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安徒生童话个别篇章在接受问题上的反文化倾向

发布时间:2015-11-18 10:16

摘 要:安徒生童话是在“五四文化运动”期间传入中国,为其后来在中国文学界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一直以来,安徒生童话都被冠以儿童文学的帽子,但也有学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安徒生童话所折射出的各种社会现实是否真的能够为儿童所接受。因此,站在反文化的角度来重估安徒生童话,就会发现有一些篇章存在着反文化倾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反文化的由来,结合安徒生童话中的个别篇章剖析了其隐含的反文化倾向,最后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反文化;现代儿童文学

      文化,较为广义的理解是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它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包括文学、艺术等。同时,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对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往往是出于主观价值需求的正面性,反文化的判定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创立反文化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约束工具来加强作者的自律意识,保证社会历史进步性,维护社会价值原则。
一、反文化概念的由来
      根据文化的涵义可将文化划分成两个方面:一种是积极的,有价值进一步研究、利用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消极地,但也能从反面汲取经验教训的文化。因此,反文化就可以总结为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产生,并且与人类社会基本生存价值原则和社会发展前进规律相悖的一种文化征兆。
      提到反文化,就会想到中国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运动。“文革文学”是打着推进文化革新的旗号却做一些反文化的事,最终走向文化发展的反面而灭亡。在西方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运动中,都存在着许多鲜明的抨击传统文化、追求思想革新的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在拓展新文化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基本价值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不断地革新,实际生活中也产生了诸多令人焦虑的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通过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反文化评估检测,对新时代的中国文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对于普通的文学接受者来说,文献中记载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作品的读者,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中若缺少了接受者的能动参与那就失去了灵魂。这是由于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创作者的创作环境,才能身临其境去体验章节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具有新思想、新文化观念的文学接受者,对于在特殊社会时期产生的作品,我们应建立一个“经验视野”去感受。
二、安徒生童话个别篇章中反文化倾向的剖析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练,安徒生童话已经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世界文学经典之作,但其中个别篇章却带有反文化倾向。
      《打火匣》是安徒生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835年,是他的作品中较为出众的一篇。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巫婆以财富诱惑并利用一个穷士兵去另一个世界取出打火匣,但并未告知士兵其用途,士兵返回后杀死巫婆,带着财富和打火匣来到一个美丽的城市过着奢靡的生活,很快就一无所有了,此时发现了打火匣的魔力,又开始挥霍,最终利用打火匣的魔力得到了皇位。这个故事满足了穷人渴求财富的欲望,能够反映旧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者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愿望,鼓励无产阶级勇敢地同剥削阶级的压迫作斗争。但在如今这个讲究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下,凡事都要求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而《打火匣》却塑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守信用、蛮横霸道的侵占者形象,士兵贪得无厌、违背诺言,无视契约约定杀死巫婆。同时,他还是一个挥霍无度、自私残暴的堕落者,毫无节制的浪费他非法获得的钱财,不懂得劳动创造,他本人和他的钱财并没有转化成创造价值的资本,当他知道了打火匣的魔力,他的低级私欲就开始极度膨胀。可以说,“士兵”完全是一个毫无现代社会道德的失败者,具有反文化性。所以《打火匣》是社会底层无产者性格、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丝毫没有回避当时的社会形态,直白地描述了人性的缺陷,在审美感染力上稍逊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作品,却具有真实性。
      故事的原型可能是安徒生的父亲,《打火匣》是安徒生念父情结的一种满足。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早年抛弃妻子去参军,但最终仍未能改变现状,反而因此病倒。随着历史发展到了新的时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于是其原有的价值就失去了根据,与新的价值观形成了矛盾,就成为了“新文化”的反文化。
三、正确认识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我们站在反文化角度重新审视安徒生童话的文化影响力,探讨其中个别篇章的反文化倾向,并不表示安徒生童话就此丧失了阅读的价值。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反文化篇章的提出,让我们的选择有了正确的方向,而且这些篇章只是少数的。那么文学创作者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就主要取决于人们主观价值需求选择的主流文化,那么与主流文化背道而行的就是反文化。创作者要把握好文化趋势,才能避免作品中的反文化因素。安徒生生活在阶级矛盾激烈的年代,他的价值选择符合无产阶级的愿望,但社会在进步,无产阶级革命只在当时具有先进性,由于历史价值选择的局限性造就了其中个别篇章在当今社会的反文化性。
      综上所述,读者从文学中审查自身的心理、情感世界,创作者作为思想家也要了解读者的价值需求,这样两方面的筛选就能减少反文化因素对读者思想的侵蚀。加强文化建设,要从整体上提升全民道德水平,这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利芳.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陈太胜,死亡的诗化阐释——试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意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孔凡飞,经历世事艰难后的本色童心——矛盾中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创作[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作者简介:胡陵(1969.9--), 女,贵州遵义人 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语言教学。

上一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中教育是 “慢教

下一篇:论《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