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进入WATO,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迫切地要求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们具备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对于置身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无疑使他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教学手段上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使他们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达到质的飞跃。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拟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活动当中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各自担当的角色,并结合笔者目前正在从事的教材教学实践,旨在探索出一个能够提高学生多种产出能力(productivecompetence)同时妥善处理教师、学生和阅读材料二者之间关系的新思路。
1.接受美学理论回顾
随着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文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即从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和后来的绝对关注作品阶段转变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从根本上恢复了读者在文学史中的主体性地位,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读者的经验对文本所具有的本体论作用。接受理论内部众多理论流派虽在其理论主张上各执一辞,不免纷争,但在对读者主体的强调上却达成一致共i识如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伊塞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以及英迦登的“空缺”,从不同的角度都反映出接受理论的理论精髓,即文本存在于读者的积极阅读之中。文学作为精神财富的保存者和流传者不可能脱离接受者而存在文学的不朽性并非它的静态存在结构有超越时空的功能,而在于读者赋予它的动态的审美解放功能对比接受理论和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使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运用为文学价值和功能的多元性及文学研究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它把文学从作者个人手中解放出来,通过读者的无限性,阅读的创造性和接受的能动性把文学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文学批评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景观。
2.接受理论与课堂教学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读本是一个充满“不确定”(in¬determinacy),“空缺”(gap)的“召唤结构”(evocativestruc¬ture),文本所创造出来的意象、语义、情感、思想、主题乃至社会意义无一不是由读者在其阅读活动当中被重新建构(recon-structed),从而被具体化(concretized)的。这些“不确定”和“空缺”是激发读者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赋予了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的文学价值。
因此,文学读本具备的多重含义既不是它自身可以完全涵盖的,也不是由作者充分授意的,而是有赖于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挖掘、完善和扩展的。一旦读者开始他的阅读,他势必要运用他的语言能力,调动想象,及个人经验去填补“空缺”,扫除“不确定”方能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一一理解和欣赏。文本(尤其是文学性质的文本)正是基于这种特性,其生命力才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鉴于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使文本从潜在状态变为现实存在的过程,阅读行为是极具个性化色彩,富于创造性的。如果我们能从这一理念出发,规划和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目前,关于接受美学的理论研究不乏其人,但应用这一理论指导教学,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仍是鲜人涉足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的课堂上,不少教师仍普遍沿袭对“字”、“词”、“句”、“意”进行讲解的做'法教师喋喋不休支配了主要教学过程,而学生参与的机会被大大地剥夺,其后果就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同时由于这是多年不曾被打破的陈规,无形中教师的作用被夸大,并在学生心理形成烙印:似乎老师对读本意义的分析是最贴近原作者所想表达的,是最权威的。于是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而疏于思考,而这种惰性不但使课堂陷入了老师自以为是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盲从的枯燥局面更会大大损害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两点会对他们的写作与口语造成极大的障碍。
事实上,学生也是一个读者群体,教师不过是比他们有着稍多一点语言能力的读者之一,教师对读本的人物,意象,情感,思想,主题等的理解与解释只是他个人的审美体验(或是借鉴综合了某些参考书的意见即别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有限的解读方式而绝不是穷尽一切的唯一的权威我们可以把教师比喻成一个导游,他只是对某个山水的美丽之处(我们不妨视之为读本不确定和空缺)较为熟悉,他可以把它指点引荐(用他的经验,也就是他较为丰富的文学语言能力)给游客(学生),让他们充分自由地领略其中的奥妙,而不应越俎代庖把自己的体会强加于人换言之,好教师之于学生,是fadKtator而不是instructor若我们以这一原则指导课堂教学,无疑会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一股活力,使之成为开放式的,讨论式的和师生互动式的论坛。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文本里面有什么,令他们消极地趋同,而应把他们当作具有潜在审美能力的能动的接受主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其形成阅读心情的张力,并以此作为促进其它相关语言能力提高的契机。
3. 实验与结果
1)实验一
课堂设置
如何开创这样的局面,必然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再一味地按部就班地讲解生词,解释课文,显然已无法有效地剌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他们的审美反应要想使课堂引人入胜,必须从改革教学形式上入手本文作者以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四课JimThorpe和第五课ToLieorNotToLieTheDoctorSDilemma为样本,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在四个班上做试验:
甲班乙班:30分钟教师用于词汇讲解,5分钟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40分钟用于叫学生朗读课文和教师解释文中的语言点。15分钟用于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或做课后练习。(一个单元基本处理完毕)
丙班丁班:教师将每班学生分成四组完成
任务1每组成员以比赛的形式(采取自愿轮流的方式)在8分钟内根据主题提示词(运动项目)在黑板上尽可能多地写出相关词汇
任务2阅读课本生词表,在10分钟内寻找可以发生关联的词,并以此组出有效的句子。
任务3:每组分别针对课文不同的部分设计问题,要求其他组的成员口头回答对有争议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涉及“词”、“句”、“意”等任何一个层面。
试验结果对比
①词汇运用:80%甲乙班的同学套用老师课堂的例句或书本现成的句子并且50%以上的同学表示记单词很枯燥,会经常忘记这些词的意思或拼写和搭配,而90%丙丁班的学生在用词组句时表现了灵活的运用和个性创造,60%有较持久的记t忆下面草图是教师按照学生的思路提示与他们共同绘制的有助于词汇联想记忆与运用的图表(第四课:
此图中列出的只是课本生词表中的部分词汇,但词与词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逻辑联系可见一承斑通过挖掘这种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同时让他们对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词汇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识在探索这种联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充分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表1为调查问卷。
②口语练习:甲乙班的同学在课堂上得到口语练习的时间不到10%,50%以上的同学在回答课后问题时照念课文原句,而丙丁班的学生有超过5(%的时间在进行口头表达,并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组织语言。虽然存在某些语言表达上的困难,但经过老师的提示,多数同学仍能清楚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85%的同学赞同这种进行口语练习的的方式,因为它不受到课本的限制,其随意性,灵活性,多变性更符合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口语的需要。
③阅读理解:9(%甲乙班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课文,10%有个人化的问题,7(%对课文有较深印象,而丙丁班的学生高达9观表示完全能够理解课文,85%对课文有很深印象以下是由丙丁班同学针对第五课课文设计的一些阅读理解题及提供的答案,充分彰显了其个性化的阅读视角和理解。
a)Whydoestheauthortakea46-year-oldpatientasanexampleinthe2ndparagrapI?1Becauseitsreallyhardforakind-1earteddoctortoconveysuchacruelnewstodestroyhislife,tswhytheauthorcallitthedoctor'sdilemma.
b)Howdoyouunderstand“Colleaguesmaydisapprovebutrefrainfromobjecting.”ntheonehand,someofthemmaybeafraidofspoilingthegoodrelationshipbetweenthecollegesontheotherhand,afewofthedoctorsstillsticktothetraditionalpre¬tnottheleast,thereisnodenyingthatsomedoctorsaredrivenbytheprofits...(Thestudentscancomeupwithconvincingevidencetosupporttheirpointofview.)
c)Whydoestheauthorsaythe“professionaldeception”arelikelytobecomedeeplyrooted,tospread,andt,ifeverythingisindoubt,nobodywilltrust‘‘trust”.(Andtheygivealotofexamplesineverydaylifetosupporttheirargument.)
试验结果分析
从试验结果不难看出,在甲乙班上使用的教学形式把老师放在主导地位,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由于教师从他个人主观的角度来把握教学,他只能靠经验来判断重点难易,对学生一视同仁,注重的是整体效应,势必忽略个体差异,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指导。造成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另外,这种形式束缚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过多地丧失思考,创造的机会,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为不利。毋庸质疑,老师一言堂的局面会使课堂气氛枯燥沉闷。丙丁班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库存的语言能力,独特的审美视角,积极的想象力,创造力被逐一激活,发挥课堂的各项活动不但给予他们充分施展这些能力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对学生不同能力一个确切认知的机会。对他今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大有裨益。富有竞争色彩的课堂活动也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2)实验二
读本的动态阅读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姚斯曾提出“期待视角”(horizonofexpectation)的概念,用以描述不同时期的读者评价文学读本时所采用的标准并指出:读本诞生时的最初期待视角仅仅告诉我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刻,读本是如何被理解,评价和接受的。但它不能建立它的最终含义根据姚斯的观点,把读本视之为一成不变,其意义对于任何时期的读者都是永恒固定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用他的话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主的对每个时代每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文本独白式地展示自己的超时代本质,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曲,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作者序言,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1页)这就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决不可能忽视他们所处的各个历史环境和文化视角而一劳永逸地总结出读本的最终价值和意义。读者和读本是阅读过程中互动的两极,某个历史时期的读本不仅可以使读者对“过去”有着超验的体验,而且会在读者对读本的重新建构中衍生新的现实意义。在“读者”与“读本”,“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对话中,读者对读本及“过去”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他当前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当读者开始对内容陈旧的读本进行动态阅读过程时,一方面他们会暂时忘却他们的预想(preconception)和他们所熟悉的经验世界置其身于读本的“过去”,把“过去”变成他的现在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另一方面,读本作为开放的召唤结构,它的许多不确定之处,没明言之处,都只能依靠读者现有的经验,文化,历史背景来完成因此读者对读本的接受是历史的接受教师基于读者接受的这一特点,更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动态阅读。不能单纯地把读本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及当时的历史环境作为理解和评价的唯一着眼点。而要培养学生以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自觉地挖掘读本当前潜在的现实含义。简言之,当学生能够把过去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能够使读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且从中得到阅读的乐趣这种联系教学法不仅适用于文学读本,对于非文学读本也同样行之有效。本文作者曾以大学英语的一些课文内容进行这种联系式对比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全文,并标出他们认为可以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当中的“词”(不一定是生词)“短语”、“句型”。
第二步: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内容包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及由这一主题每个学生所能联想到的现实话题
第二步:由每组学生对他们所联想的话题进行阐述,归纳和整理,最后拟订出一个写作的标题。
第四步:由每组学生自行制定他们的作文体裁,并共同讨论写作内容。
第五步:由每组学生代表口头表述他们的写作提纲,老师予以适当的评论和指导。
第六步: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完成各自不同标题的作文,老师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他们的作文中用到他们各自标出的词、句、短语。
对照传统的精读教学,不难发现:在学生和老师眼里内容陈旧枯燥的课本,实际上并不是用语言符号堆积出来的一堆静态的文字,而是可以在他们丰富的动态想象中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
表2中由学生自行拟订的作文题目清楚地反映出,他们不但领会了课本原文中的主题思想,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地从各自独特的审美视角展开个性化的写作,这有助于使学生摆脱为了应付考试而生搬硬套一种写作模式的被动局面,对从根本上提高其写作的兴趣和技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论
读者接受美学理论是进行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它革命性地把读者放在一个与作者、文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承认读者在建构文本的文学与社会意义中的主观能动丨性这说明读者也是文学价值的载体之一。这一学说不但是我们进行文学阅读和评论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精髓还可以被我们引入到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它使老师、课本、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由过去的:
老师一一语言内容的解释者,课文意义的呈现者
课本——静态的语目材料
学生一一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现在的:
老师一一课堂设置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组织者
课本——召唤读者的动态语目结构
学生一一语言内容的使用者,文本多个层面意义的发现者,建构者
这种关系的转变必然会带来英语教学质的改变:首先,老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学生得到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在与读本、老师、同学形成的多重互动关系中,不但他的听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他的阅读分析能力,简短回答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也会在Task-based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增强其次,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长久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而各项任务也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再者,教师通过学生大量的课堂表现,可以观察到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及这些看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能够清楚地掌握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堂设计,从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让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服务。最后,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之间对某个现象的理解常常各异,而这些差异本身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学彼此间的交流,质疑,辩论,达成共识,保留意见都会将活跃生动的课堂气氛进行到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进读者审美理论,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教与学的机制,探索教学规律,为教学改革寻找新的理论依据。它促使我们转变旧有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不再是教师从外部传授知识信息,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学生主动与老师,课本,同学进行语言,情感,思想、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对话交流,将外部的知识信息加工、处理、转换直至将其内化吸收。
综上所述,读者接受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其理论精神符合教学改革培养素质人才的目的,必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建构
下一篇: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