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陕西传统音乐“声音景观”的美学探究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传统音乐美学规律。中西方音乐美学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未受西方音乐影响,其思想特征体现在乐感文化与伦理道德合一、传统性与开放性统一及以和为美的审美意识,不同哲学流派赋予了其不同意义。陕西传统音乐承载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印记。本文从声音景观含义基于文化自信视野对陕西传统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探索陕西传统音乐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陕西传统音乐;声音景观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特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为天人合一,审美追求尊重人的心理体验。其音乐方面用独特形式渗透美学思想,儒家着重人际关系的联系沟通,道家着重人心灵与自然的联系。儒道虚实结合,开拓了深远灿烂的美学精神。陕西传统音乐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音乐形成发展经历数千年变异,声音景观是特色背景声音,陕西地区各地有独特地理风貌,形成特色声音景观,陕西地区音乐具备可流动性,声音景观视野是对穿越历史传统音乐的准确研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音乐,民族音乐诞生前,我国对传统音乐研究专注于研究传统音乐旋律等,忽视对传统音乐人文环境和民族习俗等考察。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音乐研究重心放在传统音乐文化内涵考察上。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商周到各朝代,传统音乐不断发展,音乐体裁、旋律音调等方面不同,形成中国特色民族音乐。随着疆域扩大,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民族音乐得到快速发展,外来乐器融入传统音乐,改变了商周时期青铜乐器为主要乐器的现象。
(一)“礼”与“乐”的合一性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包含乐感文化精神,传统艺术中音乐与中国人重生的快乐乐感精神相关。中国人看重善,认同音乐与善紧密联系,但同时人不能只是生物的生命体,儒家认为自然人通过教化成为文化人[1]。“礼”是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制度礼仪总称,“乐”合乎人性情欲,人不能无“乐”,一方面要规范人情,同时要顺乎人性。论语中突出“乐”的道德意义,孔子的乐境是含道德精神的乐境,礼乐思想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通过音乐教化,使人自觉与礼适应。“和”包括天人和谐,音乐和谐应符合自然天道。礼乐思想对个人修养具有超越人生境界的一面。道家根本在于自然之道,如老子曰:道法自然,道家注重天人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应顺应自然,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特质指向对道合规律的洞察。道家自然主义与音乐的关系体现在传统音乐与自然生命有统一力量。筝曲《寒鸦戏水》前段慢板节奏刻画寒鸦在岸边蹒跚步态,趣味盎然。后段表现寒鸦在水中活泼敏捷生机勃勃,传统音乐如水墨画般用空灵意境显示自然图景,无垠天空,是自然生命场构筑的宇宙生命能量的相互律动,是天籁人籁合一。孔子评价“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对至高乐境的描述,是沁人心脾的大乐,“大礼与天地同节”是美善融合理想境界的生动表述。因此中国美学思想与政治有密切联系。
(二)传统与开放的统一性
梁启超说过,“华夏民族自古诸族错居,化合为一族之形”[2]。中华民族形成是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无论其源头演变如何复杂,最终形成具有一致性的文化整体。中国传统音乐呈现出传统与开放性的统一。华夏音乐发生形成初期,民族部落开始乐舞交流。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音乐文化融合,汉代博采风俗,化为中华民族的声音。北方匈奴,吐谷浑等部落游牧民族英勇彪悍。隋唐时期疆域扩大,隋唐燕乐伎乐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唐代以其大国气度海纳百川,宋元突出中原与民族文化双向交流,许多外来乐器如筚篥、扬琴等,在历史发展中被中华民族改造。明清时期传统艺术典型戏曲在不同地区声腔融合中产生京剧,中国传统音乐与其他文化圈音乐区别明显。
(三)“和”的融合性
“和”是中国历史上代表性音乐文化,音乐美来自不同声音结合,要求音乐情感表现适度。孔子强调情感表现“乐而不淫”,强调音乐调和作用。朱熹强调音乐禁尔忿欲之邪心[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儒家所称天具有道德性,道家所指天是自然。孟子认为人在于人心,知其性也,包括封建伦理等道理可以在人们心中找到,扩充内心固有善端,才能认识外在天理。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文化思想精髓,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性,要求以德行乐。荀子提出关于艺术审美标准的“中和”观点,人们认识到音乐中五声八音相辅相成,体现天地之和。荀子提出“中和”之乐给人以平静安宁,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孔子对音乐要求尽善尽美,韶乐体现舜的精神,乐中有仁。武是周武王之乐,充满武力,战争之乐为仁所排斥。尽善尽美,才能达到孔子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立场强调音乐自然道和,阮籍提出和音乐审美观,《乐论》:乐者,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则和。蔡忠德先生解释音乐本质在于体现天地精神,符合天地精神,音乐和谐;背离天地精神,音乐不和谐。周敦颐提出“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的音乐审美观,其强调淡和含有《庄子》主张思想,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二、传统音乐传承声音景观理论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谢勒梅最早将声音景觀概念引入音乐人类学,认为声音景观是音乐文化特色背景意义,表演者在表演地点展现声音为声音景观,如人们在任何场合听到背靠黄河面对天,陕北山来套着山,听到陕北民歌脑海中就会出现辽阔长天厚土,及黄土高原生活的景观。
陕西北部经济发展,影响了传统音乐发展,如星光大道的陕北民歌等,各地传统音乐在不断演变着动态声音景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音乐定义是中国人运用民族方法创造具有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音乐是社会发展产物,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乐舞时代——民间音乐时代是中国音乐在不同时期受经济文化影响产生的,是声音景观传统音乐演变中音乐传统演化的动态声音景观,从动态观观察分析声音景观才能发现声音景观意义[4]。将传统音乐分为新旧范畴,不影响对传统的界定,使人们结合现代环境看待传统音乐,不用担心随着现代化发展传统音乐消失。
三、文化自信下陕西传统音乐审美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在历史发展中消失”。文化自信是结合文化发展现状提出的,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不同地域结合周边文化形成特有声音景观,以下结合声音景观要素阐述陕西传统音乐文化自信构建的意义。
陕西传统音乐中渗透地域特有精神气质。陕西地区音乐本体具有统一性,谢勒梅认为音乐景观背景是表演者与听众行为,声音是音高、音强,意义是音乐含义与表演者生活含义。音乐表演中受到其他事物影响,传统音乐场地不同,表演电子设备应用影响音乐表达。自20世纪提到陕西音乐人们浮现黄土高坡沟壑纵横的高原景象,当前提倡经济发展给人留下的仍是西部落后印象,秦汉唐文化汇合使陕西传统音乐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思想内涵。文化自信提出应重视音乐家重申的话题,传承应建立在科学的视角下。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音乐表演地点由皇家园林变成旅游广场,表演者变成现代职业演员,演出内容突出盛唐文化。陕北传统音乐表达原生土壤孕育黄土高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融入现代电声音乐;陕南传统音乐随着交通便利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中国历史发展中古代朝代更迭是文明不断推翻重建,弘扬的是民族文化自信,精华无法在不同时空复制,无法恢复西安鼓乐昔日辉煌。
中国文化重艺术,并展示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古代审美传统中“和”影响着音乐形式内容等。当代陕北腔调不再传达苍凉高亢,关中老腔吼出现代陕西人自信,陕南音乐温婉柔和,在传承中推进传统文化创新。阐释陕西音乐新内涵,传统音乐新旧划分是对传统继承发展的新解读,传统音乐需要继承发展,新的继承是文化自信的建立。
上一篇:基于美学评判的文本生成图像优化
下一篇:笔书字韵,美学与史学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