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如何加强水彩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5-09-16 09:11

摘 要:纵观水彩画传入我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构思新颖、技艺精湛的精品,但普遍还存在着因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而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的问题。不少水彩画家的作品缺乏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作品应有的表现力度。究其主要原因是艺术创作者本人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创作性思维。本文提供了几个加强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希望能给困顿的创作者一点启发。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选材;借鉴;原创动力
一、 水彩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
  创作性思维的定义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表现在绘画创作中就指求新求变,即画家作品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那么在水彩画创作中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 水彩画创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改变旧有的创作思路在水彩创作中开放的纵横辐射的思维方式,对突破"传统水彩"的面貌是十分有效的。
(一) 选材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
  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仅此一点就避免了雷同。只有创作者从心而发的情感体验才能感动观者并引起共情,如:美国水彩画家怀斯的作品,这位大师一生都醉心于描绘西部乡间的自然风土、人物。他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入微的刻画着他笔下的田野、农舍、孤独的老人。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又带有感伤、凄凉和悲冷的情调。怀斯的艺术思想一度引发了此后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他被称为美国上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所以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二)适当向其他画种借鉴。
  在发挥本画种优势的同时适当借鉴其他画种的创作思路、审美意趣、形式语言来加强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借鉴中国画的意境表现、意象表现。王维新的作品就是把中国的水墨元素运用到风景创作中,他的风景作品中总是弥漫着独有的东方情调。另外也可以向油画借鉴。油画的构成关系、色彩运用可以帮助水彩画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和张力。如:王肇民先生的水彩静物就是吸收了西画中的构成和用色、再结合东方的用笔,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分量很重的作品。另外,装饰画、版画都可借鉴。不同画种的长处和优势都可以作为水彩画创作的参照。但是借鉴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度。丢掉本画种的本体语言过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形式或画面效果都是不可取的。
(二) 寻找原创动力丰富创作语汇
  1、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艺术原创能量的释放。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状态和动机都是源自生命本体的冲动。他们作画只求合情,不求合理。以我们专业化的造型规律、色彩关系来衡量和解释民间艺术,无法合乎逻辑情理。可是站在情感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共情,一切就都合理了。其实衡量艺术的标准本就是以情为理而不是以理为理的。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的从艺者在创作中却常常容易人云亦云、急功近利、互相追逐模仿,忘记了艺术创作的初衷,也迷失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的本真。但也一些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很重视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如:已故绘画大师林风眠的水彩作品就是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创作的。他创作的人物画中,仕女的眉目身形安详柔美,色彩以青绿赭黑为主,线条以粗重墨线勾画。作品中很容易能看到出是受敦煌壁画的影响。艺术的传达原本不应有限制和模式,这一点我们这些从艺者都应学习民间艺人满怀激情的原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艺术创造的活力。
  2、学习儿童绘画自由表达的创造精神。
  毕加索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阶段过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以后的成长和艺术创作中,仍然保持住孩童的天性"。
很多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多年常规化的技巧训练下技术手段也日趋成熟,却发现自己在创造表达上越来越不自由了。作品造型准确、笔法娴熟却无法打动观者。不少水彩画家就陷于这种窘境。因为我们只是不断画画而不是不断创造,这是成人绘画和儿童画的最大区别。当我们观看孩子们的创作时,我们不会想到研究作品的技法,构成,我们的身心都随着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大胆表现跌宕起伏、优悠自在。这应该就是真正的艺术的审美状态了吧?就艺术创作状态和创作精神而言,我们这些成人画家都应该常常俯下身来向自在表达的儿童画家学习,只有回归赤子之心才能不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新生。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只有消亡。要想在水彩画创作中求新求变,就要不断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和心胸看待艺术,看待水彩画的发展,善于从各个艺术的门类、不同的画种广泛借鉴、学习,以一个新生的心灵感受、习得,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水彩静物》伊丽莎白.劳埃德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析“新中式”服装设计理念的应用2

下一篇:对扶贫捐赠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