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试析李贽童心说及其内在精神理路

发布时间:2015-12-11 17:22

摘 要:本文以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一文为基础,试析李贽所谓童心的特性、所包含的内容,并比较李贽所秉持的人性观与前人的异同,通过分析、比较探究李贽童心说的内在精神理路和价值。

关键词:
  童心谓何?李贽在《童心说》中开篇便有叙述: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初观童心,可以看出的童心个特点:其一为真,其二为初有。
  李贽在进一步论述童心时,主要论述了童心与闻见、童心与“真”的关系。 
  1、 童心与闻见的关系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必须注意的是,李贽将闻见的范围扩大了,他认为闻见包含了人出生以后所接收的一切,即人所习得的知识,因而无论知识的性质如何,它都属于闻见的范畴里,所以在李贽的认识论中,是没有对知识的划分的,并不存在道德判断上所区分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因而在设立闻见(即知识)与童心的对立关系下,他指出以往被认为是人固有的、内在所禀赋的道德也属于后天闻见,并且是造成童心损失的因素之一。从此处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童心说近于一种自然人性论,是在排除了后天因素影响下对人性进行界定的。
  2、 童心与“真”的关系
  开篇李贽便强调了童心即为真心,为一念之本,在下文的叙述中,又从反面“假”来叙述童心的“真”: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矫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火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李贽在此描绘了“假”的模式,在摈弃童心的思维体系里,产生了“假”的言论,继而在“假”的价值评判下,又对“假”进行“假”的认同,最后形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假”的世界。李贽认为,不出自童心的一切都是假的,童心是“真”的最高标准,所有出自童心的都为真,同时“真”所包含的也只有童心,“道理不行,闻见不立”则可知,后天所获得的闻见知识都在童心之外的,“真”的根源与人的原初相统一,即与童心相统一。李贽对于童心理论的构建,与之前学者对于人性原初的讨论模式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先设立一个固有的、先在的前提,然后在肯定了这个前提之下,再对与这个前提相违背的现象进行解释,然而李贽此处的创见在于,他把童心还原为一个纯粹的人性前提,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纯然本性,这种本性并不在后天价值判断的范围之内,无论在道德伦理范畴中童心的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性原初的显现都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具体从思想史的角度说,“童心说”与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特别是王龙溪的“求真”学说,表面上十分相似,都是将人的先验的内在的道德本质属性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尺度,但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阳明哲学中的“心”和“良知”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性内容,并且包含一个先验的道德理性法则“天理”在其中,而李贽的童心并不具备先验的道德理性,同时也不存在一个先验的道德理性法则i。然而进一步探究童心所包含的内容,可参考李贽《德业儒臣后论》中所阐发“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现;若无私,则无心矣”——这一句清楚地表明了李贽所指的人性原初,就是人性之私,由此通观李贽思想之全体,可以说“童心”就是源自物质之自然的真实人性,就是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的欲望、情感、,即毫无掩饰的人欲ii。
  以上对于“童心”的内涵有了初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贽这一思想的提出可谓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惊鸿一笔,然而需要探究的是,李贽为何会对人性本质下这样的一种界定?即要探究李贽童心说内在的精神理路。
  其次,李贽的童心说也包含了对人性极大的自信心。他虽然认为闻见所习得的知识会导致童心的丧失,但他并不否定和轻视读书闻见,相反对之报以十分积极地态度,这与李贽本人酷爱读书、喜嗜著述的性格有一定关联,更为重要的是,他虽然警戒着读书闻见把人诱惑于“外”而让人不知不觉地丧失其本质的危险性,但他对于内在的童心有充分的自信心,指出“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内在童心对外在闻见原理上的优越性不容怀疑,被确立的“内”就毫无恐惧“外”的理由,不当地恐惧外在闻见,反过来无非是表明了对内在权威的不信任,在相信并且毫不怀疑童心根源性、至上性的人那里,只要牢牢把持住此童心,不管闻见的道理是怎样具有诱惑性,也丝毫看不出应该排斥它的必要iii。
  综上所诉,李贽将童心说构架为人性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最为原初的显现是不包含先验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法则,而人性所包含的私欲作为人生存的条件不应在道德理想中被掩盖和抹杀,基于这样的思想,李贽所确立的童心说表现了真实、原初、纯粹的人的自然本性。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是对传统人性论思想的一次反叛,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他的内在精神理路,体现了对人性的最大信任和关怀,提倡人们勇于突破僵化的社会道德、伦理,回归自身的真实本性,坚定及巩固人原初的童心的至上性、根源性,从外在的价值判断中解脱出来,重新界定人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根友 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 p97—98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国良 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 p182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日】岛田虔次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p94 甘万萍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也说三国之英雄

下一篇:唐人论比兴与《河岳英灵集》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