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
摘 要: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电影大师黑泽明也将其作品《竹林中》搬上银幕。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是技巧纯熟、精深洗练、寓意深刻、心理描写细腻、经得起反复推敲。
《鼻子》与《罗生门》都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他多从世界历史寻找题材,但并不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借故讽今,借古喻今。其中充满理性话语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与感悟。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发表的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借用了《今昔物语集》第29卷“登罗生门见死人,贼人的故事第十八”的材料。但是作者却把它放到了现实的场景之中。当恶劣的环境威胁到生存时,在人性的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倾向了恶的那一方。人 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
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古代平安朝末期,各种天灾人祸,京都一片萧条。小说一开始头,阴冷的气氛围绕着罗生门,动物和死人的尸体堆满了城楼。一个被主人解雇的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仆人当时正在思考一个问题“饿死呢还是做强盗” [1]。正当他徘徊之时,发现一老妪为了不致饿死,正在拔死人的头发做成假发卖钱。家将要想不饿死也只有当强盗。“家将的心里却生出一种勇气来了” [2]于是他强行剥光老妪的衣服,逃进黑暗中。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时,人性的“善”往往屈服于“恶”,和平时期的良民瞬间可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变成暴民,这也是人性在非此即彼的生存中遭遇的困境。芥川龙之介赋予家将身上的人性在最初还是有良知的,他曾经犹豫过自身当下的处境。当他发现了城楼上老妪在拔死人头发的时候,也激起了他的正义感。家将对罪恶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但是面临生存的压迫时,家将来自内心良知的呼唤终究还是敌不过要活下去的“不择手段”,也就是去做强盗。其实家将和老妪都丑陋不堪,而且都具有恶的本质,不同的是老妪的恶刺激,坚定了家将的“恶”。家将在关键时刻丧失了人道与道德,而且作者将家将强之前的决心成为“勇气”及具有讽刺意味。不择手段的生存才是王道。在生存面前弱肉强食,自私自利都是生存的手段。善良在那个时代,不得不抛弃。因为你的善良意味着死亡。人,不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应该是最悲哀的事情吧。 “作者将现代社会的‘现实场’放置在日本的历史之中,通过细致的描写仆役和老妪的心里流程,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绪,同时在对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况下,将矛盾的并存绝对化,来展现自己的观念世界,达到以冷眼的旁观者观照混乱与无秩序的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
《罗生门》最后一句是“家将的踪迹,并没有人知道”,命运的不确定性再次出现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片小说中。他对家将与老妪在善与恶边缘徘徊的行为描写,就是他人性的深刻剖析。
二
没有了生存的压迫,人们的生活就平淡好多。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不是那么的无趣,一些人就成为另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就像《鼻子》中内供的鼻子,长也不是短也不是,总能成为笑柄。在《鼻子》中,作者通过内供鼻子的变化,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想方设法维持自尊心的复杂心理。同时通过各种人物对鼻子不同看法,犀利地刻画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理,从而对人性进行批判和讽刺。
内供有很强的自尊心。从小进入佛门,但是始终摆脱不了鼻子带给他的痛苦,别人异样眼观和嘲笑。虽皈依佛门,但六根不净,对自己的鼻子还是依然的很在乎,只是嘴硬不肯承认罢了。也害怕别人提起和鼻子有关的事情,他一直在逃避,为自己的鼻子感到自卑。但是内供也有积极心态的一面。虽然内供一直不满意自己的鼻子,并且有自卑感。但是一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使自己的鼻子缩小一些。除了积极尝试使鼻子缩短的方法以外,内供也曾消极地试图找寻和他拥有相同鼻子的人,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心安,安慰自己——其实不幸的人不只是自己。
《鼻子》当中不能忽视当然还有那些旁观者。城中的百姓看见内供有这样的鼻子:一是,为他感到不幸,有一定的同情因素,大家在猜想可能就是因为这鼻子的原因才做的和尚;二是,百姓也在庆幸自己虽然自己没有内供这样的的成就,但是不会有一个怪物似的鼻子。当内供的鼻子回复正常以后每个人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偶然因事来访池尾寺的侍者,却显出比先前更加发笑的脸相,也不很说话,只是灼灼的看着内供的鼻子。”。童子看见内供“……若在讲堂外遇见内供时,便向下忍着笑,但似乎终于熬不住了,又突然大笑起来。”法师们进来成教,“……面对面时,虽然恭敬听着,但内供一向后看,便屑屑的暗笑,也不止一两回了。” 是不是人们在看见他人不幸时会对他寄予同情,希望他从不幸中逃脱出来;却在他真的摆脱不幸后,矛盾地希望他再一次陷入不幸之中。这些旁观者充分体现社会的人情冷漠,有人会幸灾乐祸,有人会在背后不停的议论,有人会冷眼旁观。这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这两部小说故事的最后都没有一个很确定的结局,引发了读者对小说的结局以及人性的无限思考。“作者大多巧妙地用近代人的利己主义来解剖历史上的人物,对人赋予新的解释。”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刻画,也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对与错。
参考文献:
[1]止庵.现代日本小说集[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