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教学楼建筑美学论文范例分享(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5:32

 

 第1篇: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


  一、建筑美学的概念及我国建筑国内现状


  1、建筑美学的概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感知的时候流动着美的音符,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的视觉感官产生愉快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一直贯穿其中。所谓建筑美学即研究建筑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从概念来看,建筑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因素,哲学、文化、艺术、心理……因此,建筑会因一些文化地域方面的不同有着各自的审美理念。从概念上看,现代建筑美学不再是纯粹的技术主义,而是更多地加进了人的因素,这决定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2、我国建筑美学的现状


  我国建筑美学的概念从西方引入后在本土发展,有着以我国地域背景特色东方文化为主的独特的审美观。中国人向来以“和”为主要宗旨,因此在建筑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建筑、人、环境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建筑画卷,闪着自己特色的光环。与西方建筑相同的是,我国的建筑设计一样发展迅速,从单一纯粹的以实用为目的,以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建筑设计理念转化为了多元的,人情化的,艺术性的建筑设计理念。


  我国现代建筑越来越体现人文情怀这一主题,人性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设计上注重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从另一个的角度软化了建筑的线条和刚硬,建筑人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


  3、我国校园建筑设计现状


  我国的校园建筑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人口的增加,学子的入学率逐年增高,老旧的学校建筑已满足不了现代学校的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校部的建设。在校园建筑设计中,我国建筑人情化还在初级阶段,由于生源庞大的因素,一般建筑设计更多地考虑到建筑的外形、层数、容纳空间等,忽略了建筑与人文的融合,这是一个缺陷。如何在现有资源下,学校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美学与人情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是需要建筑设计者要加强改进的,也是必须面临的新的课题。


  二、学校建筑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融合的探讨


  1、多元化追求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人文环境,作为主要的文化知识传承场所,学校建筑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学校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广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而学校建筑是师生主要活动的场所,是一个由视觉原理、实用状态、环境的融入程度等构建的主要空间,因此不能设计得太过死板单调。基于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在设计中需要在生态、文化、形态构成等多元考虑,以建成综合环境的人性空间,即人情化的建筑美学构造,以此来体现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等的和谐共生关系。


  2、整体化追求


  学校建筑是校园内的一道风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体是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设计者首先要处理好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为学校提供功能性的区域,也要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一定的人性因素,使得在其中学习或者生活都有愉悦的感觉。在现代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相融合的设计理念中,整体化追求的元素比重增加,建筑不是作为一个实体添加到环境中去的,而是要作为环境内的一份元素,和人共生于这个环境,只有遵从相互共生的原则,学校建筑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人文环境追求


  现代校园建筑强调人情化的融合,建筑与人的行为和心理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独特的建筑文化对人有着暗示的作用,优秀出色的校园建筑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安抚学子浮躁的内心,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隐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时候,考虑所建学校的特色人文气质,从细节上把握各个相关要点,给生硬冷酷的建筑注入温暖的人情元素,变得柔软大气,充满属于所建学校特色的人文气息,使学校建筑不但从视觉上有美的体现,从感觉上有生命的律动,让人与建筑相依共生。


  三、实例


  笔者通过设计的乌市五十八中学的教学综合楼来论述建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按照要求做了两个方案,下面逐个说明:


  1、布局的关联性


  在学校建筑单体设计方面,结合周围环境,采取非对称型的外型设计。教学楼镶嵌在绿色的环境之中,前方和左方是大面积的体育活动场所,背后是绿地,横穿着一条流动的河,建筑体呈和体育活动场所呈开放的态势,从布局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建筑是学习型的教学楼。其中,每一棵树,一片绿,一个场地,都在设计的整体布局内,既体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又融合了现代的简约开放的风格,楼体造型具有人文气质,整个空间显得安静而动感,从总体上诠释了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在此布局中,学校的综合楼不再是单个的元素,它与体育场地,与后面的绿地,小河,甚至场地中的一些植物都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无论从视觉还是从感觉上,都可以明显体会到这幢建筑的生命力。


  1.1方案一:1.2方案二:


  学校综合教学楼鸟瞰图


  2、建筑造型的总体


  建筑不仅仅要与人、环境、自然和谐相处,其自身也是要统一的。校园建筑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安全环保是必须,实用、适合于学生对它的一切需求。学校建筑的自身因素包括空间和功能需求的和谐,包括与环境的融入度和自身的统一和谐,整体性的视觉效果,甚至具有自身的生命节奏。这些都需要学校建筑设计者在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过程中,为建筑体注入自身的生命,使其灵动鲜活,充满活力。


  总体设计思路:


  建筑是环境的艺术和科学,涵盖了美学设计的所有因素。建筑单体由功能区域组合而成,主体楼身以不同大小的长方体块连接,分成几个区。在外观方面,主体用两色的环保氟碳漆调色,显得简约大气。勒脚依然用两色的氟碳漆,为整个楼体稳定了重心,也为三个建筑块从颜色上进行了统一。校园既是一个严肃的求学圣地,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学生家园,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情味的元素,既不能古板严格,也不能轻佻律动。在各个细节的把握上,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左侧砖红色的小平台,为楼体添加了跳跃的音符,使整座楼身的现代感加强,给视觉惊喜的发现,在这种设计布局中,人与建筑完全融合在一起,面对建筑的时候,会觉得有交流,有对话,为校园注入了新的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2.1方案一:2.2方案二:


  乌市第五十八中学综合教学楼正面效果图


  最初首选方案一的,建筑主体高低错落有致,高大的门厅大气而庄严,门厅内是一个巨型的玻璃漏斗,更能形象地诠释实验楼。门厅外侧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由矩形外框限定,使建筑个性活泼而不张扬。校方较为满意,由于在给上级领导汇报时,上级领导认为门厅投资成本过高,后期对玻璃幕墙的维护费用较高,要求对门厅进行修改。作为建设方校方也只能服从上级要求。在方案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由此产生了方案二,方案二将门厅高度降低为两层通高,门厅外围入口局部采用幕墙,门厅其它外围护墙体开小的窗洞,光线通过小的窗洞进入室内,使门厅内产生律动感,增添了几分活跃。门厅外围在相对沉稳庄严的墙体上部采用轻盈、具有流动感的铝合金格栅,赋予建筑生命力在顽强的生长。目前本建筑按照方案二已完工投入使用,在整个校园中效果还是比较突出的。


  四、结束语


  在建筑美学与人情化融合基础上的建筑是中国文化思想中人天合一的典范,也是环境的艺术和科学,在现代越来越注重人性的社会,建筑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语言,而是有生命力能沟通交流的元素。尤其在校园中,成功出色的校园建筑,不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成长环境,还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积极的感受,作为教育的潜在力量,在为学校建筑设计时,注重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为学校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前途。


  作者:会贤

  第2篇: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


  1.概述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但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构筑物,都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设计时必须理性思考;同时建筑又是综合物质的有体有形的建筑,我们必须按照美的法则去塑造和经营。建筑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坚固、实用、美观,实用是指建筑的功能,坚固取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美观是建筑形象的体现,是三要素彼此之间辩证统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水平的提升,施工水平的增强,人们对建筑的舒适和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功能和美观这两项日益突出,创造出更舒适、更新颖、更美观的建筑形象,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新的挑战。


  某高校综合楼,位于校区中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山水相依,特别适合潜心学习、研究学问,整楼共5层,层高5米,净高约4.5米,教室宽敞舒适。整体设计美观、现代感十足,楼外设有残疾人通道,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中的实用设计、人性化理念。


  2.楼梯设置


  楼梯形式有平行双跑、直行多跑和剪刀式楼梯三种。综合楼内部大部分采用平行双跑楼梯。平行双跑楼梯由于上一层楼刚好回到原起步方位,与楼梯上升的空间回转往复性吻合,比直跑楼梯节约面积并缩短人流行走距离,是建筑物内最常见的一种楼梯形式。


  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则采用剪刀式楼梯,梯段数为每跑13级,其特点是两边梯段空间相通,有利于楼层人流多方向进出,且满足双向疏散要求。这种设计由于其水平投影面积小,节约了建筑空间,常在有双向疏散要求的建筑中采用。建筑外部则是采用直行双跑楼梯,每跑10级。这种楼梯给人以直接、顺畅、大气的感觉,导向性强,在公共建筑中常用于人流较多的大厅。


  3.楼地层及墙体


  教室楼板部分多采用井字形楼板,楼板两个方向的梁不分主次,高度相同,同位相交,呈井字形。楼板为双向板,这种布置图案美观,装饰效果强,并且双梁互相支撑,可以创造较大的建筑空间,使教室看上去更宽敞。外墙面铺设有石头材料做成的饰面砖,远看就像一座石头碉堡,体现出一种古典、朴素美,且饰面砖颜色灰暗,比较耐脏。而玻璃幕墙则具有浓厚的现代感,透光性好,使得教室更加明亮。


  4.门窗


  主要采用构造简单的平开门。在教室中采用的是内开式木质单扇平开门,门宽约为90MM,高约为210MM,前后各一扇,基本满足人流进出要求。


  综合楼客流量较大的外语电教室则采用了木技双扇平开门,双开门宽约为150MM,高约210MM。双扇门的开启面积大,有利于人群疏散。楼底层大厅则是采用钢框玻璃门,门宽约为150MM,高约为240MM。其特点是美观大方、采光好,视野开阔,质量轻,硬度高,耐蚀,密闭性高,防尘和隔声效果极佳。走道尽头还安装有防火卷帘门,火灾发生时,关闭防火卷帘门,能有效控制火势蔓延,保证行人和财产的安全。


  窗主要采用上悬窗、平开窗和平推窗。教室大多采用的是上悬窗,上悬窗铰链安装在窗扇的两侧的上部,一般向外开,防雨效果好。但是其开启的角度小,不利于室内的通风、散热,因此夏天室内温度较高,建议安装空调系统调温辅助。


  5.建筑排水系统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室外给排水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建筑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新材料的应用将使室外给排水系统与建筑美学更加融合,雨水的再循环利用将从经济、节约水资源等方面把室外给排水对建筑美学的影响推向一个新高度。不管多大风雨,地面却没有一点积水。如此完美的室外给排水与建筑美学的结合,使得整个室外环境大放异彩。


  6.结语


  建筑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实体,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坚固性。建筑又是艺术的体现,必须按照美的法则和原理去塑造和经营。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设计追求的永恒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必须充分考虑构成建筑的三大要素即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其中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建筑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反应,建筑常常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这是建筑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所以建筑设计是一项要求多个学科,如土木工程、建筑环境设备和给排水工程等相互关系,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性工程。在满足建筑功能、技术、形象要求的前提下,为了创造卫生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要求在建筑物设置完善的给水、排水、热水、燃气、采暖、通风与空调、供电等设备系统。该综合楼的设计在满足坚固的建筑设计要求外,对建筑的功能和美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刘爱华

  第3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


  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反映在中国的建筑上,多以“围合”的方式形成内向型的空间结构。另外,中国多民族共生共存,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很大,从文化地理、民族民系、形态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中国建筑文化有七大地域审美特征:庄严正统的中原文化、灵秀多姿的江南文化、粗犷硬朗的东北文化、旖旎多元的山地文化、诗性壮美的草原文化、融汇东西的绿洲文化及神秘敦厚的雪域文化。地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民居的建筑形态。北方的四合院及南方的天井式建筑,反映了汉民族地区的主流审美思想与文化传统。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吊脚楼、客家土楼、草原蒙古包等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各类建筑,既蕴涵我国各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传统,又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多样性特征,是当代建筑设计师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3.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中国传统建筑还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以和为美、占尽风水。“天人合一”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也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讲究建筑与大环境和谐一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苏州园林,因地制宜,把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处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体现着中国人主客体共融共生、朴素自然的审美理想。在当下,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建筑的灵魂和最高境界。


  4.东方的时空观念与哲学态度


  东方文明融合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儒家的中庸、和谐及“游于艺”的思想态度,还有佛教提倡的“禅意”、“超脱”等思想观念。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时空观念——“意境”。“意境之美”涵盖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多重哲学内涵。特别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强调建筑物作为心灵的表征,应“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无限接近自然与超脱的状态。因此,建筑内部常用“做透”、“半隔断”等方式,形成曲折多变的流动性空间。这种富有“诗意”的建造方式与哲学态度,深刻影响中国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审美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建筑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一方面借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运用现代设计原理和科技成果,创造出各种充满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建筑作品。


  二、当代知名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当代中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建筑设计,涌现出一群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勇于探索和思考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并在国际建筑与设计界产生了不小影响。这些建筑设计,在关注现代性的同时,吸收借鉴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和美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中,探索中国建筑新的语言风格和设计方向。


  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作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设计难度非常高。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及其建筑团队,成功借鉴、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文化意韵。既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审美文化传统,又成功诠释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当代主题。比如,中国馆取名“东方之冠”,整体造型宛如古代帝王的华冠,高耸在上,又像一个大斗或大鼎,寓意“天下粮仓,鼎盛中华”。它端庄堂皇,雄浑有力,体现了中华文明恢弘的精神气质。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借鉴了古建筑上“斗拱”的构架,以现代的方式复活了传统建筑精妙的艺术形式。中国馆的色彩也非常讲究,专家团队在仔细研究“故宫红”后,最终确定中国馆采用不同明度、纯度的7种“中国红”。确保了无论何时何地观看中国馆,都能取得稳定、整体、统一的色彩效果……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角度看,中国馆的设计无疑彰显了中华民族恢弘、庄严、崇高的民族性、精神性的思想价值观念。


  2.土楼公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居,是中国独特的地域建筑形式,它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都市实践与万科地产合作打造的“土楼公社”(万汇楼),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仅是形式上的承袭,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传统土楼具有亲和力的建筑布局,有助于形成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的优点,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室内面积不大但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的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因此,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一个建筑创新的课题,而且作为一种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土楼公社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显现出建筑设计营造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人文关怀。该设计获2010年阿迦汗建筑奖提名。


  3.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贝聿铭给博物馆的定位是“中而新,苏而新”。博物馆既要融入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又要有现代性,有新意。贝聿铭成功做到了。苏州博物馆的色调建筑呈现出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特点,但形态结构又是几何形的现代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内部的新“文人写意山水园”仿佛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变种,尤其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园林的景观营造,取意古代山水画,充满新意。馆园一体的整体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北侧拙政园的建筑环境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十分和谐。博物馆与忠王府、拙政园和谐相处又卓然独立,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和而不同”的建造语言和哲学智慧。苏州博物馆建筑鲜明的现代性与地域性特征交相辉映,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是当代全球“建筑地域化”特征下,本土建筑设计的典范之作。


  4.中国美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的设计者王澍,是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代表。校园位于杭州郊外的转塘镇象山脚下,周围是青山绿水。王澍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和改动。房屋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围绕象山,建立起一个以“回”字(合院)为基点的场所模式,遵循一种减法原则,营造出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廊桥跨越其间,建筑散布四周,婉转起伏,意境深远。王澍的建筑设计,深得江南园林的精髓,内敛、舒缓、节制、张弛有度,置身其中,仿佛游走于中国散点透视的山水画之间,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这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得以充分发挥。


  三、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看到,无论是标志性建筑、商业住宅、公共空间或带有艺术实验性质的设计营造,这些当代建筑作品都推出了某种“中国式”的建筑样式,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设计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当代建筑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建筑设计,充分吸收了现代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成果,以一种多元融合、含混互补的建筑姿态,展现出特异的审美思想与文化内涵,超越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观。当代建筑审美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审美观念多元化


  建筑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其美学观念具有多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技术价值观”等,不同的美学价值取向使建筑呈现各异风格。随着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兴起,尤其是中国本土价值观的觉醒,在当代建筑创作中普遍采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方式回应全球化的现代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建筑地域化”。因此,无论是土楼公社的建筑造型,还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规划,都高举地域主义的思想旗帜,在多元化审美观的基础上,复兴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2.审美时空情感化


  设计以人为本,重视情感认同,是当代建筑审美又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文明普遍的情感记忆。比如在凉亭中喝茶,在屋檐下听雨……这些能够唤起美感的传统记忆中的生活情景,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逐渐消失。当代建筑设计师,受益于当代高科技材料和高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灵活地挖掘、提取中华文明的传统记忆元素与情感要素,并进行移植和象征性运用。如苏州博物馆中的现代化凉亭的设置,象山校园教学楼的层层屋檐,以及对传统材料的使用等等。他们刻意营造一种“场所感”,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和文化的情感认同。这些建筑似乎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和穿越,其独特的审美思想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3.审美信息模糊化


  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网络化等环境中,人们发现“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思维方法已经过时,在许多场合他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并且满足了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当代建筑因此呈现出信息多元化、模糊化的审美倾向。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体外观,几何化的块面构成充满现代感,而斜坡式的屋顶和粉墙黛瓦的色调却是传统的江南民居的风格,传统审美要素与现代美学特征信息交叉互补,模糊了观者的审美界线,创造出别样的审美情趣。


  4.审美环境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建筑文化面向未来时不可回避的话题。建筑是否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是否有助于生态平衡等逐渐成为当代审美的一种趋势。受此影响,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开始尝试设计“生态建筑”。王澍就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他设计的象山校园中保留了大量农田,那些农田可以继续耕作,把土地还给自然。就地取材,用回收的700万片旧砖瓦和简单的、当地传统的手工砌筑方式砌砖筑墙。建筑多采用砖墙、石墙、夯土墙及水泥抹灰本色墙,朴素又环保。象山校园建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觉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持和自然环境的互融共生关系,突出了建筑的生态化审美思想,对中国本土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与美学思想,既受到中国强大的审美传统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受到全球一体化、多元化建筑浪潮的巨大冲击,正向着审美观念多元化、审美时空情感化、审美信息模糊化和审美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和国际多元融合、互补共生的美学思想特征。


  2012年2月,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获奖,代表着西方对中国建筑师推动世界建筑思潮与文化发展的认可,也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拥有巨大潜力。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发展,向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迈进,相信中国的建筑设计者还能为中国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顾洋

上一篇: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

下一篇:梁祝音乐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