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清静儒雅 瘦硬刚劲--徐无闻书法风格与技法浅论

发布时间:2015-09-14 11:05

摘 要:徐无闻先生以其渊博高韵的品识、平和儒雅的人格、静穆清雅的书法艺术风格而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型的艺术家,在书法界被推誉为“学者型书法家”的代表。其书法由于受“二王”一系书风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影响,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总的基调是晋唐人书风的品格,既讲法度,又重韵味,他将瘦硬奇肆的笔法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以法度为基础和支撑表现韵味,又以韵味成为法度的旨趣和风尚,而在书法技法上却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关键词:徐无闻;书法风格;技法;温和醇雅;清静刚雅

     徐无闻(1931---1993年),名永年,字嘉龄,室号守墨居、烛明室。四川成都人。三十後因耳疾,更字无闻。为此,他曾有过一小段文字表明其意:“一为纪实,二是明志,自今以后默默无闻,永谢浮名也。此外亦有懒得听闲话、管闲事之意。”
  徐无闻先生一生勤于耕耘,求学不懈,他在多次书写的自集联句 “勤旧学不懈夙夜,辟新知时有见闻”中,可见其立身行事之一斑。徐先生为人平和谦逊,学识广博精深,具有温和醇厚、清健雅逸的学者风范。徐先生十分重视书法技法的锤炼,对法度有很高的追求。徐无闻先生甲金篆隶真行草各体俱工,清劲秀润,尤其以中山王器字、铁线篆书法知名于海内外书坛;其篆刻秀雅工稳,极具功力。他主张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要精到,经得起推敲,才深致耐看。本文就主要从笔法自然、字法瘦硬、章法创新三个方面来简论徐无闻先生的书法风格与技巧。
一、 笔法:书贵自然,风规自远
    元代赵孟钤凇独纪な稀分兴担骸笆榉ㄒ杂帽饰希嶙忠嘈胗霉ぃ墙嶙忠蚴毕啻帽是Ч挪灰住!痹诒史ǚ矫妫话憷唇玻妓灯鸨室胤婺嫒耄灾蟹嫘斜剩缧匆缓峄鸨氏认蜃螅趴加倚校斜时匦氡拭狡讨缴希毡驶叵蜃笫铡7裨颍慊悴荒鼙ヂ辛ΑP煜壬腥险馐枪欧ā⒄ǎ皇俏┮坏姆ǎ乙脖Vげ涣吮ヂ辛ΑV蟹婀倘皇嵌缘模珎确嬉膊⒎墙伞O旅嫖颐墙岷狭ナ橛帽世辞陈垡幌卤史ㄖ胁喾妗?br />  就掌握笔法而言,临习隶书比篆书要容易些,有些笔法也不比楷书难。如果先有写篆书或楷书的基础,学隶书便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学者都迷信“笔笔中锋”之说,临写之际多注意间架结构,笔笔都用中锋去写,结果,不少笔画与原碑不合。事实上,汉隶的许多作品中,中锋与侧锋并用,一些横画向左的掠画和向左向右的点,多是笔尖偏在一边迅疾写成,如果笔笔中锋而又腕力不足,就变得疲软而少锋棱,字就会显得俗而无高古之气。所以我们在临写时并不要刻意追求中锋与侧锋区别。
  而至于那种追求古拙险怪的隶书,除在结构上出奇外,在笔法上大多是作颤笔。据说这样写才高古,才有金石气,以重涩医轻滑。颤笔实是对经风雨剥蚀的字迹的模仿,并非古人的本来面目。例如《石门颂》这类摩崖刻石,本为石面凹凸不平所致,并非书家有意造作。徐先生并不绝然反对颤笔,但无一字无一笔不颤,就不足取了。在徐先生所书写的隶书作品中,行笔清逸瘦劲而流畅,笔法醇正古雅而自然,就很少见颤笔,极力提倡u格、渊雅清逸                                                                                                                        “书贵自然”。所以“书贵自然”这条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作为当代的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不应该故意违背。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上,找不出一个违背了这条原则的大书法家。
  掌握笔法当然是必要的,但如仅止于此,则不能尽书艺之能事。因此,还得尽心于笔意的讲求。笔法可以在临池揣摩中获得,笔意就还要书法以外各种修养。诚如苏东坡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好些学者所作的篆隶,笔意的醇雅多优于专门书家,原因即在于此。
二、字法:书贵瘦硬方通神
  宋苏轼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结字的最高原则仍是应该各就字的形式作全面的和合适的安排。这些丰富多变的点画,为什么能够随意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矛盾的混乱的呢?徐先生认为这诀窍在两个字:力、势。力是笔力,也就如印印泥所产生的力,下笔又陡又快,行笔过程中,横画不平拖,竖画不直下收笔利落不粘滞;势就是笔势、形势,善于用力,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便是得势。变化繁多的点画就是靠这力和势统一起来的。
  由于受“二王”一系书风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影响,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总的基调是晋唐人书风的品格,即既讲法度,又重韵味,徐先生将瘦硬奇肆的笔法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以法度为基础和支撑表现韵味,又以韵味成为法度的旨趣和风尚。                                       
     也许,瘦硬奇肆的行笔、点划、结体,其他艺术家也能做到,但在此之上更有一种经典醇和的书卷气、学术味,确是其他书家难以拥有和企及的,原因在于其他书家没有徐无闻先生那样广博精深的学识与娴熟醇厚技艺所致。如果我们用“奇”与“正”的传统美学范畴来衡量,瘦硬奇肆是“奇”,醇厚典雅是“正”。而徐先生不是由“正”(规范而整齐,规矩而少变化)到“正”,而是由“奇”到“正”,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奇不逾正,正如同一种气,渗透到奇中,统摄着奇,由“奇”反“正”,从而实现了“和”的审美理想,形成了其书法作品典雅醇和的整体的审美风格。
三、章法:不创新时自创新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可见,章法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使之整幅作品产生“金生字里,玉润行间”的效果。
  徐先生书法在章法构成上,以略略拉开的行距使独立的单字具备行气,浑之以大小错落、长短对比,即使单行也于整体中充满变化。在图1这幅作品中章法之妙,斜正映带,妙出自然,如绛云在空,随风舒卷。我们用“静”字来形容徐先生的书法风格实不为过,从静处见水平,于静处见功夫,而“静”字为一种状态描述,这种状态正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中和”境界,这种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
  徐先生在章法上所提倡的创新就是要自然式创新、继承式创新。以以守为进、守常达变的执着理念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沉静态度,依靠醇厚的学术涵养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辩证创新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退笔如山”的艺术实 践和创造,要有“读书万卷”的丰厚学识和艺术修养,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毅力与韧性。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创新却在,灯火阑珊处。”先生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艺术成就,正是由其极为娴熟精深的技艺和“读书万卷”的素养追求,以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执着和坚持所分不开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徐先生以其执着而丰富的艺术实践对其“不创新时自创新”的辩证思想演绎了最好的审美诠释。                                                                   
结语
  孙过庭说:“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徐先生在他一生的岁月中,精勤不懈地攻治诗、书、画、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经坎坷而志不少衰,终于掌握了几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和特点,相互挹注而各有创获。徐先生以其全面精深的书法篆刻成就,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最高地体现了他的自由的生命意态,给我们以无穷的美感。他用笃实而隽永的书法篆刻艺术,为我们抒写了一篇优美而永恒的生命乐章。


参考文献:
  [1]《徐无闻书法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2]傅舟,《渊雅清逸,风规自远---徐无闻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特质论》,《中国书法》,2008年第十二期.

上一篇: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

下一篇:论色彩和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