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谱牒的发展历程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谱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从先秦时代的兴起到魏晋隋唐时期的高峰又到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从官修到私修,这些变化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封建制度的兴衰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谱牒;家族;氏族
本文主要就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三本目录书中关于谱牒书的记载作为一条历史线索,粗浅的来谈谈谱牒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谱牒”的由来
“谱牒”一词,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司马迁在作《史记·三代世表》时就利用谱牒,其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又说“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由此可见,先秦时代多有谱牒之书,而谱牒是记载帝王世系、谥号并有系年的著作。
我们今天讲的谱牒、谱牒学,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家谱等。这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
二、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编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收录的书作为三个时期概括一下官修谱牒的发展过程。
1、《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
汉朝之前是谱牒的萌芽兴起时期,著述甚少,因而见载于《汉书·艺文志》中关于谱牒的书也是少之又少并且没有将其作为专门一类进行介绍,只有一个笼统的“历谱类”。本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能找到的谱牒之书有三本。其中《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收入历谱类,这应该说比较合理。然而,还有一本比较特殊,也更具历史意义的书就是《世本》。
裴骃《史记集解序》中有司马贞《索隐》转录刘向的话:“《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可见,《世本》是记录战国以前帝王和诸侯大夫世系的,是一本不折不扣的谱书。但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者并未将《世本》纳入历谱类,而是将其归入春秋类。因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谱牒,而是一部包含上古谱牒在内的、内容十分庞杂的古代历史资料汇编。所以本人认为班固在收录此书时将其作为了一部史书,而当时史部还未出现,所以将史书大多收录于春秋类。
2、《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
在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谱牒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这从《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得出来。首先,在《隋书·经籍志》中已有了关于谱牒的专门类别,即在史部出现了“谱系”一类。其二,范围扩大,书籍大量增加。《隋书·经籍志》中所收录的谱牒书已不仅仅局限于帝王诸侯之世系等,其包括族谱、官谱、氏族志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谱牒编修大规模增加,而且受到很高的重视,其原因我们将在下文做重点分析。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记载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的总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由此可知,谱牒在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兴盛以后逐渐衰落了,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封建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谱牒编纂增减变化的原因
上文中已提到谱牒的编纂在不同时期增减变化比较大,下面我们就以不同的历史时段作为分期粗浅的分析一下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这是杨殿珣在《中国家谱通论》文中的说法。两晋南北朝统治者都重视谱牒,不断地修纂谱书。这一时期修谱如此盛行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⑴、政府重视,是出于政府选择官吏的需要。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政府按名望取人,因此大肆修谱,并严格要求谱牒资料的准确性。
⑵、通婚的依据。门阀氏族的特点就是氏族们内部通婚,因而谱牒在这里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作为联姻的依据。
⑶、避讳之风盛行。六朝时期避家讳之风盛行,在与人书信、交谈中要避免对方家讳,否则会惹麻烦。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官修谱牒的总括时代。唐初谱牒盛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朝政府的三次大规模地修纂谱牒。
(1)唐太宗时期修纂《氏族志》
李渊、李世民宗族门望不高,为巩固皇权,亟待提高自身及功臣的地位,贬抑旧贵族,于是以兴修谱牒为实现这一愿望的手段。唐太宗时吏部尚书高士廉等将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二家,区分为九等,但仍以山东旧士族为第一姓,唐太宗看了不满意,进一步说明他所以重编谱牒,为的是“崇重今朝冠冕”,而非为旧士族,遂指示撰稿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乃至《氏族志》纂定,以皇族为第一等级。
⑵ 唐高宗、武则天时修纂《姓氏录》
唐高宗时期,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于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
唐中宗时,因门胄兴替不常,命左仆射魏元忠、左散骑常侍柳冲等依据《氏族志》改定谱书,至玄宗先天间书成,名《姓族系录》(《姓系录》)二百卷。
3、唐朝以后
直到唐代中叶,维系世家大族式家族和门阀士族制度的谱牒,还在不断地重修,谱学还相当兴盛。可是,在唐中叶以后,尤其是唐末五代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这时谱牒已经散亡,谱学已经衰绝。这说明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彻底瓦解之后,维系它们的统治的谱牒和谱学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消弭于世了大多毁于战火。所以说,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删去了“谱牒”这一类。
四、结语
古代谱牒已如前文所述,那些功用,无论是选举、婚姻或是伦常教育,都是在它出现与存在的那个社会应用的,起着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面貌的实际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巨变了,作为古文献的谱牒自然也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起到它的政治作用了,但它所保存的宝贵的资料,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利用,因而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2]《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3]《旧唐书》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4年版。
[5]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