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4篇)
第1篇: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下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任何学科鞭长莫及的。英语的涉及领域、广泛用于许多场合,一般英语的运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应聘就业、评优提升、职称评定、中高考等.....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文章论证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要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文学作品。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朗读文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通过朗读,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说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如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这篇文章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
作品的选择,初期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长度较短,人物数量较少,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随着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范围将逐渐扩大。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的优秀作家,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英国的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使他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作者:王文来源: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期
第2篇: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当前,有很多高校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作者:张颖心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5期
第3篇: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后果着手,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办法:重视英美文学的作用。接着,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一、前言
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和宠爱恐怕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望尘莫及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博士研究生阶段。而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各级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硕博入学考试)则无不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人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当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他们又会面临各级职称英语考试、出国留学英语考试等。在目前的中国,在许多领域、许多场合,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在各种就业应聘、评优提干、职称评定、入学考试中,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参评(考)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
随着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时代,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越发突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经常听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抱怨、烦恼、失望甚至痛苦。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不惜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却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哪怕是规定要求的结果?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答复明白的。因为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涉及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语言习得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如果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方法这一层面进行剖析,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劳心劳力、孜孜不倦地备课上课,培养出的学生有好多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清、译不准呢?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某些方面是不是还存有不足,需要改进呢?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于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作用。在几乎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也没有写作文体风格赏析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结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差强人意。很多人认为,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业和职业这两方面的特定要求,那么对文学、文化的任何关注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应试教育固然有很深的渊源,但目前“考试拿证—高薪职位”的就业模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在当今的大学生中,阅读欣赏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的越来越少;忙着报考各种考试以获取证书(各种英语证书是必不可少的),以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提高身价的越来越多。
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各种证书并觅得梦寐以求的职位,但自身综合素质不佳,特别是文学、文化素养低下却最终成为阻碍其事业发展的瓶颈。到那时再忙着回炉深造可不轻松,况且像文学修养这种事也不是一时之工,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积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如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文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到时候,不但拿证变得容易,而且增加了证书的含金量,也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可能由此演变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爱读书。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其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关键所在。而文学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语言,具有典型性,也更能体现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反过来,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化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词汇等诸多方面就起到了巨大的丰富作用。可见文化、语言、文学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文学、文化背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最终取得优秀的语言学习成果。
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许多人认为,教师授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授语法知识,文学作品由于其结构复杂、语言运用的方式独特而不适合这一目的。其实,文学与其他的语言形式并无本质区别。它只不过是创造性地运用一定数量的语言结构来实现交流的目的。诚然,我们都想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认知度。但别忘了,语言知识包括两个层面:习惯用法和实际运用。前者涉及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后者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规则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大学英语课堂的另一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
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
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四、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读课文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读课文,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这些只是这一教学方法在初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纵观国内外英语教学史,文学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从交际法语言教学兴起以来,文学的作用便逐渐淡化,以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提及,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而教材中大部分的科技、说明和议论文章是不适合我们上述目的的。即使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适合,其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
这些作品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比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创作的小说,其文体风格很独特:用词精雕细琢高雅华丽,句子结构复杂如藤攀蔓附,到后期更加艰涩繁琐。这种作品是肯定不适合学生读的。
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为例,这套书的第三册就选入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学生一起透彻地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因为欧·亨利的作品兼有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所以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在学习入选作品的同时,还应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如《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都市报告》等。通过这样的一场文学作品盛宴,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像欧·亨利这样其作品朗朗上口的作家还有很多。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还有一些重要的南方作家。英国就更多了: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以及一些妇女作家。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具体的选择。
这一教学手段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初期作品的选择。普遍的做法是选用简写本。然而,这一做法存在严重的不足。简写本为了降低原文难度,往往局限于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用直白的语言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出来。这不仅使原文中的大量信息丢失,而且连贯性和可读性也大大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它们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长度往往较短,人物数量较少,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第三,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其实,像安徒生童话故事这类儿童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六、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其实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还有助于我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试看中国现代的翻译大家如钱仲书、林语堂,无一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我们英语教师应以此为做学问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作者:曹莉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5期
第4篇: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初探
普及英美文学与英语文化知识不该是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还应强调所讲授知识的广博性以及所选讲知识的精、准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视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应该选取学术水准高的多名专家型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最优化,应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实施每个任课教师在各个教学班中的交叉教学,以及每个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班中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周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特征研究”(编号:x2wy/Y1141660)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2年起,《英美文学与文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并于2013年初开始(即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开始),以每学期开设3个班,每班120名学生的规模开始进行教学,至今(2014年底)已经过去4个学期,共开设了12个班,招收学生1440人。自课程设计之初,本课程即确定了明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别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经过了12班级的教学实践检验,证明设计课程之初所确立的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绍《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藉以举证本课程所使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门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又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因此,其教学人员应该是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领域内专家级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知识点选择的精、尖和准以及内容的广和博,教学效果应该比一般普通的通识课要好一点。根据本课程的以上性质和特点,本课程自设计之初,教学目标就定位为“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具有广博的了解”,其中“广博”两字的教学目标是本核心通识课区别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而教学内容就定位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学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凸显了本课程与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强调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点的精、尖和准的内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和实施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呢?这就要在教学人员的资格和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上设定相应的、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学人员必须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级人才。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是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为此,作为本课程的设计人,笔者选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三人分别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领域的专家。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交叉复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所谓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人员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得教学综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所谓交叉,指不同教学人员分别都在对方教学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学;所谓复合,指三位教学人员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的有机复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学方面,本课程在设计规划中规定,三位任课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而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前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本课程每学期都开设3个教学班,由三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开设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三位各有所专且只能讲授自己所专内容的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势必要在其他两位教师所开设的教学班中任课,且只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课教师在3个教学班中分别交叉上课的情形,也就是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三个教师上课,每位教师分别教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教学班完整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的三方面教学内容。在复合型教学方面,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三位教师各自所讲的一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班里的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讲授英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加上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讲授美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漫谈和穿越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对照的人物、事件、现象、思潮等的援引和举证,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显、反衬、聚焦或比照美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或关联性。英语文化部分的教师则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读书、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经历及其体会和了解为切入点和话头,从而讲授和展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现象、传统等。由此,每个教学班中势必都出现三种教学方法的复合。
三、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及所设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因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实现与课程性质与定位相符合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因此所设计和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即是试图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有4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本课程采取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课程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前11%-30%,获得学校嘉奖。本课程在其它学期也取得了较高的评教分。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的看法。”以此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据统计,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表达很满意和很开心的占总人数的89%,表达比较满意或选这个课值得的占9.2%,表达课程一般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占1.8%。再次,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还加入另外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看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许多内容,涉及方面很广,有些还能有非常鲜明的观点,有些观点还较有深度和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听了这个课,确实接触和了解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内容较为广博,对有些内容的了解还较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学期开课以后,本课程的选课情况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每个班虽然只招收120名学生,但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67人报名,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现实调查中,学生反映也确实如此。
四、结论与启示
交叉复合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同时有效地综合利用了现有教师的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益,这是该教学方法的好处。然而,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对外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第一,教学单位要具有能够提供三位高水平专长教师的资源,同时,三位教师从学期开始至学期末课程结束前都能始终如一的持续进行教学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访学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师担任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有排课的教务员的充分协助和配合;第三,三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课程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难有现成的哪一本教材适用于本课程,故而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在任何一个班里授课时,讲授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个班的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标准要完全一致,任何一个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种考核标准。总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三位任课教师要三位一体,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师似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步调一致。同时,三个班的教学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个班似的协调统一的运行。总之,要保证本课程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先满足和具备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条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直能够平稳、连贯、持续的实施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与我们完全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前提条件是分不开的。这同时也说明,相比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实施和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限制的。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目前还只进行了2年4个学期,只开设了12个班招收了1440名学生,因此,可以说目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只是初步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最终结果,虽然现在看来采取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错的,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需要的,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实验对象人数还有限,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因此,今后还需把本课程持续开设下去,持续的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观其后效。此外,由于本教学模式是专为核心通识课《英美文学与文化》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后后续不断的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也仅仅说明该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至于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同类的文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则尚未可知,然而,无论如何,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假若非常适合于本课程《英美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则对于同类型的其他文学或文化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甚至有可能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作者:周建新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