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少数民族服饰美学特点初探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20:42


   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都各种这样,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具有美化服饰造型的作用,使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之美。那么少数民族服饰美学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美学特点


  服饰文化作为一类综合性的民俗文化,既是判断一个民族最明显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在审美意象、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个性特点和民俗习惯等多个领域的外在表达集合,体现了与民族服饰密切联系的政治机制、道德伦理等社会文化领域的多元信息。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此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特点


  (一)鲜明的地域性


  南方少数民族的外部生活环境既有青山绿水,也有重峦叠嶂,在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其民族服饰也存在优美细致、飘逸轻盈的特征。就裙子而言,南方少数民族的裙子款式十分多样。


  其中,筒裙没有褶裥,上下宽度一致,长裙和短裙都分成有褶和无褶两种。苗族百褶裙在行动时能够自由伸缩,轻盈摇曳,十分秀美。不同类型的着裙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例如,花腰傣在穿着筒裙时,会把左边裙腰部提升10厘米束起来,平常活动时摇曳摆动,十分秀美动人。南方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连绵山脉中,崇山峻岭导致交通十分不便,一个民族常常划分为多个分支,体现在服饰上的差异也很明显。即便是一个民族,由于崇山峻岭导致的部落分系,体现在外部服饰上的民俗文化也存在差异。例如,苗族和彝族分支多达上百个,其民族服饰类型也有百余种,穿着方法也各不相同,长短差异、宽窄差异,还有直身筒裙、大摆百褶裙等。分布在大凉山地区彝族装饰的颜色布局,主要以黑色为主,配以红黑修饰,色调相间分布,类似于该民族外部生活环境的崇山峻岭巍峨雄伟。与此对比,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彝族,由于其外部生活环境四季如春,景色秀美,其外部装饰大部分配有花朵图纹,色彩多样。


  (二)色彩的多样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装饰尽管种类多样,让人目不暇接,然而能够发现其主要是由红、白、黑三色构成,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据史载,该地区少数民族大部分都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崇尚红、蓝、白、黄四色为主。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外部装饰尤其是色彩外形,主要体现以暖色为基调的整体特点,冷色和中性色的辅助调配,增加了外部形象整体的厚重,同时实现了色彩的丰富,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冷色和中性色的辅助调配,又不会导致该民族服饰的文化表达太过僵化,丰富的色彩可以在保证整体厚重的同时更具生动色彩。例如白族的民族服饰,男子服饰简单质朴,中老年的外部服饰比较淡雅,妇孺服饰色彩浓艳。年轻姑娘的外部服饰,上衣大部分是白色或浅色,紧袖管上配有多种颜色花纹。外罩大部分配以红色的领褂,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部佩戴短围裙以及各种花朵图纹和花边。用腰带和宽花腰带束腰,头梳独辫,扎成长条形的桃花妆或者印花头巾中间,再用红头绳扎结,左部佩带一根白色缨穗,腕部配有银玉手镯,鞋履大都选择绣花鞋。通过这种民族服饰安排,外部色彩丰富同样保持庄重质朴的基调,又能表达少女灵动的婀娜之态,十分秀美。


  (三)图腾文化的崇拜


  在傣族传说中,古时候傣族只会织没有花纹的布,有位猎手将随手采来的蕨树叶插在妻子的织机上,妻子受蕨纹变化的启发,织出有美丽蕨纹图案的傣锦.西南地区动物种类丰富多样,该地区少数民族外部装饰也常配有多种动物图纹,无论是珍禽奇兽还是普通小动物,在其民族服饰中都有表现。例如野兔、松鼠、山猫、豪猪、虎、豹、狮和大象,甚至其外在皮毛爪印等。这方面主要有:景颇族服饰上的虎尾花、山猫脚印、虎爪等,傣族的象锦,彝族的水獭、猴、山猫绣帽,还有白鹏、太阳鸟、孔雀、白鹤、喜鹊、鹦鹉、麻雀、燕、鸳鸯及其羽毛图案以及哈尼族的绣白鹇挎袋、彝族的鸟形刺绣、景颇族的羽毛纹等。图腾崇拜通过图纹方式表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外部装饰中,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此类图纹的功能在于表达图腾崇拜,同时还能够辟邪等.在原始社会,人们普遍将自身族群认为是某种动物演变而来,因而认为自身和其密切联系的某种类型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生物存在亲缘联系,并将此类动物或植物视作其祖先或者民族保护神,进而对其崇拜。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美学分析


  (一)傣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效果


  1.傣族服饰图案设计的色彩美


  在傣族外部装饰所表达出的丰富色彩中,能够用明快、素雅、秀丽、和谐这八个字来体现该地区傣族外部装饰的色彩特征。这里的明快素雅,特指其外部装饰的色彩不仅浓艳明朗,没有暗淡灰色,同样不会有繁琐冗杂等缺点,也不会给人缭乱之感。大部分配以浅色调,辅助调配少部分浓色。这里的秀丽和谐,特指其色彩分配之间和外部装饰整体的协调布局,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欣赏感受,体现出优美柔和的特征。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的民族装饰,不仅符合美学专家倡导的美学特征,同样具备现代时尚理念。傣族由于受到源自印度的佛教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此类外来文化长时间的浸染和深化,促进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产生变化,并实现了与宗教文化的充分融合。


  2.傣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形式美


  服饰的形式美学涉及到比例、对比、反复、对称等。所谓比例,也就是对比物体的长宽面积,局域和整体的规模对比。表现在服饰领域,款式类型的改变最显著地体现在人体和服饰的比例联系的变化。不同分支的少数民族装饰,通过各异的服饰类型体现出其民族文化的形式美学。首先,傣族女性服饰重点表现出淡雅秀美、姿态婀娜的外在特征,上衣选择紧身短衫,配合长筒曳地裙,长裙打褶,通过银腰带束腰或者扎结,衣服和筒裙紧束,可以体现女性姿态婀娜的秀美之态。紧束的民族服饰使得女性曲线优美,显露得宜,静立时亭亭之态,移动时摇曳多姿,表现出民族女性的秀美。不管在什么地区,只要观察到上身着紧身短衫,再配以长筒曳地裙,就能判断出这是傣族女性的服装。其次,傣族服饰的美学原理还体现在其紧扣衣襟,瘦窄裙摆,这样可以有效地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并能够通过紧附身体但是不会束紧不适的服饰造型中充分体现出来。配合测斜襟的优美,还能够有效体现出傣族服饰所特有的东方女性所具备的秀美、素雅、安静之美。并且傣族服饰的原料选择十分多样,金丝织锦可以表现出雍容华丽的特点,的确良也能够独具风采,巧妙的原料选择常常会给人全新的美学感受。


  3.傣族服饰图案设计的材质美


  傣族地区的筒裙服饰、室内装置的窗帘、床单和多种生活织品、肩背的筒帕,都配有秀美多样的民族图纹.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傣族和国外生产单位的商务联系也更加密切,当前的傣锦很少使用在筒裙等民族服饰方面,除了传统的盛装服饰不可变及当前遗留下来的传统服饰外,大部分筒裙都是通过现代化生产技术制作的物美价廉的服饰衣料。秀美的傣锦,不仅给该民族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添加了诸多缤纷色彩,同样使得其民族服饰更具美丽。长时间来,傣锦作为傣族最为重要的传统工艺品,因为其技术十分精湛,民族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它不单单是本民族的生活用品,同样受到其他民族的热烈拥簇。


  傣族女性基本上人人都具备傣锦制作工艺。当前,傣锦制作工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领域发挥了极大助力,傣锦的传统图纹被大力挖掘整合,并大范围地利用在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同时,人们也大力建设可以体现出全新时代风貌和生活特色的全新图纹。此类内涵丰富的文化图纹,有效体现了该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二)彝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效果分析


  1.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彝族服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民族风格、审美情趣、民俗习惯、外部生活环境、民族历史和民族经济发展状况等。如利用民族特有的服饰语言和形式结构,体现出其民族服饰的美观、舒适的价值追求和内蕴的民族风俗文化以及审美情趣,让人能够利用服饰判断民族,通过服饰了解民族文化。彝族很多地区当前依旧能够发现少女穿着鸡冠帽,其外形质朴稚拙,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传递出传统民族文化的色彩,以民族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情感为表达纽带,利用精心安排的十分夸张的造型设计,体现其民族服饰的传统文化特色。


  从艺术分层次来观察,鸡冠帽的设计集聚了民族审美特色,是一种艺术物态化的表达方式,造型整体蕴含情和爱,表现出民族审美体系中的图腾崇拜和实用艺术。结合立体空间造型艺术的现代化理念,通过拟形的外在设计,充分融合抽象审美理念和动物造型,运用点线面结合的装饰方式,把直观的自然物体充分概括并通过艺术方式表达,在维持原本状态的前提下,构建了具备几何结构的造型。因此,能够了解彝族人的服饰就像是自然环境中的局部景观色彩浓艳,图纹类似五彩缤纷的花园,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态印象,表现出浓重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情趣,是彝族人质朴、善良、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的充分表达。


  2.具有色彩的丰富多样性


  彝族的服饰图纹设计多样,发展历史悠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图纹的选择上,该民族把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多种意象及其变化,涉及到日月星辰的变迁、多种气候变化、崇山峻岭、鸟虫花兽等多种意象,通过服饰来设计表达。图纹样式多样,制作工艺十分精密,色彩鲜艳、秀美和谐、类型多样。


  他们将绣满色彩图纹的服饰,当做自然环境中的种种意象;根据彩虹的形象特征设计了女性优美的百褶裙服饰,根据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种种意象设计出对应的服饰,例如荷叶帽、太阳帽、公鸡帽、蝴蝶帽等。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有贴花、挑花、刺绣、滚边等多种工艺技巧。多种复杂工艺的精密运用,使得其服饰外形十分华丽优美。服饰的色彩丰富,通过在衣袖、项背等部分进行加工设计,使得其民族服饰更具艺术品的美学特色。从结构设计来看,民族服饰图纹大部分都选择还原自然意象,尽管线条不够精细,然而却类型多样,能够充分表达出自然意象的多种特征。还原真实状态,色彩多样却不会显得过分妖艳。在把握自然意象的基本特征、充分还原的前提下,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设计加工。同时,通过种类各异的点线面充分结合,使其外在服饰类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在和谐。另外,彝族妇女大部分都将自然意象作为审美目标,其服饰的图纹都会表现其生活特征,表达出其独特的审美情绪和崇尚自然的审美特征,尤其是体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较高境界的美学特征。


  3.具有宗教图腾的崇拜心理


  图腾图纹的设计动机是民族传承的崇拜意识。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从原始意象抽离出方便制作的图纹,如此在制作工艺和视觉冲击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充分表达了民族文化艺术.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加强了图文制作的技术水准,提高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图腾崇拜的不断强化促进了图纹样式的发展,在描绘和欣赏过程中,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图纹和视觉冲击产生了密切联系,人的快感增强了情绪感受,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人们在欣赏时就不单单是简单的快感,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审美情趣就通过这种欣赏表达出来。从某一层次来看,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区别在于理解和目标。


  图腾崇拜的目标在于掌控自然、祈福祝愿,审美则是欣赏自然、了解自然的美。服饰图纹的发展就是通过自然意象的还原,逐渐表达视觉冲击和民族文化艺术结合的审美意象。缺少这一发展过程,既不会强化崇拜意识,也不会充分积累快感,更不会产生审美情趣,图纹也就失去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审美不单单需要审美目标,同样要具有充分的心理感受。


  总之,从彝族服饰的图纹中,人们了解的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生态原型意象,而是其所反映出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一种原始的崇拜理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美的图案和美的设计,是彝族民族特色的审美情趣。


  4.具有设计形式的审美效果


  傣族服饰的设计和其民族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有紧密联系,重点表现出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崇尚安稳、幸福、美满。体现在傣族服饰的图纹设计方面,就表现出其民族特有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祈求幸福的美好祝愿,利用图纹设计,向大家传输出其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和生命底色。例如,德宏区域的傣族民族服饰织锦图纹,就表达了一种吉祥的寓意。有的民族通过彼此独立的意象融合于魔幻空间,例如筒帕图纹中配备的花鸟虫鱼都随意搭配,具备魔幻色彩。针对构成纹样的个体变形来说,都是以其内部部件的主观调节、自由搭配为主要方式的。此外,图纹的变形还需要通过适度的造型调整来实现,这主要取决于其衣料选择的实用性。实用的基础是将服饰图纹依附于特定物体之上,以实现形与形的彼此镶嵌以及整体审美的和谐统一。由此看来,傣族民族服饰的图纹充分体现了变形的巧妙,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艺术中对于幸福美好的追求。通过对平面空间的巧妙分割,运用虚实主次的调整和变形设计,体现了其民族特色的形式美学。


  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彝族的落后村落难以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提并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更多地享受到工业大生产所提供的丰富产品,但却鲜少有人关注彝族人的生活状况。有些人甚至认为,彝族极富特色的民族服饰仅是用于表演的服装及卖给外国人的商品而已。真正有意识、有能力、有条件和有毅力探索、收集和整理彝族服饰价值的多数为民族文艺界的专家们,该类人员有着民族服饰的制作经验,但却难以和彝族姑娘的娴熟程度和制作心境相比。由此可知,上述专家虽然对拯救少数民族艺术有促进作用,却并非少数民族艺术的直接继承者。现代社会,手工作坊式的彝族服饰制作极为盛行,商家为了经济效益更多地追求简单化和重复化,所生产的民族服饰未免显得肤浅,他们更为看重少数民族服饰的外在形式,鲜少关注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2.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大


  在很多人思想意识里,彝族服饰虽然制作精美,却并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彝族服饰并未得到切实保护,致使很多彝族服饰已然绝迹。相关调研表明,诸如元阳县、绿春县和石屏县等彝族聚居区,身穿彝族传统服饰的人已经很少了,唯有在传统彝族节日时,人们才穿上传统服饰来庆祝节日。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着彝族服饰要么只戴头饰或只穿裙装,要么所着服饰和图案是简化的,那些代表着彝族服饰文化的精美服饰已经无从寻觅。即便是探访偏僻山村的那些老者,很多人也早已将曾引以为豪的传统嫁衣卖作他人,如今要收集最具特色和凝聚精华的服饰图案已经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未曾学会刺绣那些古老的图案纹样,虽然上了岁数的彝族妇女掌握着刺绣的繁复针法,但在年龄大、视力减退、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下,她们再也绣不出传统服饰的花纹和图案了。因此,传统彝族服饰工艺正面临着失传危险,有些甚至早已失传或绝迹,这是彝族文化损失惨重的表现。


  (二)传承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有效途径


  1.强化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延伸


  现阶段,彝族服饰制作属于民间传统工艺,彝族服饰图案运用不是照搬就是简化,使其失去了本该具备的艺术魅力。对于一味抄袭彝族服饰图案的行为应予以抵制,更应提倡认真研究彝族服饰图案风格特色及造型结构,使得彝族服饰制作工艺和色彩搭配更为合理。为此,要有效调动民间工艺人才的积极性,提升其现代文化意识,将彝族服饰图案设计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为一体,从而开发设计出凝聚传统风格和现代水准的彝族服饰,使得彝族服饰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为彝族服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植入新的理念,传承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设计的审美性


  彝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鲜明、工艺精湛、款式多样,有着古朴、清新和典雅之美。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城镇彝族居民多穿汉族服饰,唯有山村彝族居民才穿传统彝族服饰,但也只限于婚庆、节日、赶街及重大场合。如元谋县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百姓,常年身居于深山之中,海拔很高,温度较低,四季温差较小,当地百姓四季服装差异不大,一般穿较为厚实的衣物,戴高筒帽,坠满缨穗、银饰或贝壳等饰物,华丽炫目,但却无法适用于气候温暖、四季分明、节奏明快的坝区城市生活。处于拥挤、喧嚣的城市,人们更倾向于方便、简洁的服饰。但现阶段,尚无特别适于城镇彝族居民穿着的民族生活装,很多城镇彝族居民只能改穿汉族服装。因此,彝族服饰设计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适合城镇彝族居民四季穿着,为彝族服饰创设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彝族服饰文化传扬创设合理的氛围。


  3.培育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市场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款式、图案、花纹、花色等各个方面都丰富多彩,彝族服饰展现出精湛的刺绣工艺,彰显出很强的民族特色,显得古朴、典雅而美丽,彝族服饰诠释出很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对游客也形成很强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彝族服饰图案纹样涵盖着大量文化信息,能够为民族学和历史学等专业研究提供有力佐证,呈现古老风貌的彝族服饰供研究者研究和旅游者观赏之用。每一届昆明旅游节开幕式上,炫彩夺目的民族服饰展示成为一个精彩的环节,有着很强的号召力,能够为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胜地宣传奠定坚实基础。如彝族服饰,无论是衣、裤、裙、鞋、帽,还是挎包、背包、肚兜、腰带、围裙等,都款式多样、色彩明丽、技艺精巧,展现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特色,有着开发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价值。


  西南地区是我国的民族聚居区,有着极为多样的民族文化。现阶段,西南地区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原始文化痕迹与传统风俗习惯。在和自然长期相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关于日月星辰或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有着各自不同的吉祥物,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而这在服饰纹样上也有所体现。如解读服饰纹样过程中,人们发现壮族、苗族、瑶族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别,“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而从彝族服饰纹样中,人们可以体味到彝族人火一样的热情。服饰是一种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外显文化,既标识着民族身份,传达着民族审美意识,撰写着民族历史,描绘着族人生活,也承载着民族精神。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凝聚着西南少数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


  第2篇: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地理环境的复杂决定了云南人民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的形成。


  云南是植物和动物的王国,美丽的炎热带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同时,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成为游人驻足流连的因素。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文化,各种款式、风格、色彩、纹样都沉淀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为彩云之南的自然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人文色彩。


  傣族服饰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底蕴更是独树一帜。


  一、傣族服饰——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傣族共有1,158,98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俗称“水傣”,德宏地区的傣族俗称“旱傣”,元江流域一带的傣族俗称“花腰傣”。[1]113


  傣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热带河谷平坦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光优美,被赞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男耕女织”是傣族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地处边陲,他们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一)古代文献中的傣族服饰。


  傣族因为其服饰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很早就见诸古代文献。


  唐代樊绰的《蛮书·名类》称傣族先民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说他们“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蛮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采,衣以腓布,以青色为饰。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青黛傅之如绣状”。在记载茫蛮等部落时说:“皆以青布为袴,篾藤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女披五色娑罗笼。”[2]


  (二)傣族服饰的种类。


  1.傣族女性的服饰


  尽管现代傣族女性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是筒裙几乎为所有的傣族女性所穿着,长筒裙几乎成为傣族的标志之一。身材苗条的傣族女子以色彩艳丽的长筒裙进过腰身,衬托出婀娜秀美的身材,给人一种别样的韵律和美感。这与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1)西双版纳地区的“水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浅色紧身小背心,外套对襟或大襟圆领紧袖短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长筒裙。长发挽髻,插鲜花或梳子。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筒裙最能体现傣族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寓意。她们多喜欢用银腰带,选孔雀羽毛颜色和花纹的丝料或布料做筒裙。孔雀生性温和、动作优美、羽毛绚丽,被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将孔雀图案巧妙地设计在服装面料上,表达了她们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2)德宏地区的“旱傣”服饰


  未婚女子穿浅色对襟或大襟窄袖上衣,衣长过脐,下摆宽大;下着深色长裤,腰系绣花围裙,红头绳结发辫盘头,插鲜花。已婚妇女穿对襟、无领衣,衣下摆宽大,衣长过腹;下着黑色筒裙,分内群外群,带黑布高筒帽,不系围腰。喜戴耳环、手镯、项链、胸花等。


  (3)元江流域的“花腰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缀满银饰的小背心,外套三件且一件比一件短的窄袖短上衣,衣服领边、胸前镶“银泡”、挂银扣,衣角、袖口镶饰色彩艳丽的花边。下着左高右低的三四条筒裙,裙边镶满艳丽的刺绣花边。带绣花高筒帽,外出戴用竹篾编制的“鸡枞帽”,带夸张的大银质耳环、六方体银手镯。[1]226


  2.傣族男性的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男性服饰在今天已发生了改变,他们大多穿汉装。但在过去傣族男子的服饰也同样反映了其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男子大多用白色、蓝色的包头,这些明快、素雅、秀丽的色彩,与女子上衣的色彩相似,与其生态环境相辉映。同时,男子的裤筒比较宽大,易将两只裤脚向上提起,下水十分方便。然而,傣族男子服饰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文身。


  文身的方法,就是以针刺肌肤,刻画成各种图案,然后涂上颜料,形成永久的印记。文身一般多见于男性,女性很少文身。这种特殊的身体装饰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文身的产生与傣族人民生活的水环境有关,这是人们尚能够达成共识的。文身或许是为了防身、辟邪,水中的生物有时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于是人们幻想通过文身这种方式来驱除水中生物的袭击,同时减轻自己的畏惧心理,以求得平安、和谐。


  二、傣族服饰文化蕴含的美学意蕴


  傣族服饰秀美、柔和,没有刺眼的亮丽,没有过多的渲染,在炎热的高原上独自绽放着自己的亭亭玉立,释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郁郁葱葱的丛林边,在涓涓流淌的清泉边,傣族服饰亮丽的色彩旋律宛如飘逸飞扬的彩带,巧妙地点缀了这片透蓝的天空。


  (一)自然美的透视。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承载和沉淀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人文情感、语言感知等多种因素,所以生存环境决定了傣族服饰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美学意蕴。


  1.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直接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特点为不同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空间、水文状况等创造出符合本区域地理环境的服装,这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才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和劳作。


  傣族的筒裙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视觉说,筒裙玲珑秀美,给人一种修长、飘逸的动态美感,像是来自天边的一泓清泉。从实用性说,傣族大多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筒裙有利于人体的通风散热。同时水域遍布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经常要跨越溪流、江河等,筒裙方便提起,有利于他们生活劳作。此外,傣族服饰的色彩多采用浅色调,如白色、嫩黄色、浅红色、天蓝色等,浅色不仅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少,而且更凉爽,这在炎热的西双版纳地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阳光、天空、森林、水域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转变成了一种与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符号。傣族的泼水节、服饰的风格等都蕴含了很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文化内涵。整个大的自然环境对傣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在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及民族群体的迁徙运动,傣族的衣着习惯多少被汉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服饰的决定性影响的存在。


  2.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傣族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格调,而且间接地对服饰类型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民族服饰本身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族服饰的产生与延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追根溯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理环境。不同地域都有相关地域的特色文化,例如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也包括服饰文化。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反映到人类思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标准,从而通过服饰这种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出具体的文化情感。


  (二)社会美的表达。


  社会美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现实美的主要部分。自人类产生以后,逐渐地形成了由人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相同的社会事物,在同一的或相似的社会基础上普遍地存在着。于是社会事物便有它的种类,即以种类的普遍性为基础的一些事物。这些由社会的种类普遍性所规定的、合乎美的规律的社会事物,便是美的社会事物。[3]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淳朴,温柔善良,“水一样的民族”就是形容傣族人民的性格。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诙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此外,这个古老的民族追求美和善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把孔雀奉为吉祥之物,借此表达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傣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群体关系,以及精神面貌。从天然的选材、绿色的面料、柔软的质地到新颖独特的款式、层叠搭配的风格、恰如其分的色彩都透射出傣族人民朴实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傣族群体和谐的群体关系。孔雀和波浪水形等图案的应用更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自己生长的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吉祥、美好的崇高向往。


  傣族服饰创造了自己独具的风格,这不仅遵循了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条件,体现出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表达了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纯朴的审美情趣。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社会表象下,傣族服饰文化无疑是一处纯净的角落,满足了我们对原始的自然状态的渴求,对人间真善美的寻找。


  三、傣族服饰的美学价值意义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有一句很抒情的名言:大自然与文化的会和何等动人。[4]即自然力与文化力的碰撞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美丽火花。傣族服饰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和本民族文化会合的结果,其产生的美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美学本身,更深远地扩展到更多领域。


  (一)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族服饰本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它承载了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参考依据。


  傣族服饰同样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联系,并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傣族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追求无以复加,社会发展逐渐出现无序状态,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来越偏离于健康的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忽略有关。所以,民族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传播,被认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就必须牢牢捍卫住自己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不动摇。


  (二)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应用。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图案都堪称完美的艺术。这些艺术及其制作工艺技术都是宝贵的服饰文化资源,将民族服饰的精华应用于服装时尚行业,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而且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


  现代服装时尚业可以把傣族服饰中的有益元素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完美地结合,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傣族地处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傣族服饰作为民族特色之一,同样吸引了不少游人观赏、购买,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创新与发展。


  中国56个民族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随之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民族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与工具。

上一篇: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下一篇:欧式建筑美学发展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