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庄与阿道诺文艺美学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5-07-06 10:58
论文 关键词:人性异化 文化 工业 反 艺术 零散化
论文摘要:
老庄和阿道诺都是在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各自的美学思想,且这种美学思想背后都有相应的 哲学 基础。老庄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论“道”的过程中阐发的;阿道诺则在“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对各自时代的文明持怀疑和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但这种美学思想的切入点和具体体现又不尽相同。
老庄在“道法 自然 ”的呼唤下,提出以“无为”、“顺应自然”代替“人为”。在寡欲、虚静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个体生命的无限自由和人格的超然独立。他们目睹和揭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丑恶的现象后,主张取消文明,否定人为,要求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素朴无忧、安闲和谐的原始社会,遵循道,顺应自然 规律 。老子这种对美的探讨突破了儒家创立的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认为美在道,在道中真与善获得了统一,这便进入了对美的本质特征的探讨领域,这种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庄子鉴于人的异化和人性的被扭曲,指出人生的出路在顺命,顺从并归复人的自然本性,使个体的生命超越一切现实的局限,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这种自然美的主张以及对阴柔美的倡导,对后世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道诺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否定的辩证法”这一哲学基础上的,他在对文化 工业 进行批判、对当前的 艺术 异化现象进行揭露后,并没有就此为止或对前途彻底失望。相反,他把希望寄托在 现代 艺术身上,他认为人类要想在焦虑、颓废、喧哗、丑恶中救赎自己,只能从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否定的现代艺术中寻找。为此,他提出了“反艺术”的美学原则,认为传统的“辩证法”都是不彻底的,即使“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其辩证法也是调和矛盾的。阿道诺的否定辩证法用非同一性代替了同一性,用绝对否定代替辨证否定,用矛盾的不可解决性代替矛盾的对立统一。阿道诺认为,在技术理性和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哲学的真理只能是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的真理只能通过艺术否定现实而获得。现代艺术通过畸形的人体、分裂的性格、变态的心理以及不和谐的意象、机械性的律动等,真正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及冲突,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创伤,现代艺术就是用形式上的丑来否认这个丑的世界表层的美。
老庄在对自然现象及社会人事进行观察 总结 后,以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探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时,提出了一个对后世文艺颇有影响的命题——有无相生,虚实结合。并由庄子发挥后而成为意境理论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前奏。由实出虚,相反相成。虚实范畴经魏晋六朝玄学有无之争后,实现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文学范畴的转化,并不断涵盖文艺家族几乎每一个门类,如 音乐 追求“秘响傍通”,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文推崇“味外之旨”,以及小说中的“以形传神”传统,戏剧中的虚白与静场,舞蹈中的动作飘忽与节奏间歇,影视中的悬念与省略等等。虚实相生几乎成为古代
论文摘要:
老庄在“道法 自然 ”的呼唤下,提出以“无为”、“顺应自然”代替“人为”。在寡欲、虚静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个体生命的无限自由和人格的超然独立。他们目睹和揭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丑恶的现象后,主张取消文明,否定人为,要求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素朴无忧、安闲和谐的原始社会,遵循道,顺应自然 规律 。老子这种对美的探讨突破了儒家创立的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认为美在道,在道中真与善获得了统一,这便进入了对美的本质特征的探讨领域,这种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庄子鉴于人的异化和人性的被扭曲,指出人生的出路在顺命,顺从并归复人的自然本性,使个体的生命超越一切现实的局限,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这种自然美的主张以及对阴柔美的倡导,对后世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道诺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否定的辩证法”这一哲学基础上的,他在对文化 工业 进行批判、对当前的 艺术 异化现象进行揭露后,并没有就此为止或对前途彻底失望。相反,他把希望寄托在 现代 艺术身上,他认为人类要想在焦虑、颓废、喧哗、丑恶中救赎自己,只能从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否定的现代艺术中寻找。为此,他提出了“反艺术”的美学原则,认为传统的“辩证法”都是不彻底的,即使“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其辩证法也是调和矛盾的。阿道诺的否定辩证法用非同一性代替了同一性,用绝对否定代替辨证否定,用矛盾的不可解决性代替矛盾的对立统一。阿道诺认为,在技术理性和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哲学的真理只能是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的真理只能通过艺术否定现实而获得。现代艺术通过畸形的人体、分裂的性格、变态的心理以及不和谐的意象、机械性的律动等,真正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及冲突,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创伤,现代艺术就是用形式上的丑来否认这个丑的世界表层的美。
老庄在对自然现象及社会人事进行观察 总结 后,以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探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时,提出了一个对后世文艺颇有影响的命题——有无相生,虚实结合。并由庄子发挥后而成为意境理论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前奏。由实出虚,相反相成。虚实范畴经魏晋六朝玄学有无之争后,实现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文学范畴的转化,并不断涵盖文艺家族几乎每一个门类,如 音乐 追求“秘响傍通”,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文推崇“味外之旨”,以及小说中的“以形传神”传统,戏剧中的虚白与静场,舞蹈中的动作飘忽与节奏间歇,影视中的悬念与省略等等。虚实相生几乎成为古代
上一篇:浅谈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
下一篇:从接受美学谈文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