,后现代主义小说在写作技巧上,常采取拼贴、戏仿、迷宫等形式。
1、 戏仿
  戏仿是一种最具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之一,它通过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着力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和自我意识的缺乏,而所谓戏仿的对象,可以是一部作品,也可以是某些作家的共同风格,其明显功能是讽刺。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历史和人物、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夸张的扭曲,变形的嘲弄模仿,使其变得荒唐滑稽可笑,从而达到对传统、对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过去的文学范式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目的。因此,戏仿往往能够产生一个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如巴塞尔姆的《歌德谈话录》便是对历史上真实的《歌德谈话录》的戏仿。通过戏仿,作品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嘲笑、修正或颠覆,对元叙事的废除,对知识神秘性和神圣性的取消,对权力语言和欺诈语言的消解。
2、 拼贴
  “拼贴”一词源自绘画,后为作家所用,指将各种典故、引文、参考、外来表达法等混合使用,将不同作家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段落掺杂在一起,甚至将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日常生活中的俗语、报刊文摘、新闻和剪报等组合在一起,使这些不相干的片段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从而打破传统小说的理性叙述方式,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受到震撼。
  现代派与后现代派小说家都使用这一技法,但由于二者的文学观念不同,他们使用这种技法的程度和效果也不同。美国现代派作家多斯·帕索斯的《美国》采用了“新闻短片法”“摄影镜头法”等拼贴技巧,其中有报纸标题、文章摘录、流行歌曲、官方演说、报告引语,还有影星、艺术家、政治家、金融家、发明家、工运领袖、社会名流等历史人物的传记,孤立地看,它们是拼贴,但这些零碎的拼贴都与美国社会的全景图发生着联系,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这幅全景图的部分。他企图借用拼贴手法,通过并置手段,来“表现时间的同时性”,“使时间空间化”,而最终的效果是绘制出一幅万花筒式的美国社会全景图。可见,在现代派小说家手里,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或方法,它最终有所指有所言,即现代派小说家“相信通过拼贴画可以表现世界及其复杂性”
   但后现代文学拼贴不同,它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都只是孤零零的拼贴,在时空上没有彼此的联系,因为它不表示同时性或整体性;它无所指也无所言,只是没有所指的能指。这里的物只是语言,是符号-——自显符号。如伦纳德·迈克尔斯小说《在50年代》开头:
    在50年代,我学习开车,我常常坠入爱河,朋友比现在多。
    当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时,我的室友拉血,脸发黄,头发脱了一大半。
    我听杰出的E·B·伯根的讲座,只到参议员麦卡锡下台。我想象纽约大学失了火。可怜的学生在大厅里游荡着相互对视。
    不到一个月,我日夜兼程写了一部小说,小说写得很糟糕。
    我去上学:纽约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利克大学——大部分时间上学。
  ·········
    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都在叙述着一件事,但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不见因果关联与时间的轨迹,“没有解释,没有意义,不见世界之构成’,呈现出的只有断裂和碎片的拼贴。
  对此,巴塞尔姆就认为“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 起,在其最佳状态下创造出一个现实”。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便是这样一部取自民间故事、电影、报纸、广告、艺术刊物及学术和文学中陈词滥调的拼贴之作。再如美国新进作家汤亭亭的《引路人孙行者》即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解构、拼贴、重构成一幅美国当代生活画面,既有中国佛教,又有美国基督教,既有好莱坞的电影,也有华人连体人的展出,既有三K党,也有唐人街的宗亲帮会,因而她笔下的世界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化拼盘的文本。
3、 迷宫
  詹姆逊认为“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建筑告诉你怎样解读,怎样生活,那么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则是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宫”。“迷宫”是指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错综复杂的、乱人眼目的且又不给予出路的结构。它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永远无法解决的混乱。在迷宫结构中,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了,透明的事物变得晦暗了,线索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这些线索和根据这种线索所得出的结论都不能导致任何谜团的解决,这种从零度神秘到越加神秘和怀疑的发展方式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发展框架,事件的运动从确定走向不确定,结尾处没有传统阅读所期待的明晰和真实,只有混乱、模糊、复杂的迷宫般的世界本身。对此,纳博科夫也说“我没有社会目的,也没有道德信息;我没有总的思想去开拓,我只是喜欢制造谜”。在其小说《微暗的火》中,他常采用多种语言文字的双关语、字谜游戏、文字游戏等为读者制造出一个复杂而奇特的叙事迷宫,其目的恰恰在于邀请读者参与他的游戏,在设法走出迷宫的奔突中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紧张和愉悦
三、意义生成的繁复美
  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对作品终极意义的探寻,致力于对作品深层结构、深层寓意的挖掘;而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放弃了这种努力。在他们看来,写作只是一种语言的游戏,除此之外,再无它物。作品的意义并不预先存在于文本之中,等待读者去发现,相反,在一个文本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可以统帅所有结构构成成分的中心,文本的终极意义也是不存在的,对其进行求索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者否定了意义的存在,相反,他们认为意义应是读者在阅读之后获得的,应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
  这种观点首先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自我解构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一切语言都是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意义的传达必须以隐喻和象征来完成,而这正是造成意义不确定性的内在原因;同时,语词符号的意义并不是由它们自身规定的,而是在与别的符号的差异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这使得语言成为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意义的确定不仅需要上下文,还需要与全部的语词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意义无法确定甚至相互抵触;语言自身的符号性也使得语言在表现现实的同时超越现实游弋于符号的世界,正是由于语言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无法把它看成一个结构稳定、意义明确的对象。既然如此,那么,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文学文本,其意义更是不确定的,是多重的。或者说文本并不是一个意义清晰的统一有机体,而是多重意义的混合体,甚至可能是对自身的颠覆。
  其次,互文性的文本策略也使得文本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产生一种繁复美。在互文性的文本策略中,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自足的,而是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嫁接、回声、杂交;文本之间没有本质性的类别疆界,任何文本同时也是文本间性,任何一个文本都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文本网络之中,互相提供参考和依照,以“偷窃或互补”“按照伪装的程式”编织成自己的文本,如此,任何一个文本都明显地带有其它文本的痕迹,文本的意义更是与别的意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成为一种与别的意义共存的、可作多种解释的意义类型。既然一部作品是是互文的混合,本身就是多重意义的混合体,那么任何读者都可以在文本中读入或读出自己的意义,即从众声喧哗中选择一些声音而抛弃另一些声音,同时加入自己的声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文本的意义更加繁复,多样。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在打破了现代主义的森严壁垒之后,以一种更多元、更开放的眼光打量世界,挑战权威,大胆创新,为我们开辟出新的艺术天地,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使我们在纷繁复杂之中得到别样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金慧敏、陈晓明《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传统图案的现代表现

下一篇:小议大众旅游服饰的穿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