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之和,大道之行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tt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同时也造就了在中国文化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美学,并使之获得鲜明的特色。《乐记》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首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着,是我国古典美学形成的奠基石。《乐记》中所论述的不仅是音乐的问题,而是整个文艺美学的问题。以历史与现实的眼光来看,《乐记》中的不少论述和见地至今仍有十分突出的审美价值和指导作用。
一、《乐记》中襄括系统、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幵山鼻祖,对文艺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关于音乐的本质,艺术的本源,音乐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等重要的思想命题,它是儒家美学的集大成者,较为集中地、系统地总结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极具中国音乐审美特色。《乐记》的音乐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先秦以来,音乐收集、整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孔子及其弟子所提出的儒家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是一部关于我国音乐理论思想及文艺美学理论的巨作。现代着名美学家李泽厚说:“正如西方美学不可不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样,了解中国美学不可不研究《乐记》。”事实上,《乐记》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相提并论。如同《诗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深远影响一样,《乐记》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文献,对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乐记》重视音乐的作用,特别是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宗白华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音乐,特别是音乐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向来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先秦就产生了一部在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着作,就是有名的《乐记》。它提供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代影响极大。”当然,《乐记》中提及的音乐可以发挥思想制约的作用,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视音乐的审美作用有着差入,但重视音乐的作用,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先秦以后历代音乐着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乐记》的部分精髓,正如《律吕正义》中说:“襄括古今音乐之道,精粗本末,威缕无遗。”
三、作为儒家经典着作《礼记》的一个篇章,《乐记》也集中反映了儒家美学思想,注重“礼”与“乐”的关系。采集和编写音乐应该本着“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的基本准则。抨击郑卫之音,认为“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和谐的因素,不能有“悖逆诈伪之心”,要能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记》将音乐作为统治思想的工具,有着历史局限性、阶级性,但它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符合当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大环境需要。
荀子曾提出“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乐记》发挥荀子这个命题,从tt礼”和“乐”的矛盾关系入手,严格论证音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总之,《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礼乐”的思想:“乐”从根本上是为u礼”服务,突出表现为音乐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不仅如此,“乐”与“礼”还要达成完美的统一。tt乐”和“礼”怎样能达成统一,要通过“和”来体现。
因此,《乐记》认为,研究可以从“礼”与“乐”的矛盾系统出发。从性质上来讲,"礼”与“乐”虽然都是属于社会意识的哲学范畴,孔子虽然也充分认识到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但在封建传统政权和思想的统治下,“礼”和“乐”始终是一对矛盾。音乐追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礼仪、廉耻本身没有本质联系,也不能用“礼”的要求来束缚“乐”的发展。
综上所述,《乐记》具有丰富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特别是关于音乐本源、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等方面,提出了前无古人的,而且是至今仍具有学术研究意义的美学思想。《乐记》还从哲学、伦理、政治等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外部关系,着重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特别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音乐是表达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种形式,音乐艺术如果作为“以道制欲”的政治统治工具,将严重阻碍人性对艺术审美内在的普遍需求,也将切断了音乐艺术自由发展的道路,烙上人为发展的印记,从而使得音乐成为“艺术政教中心论”的先声。所以,我们对《乐记》的研究必须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立足现实,去粗取精。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应该在历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以创新的思想和崭新的视野来提升我们对音乐美学的理解。这正是我们当今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现实目的和意义。
作者:霍理,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系,助教,学士,研究方向:声乐、影视音乐与美学。唐琦,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系,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影视美学。
下一篇: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