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
发布时间:2015-07-06 10:59
【摘 要】生态美学对西方传统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存在三个视野突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主客二元对立和强调 自然 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二元对立 自然人化 人的自然化
生态美学在我国正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广义的生态美学从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在”。生态美学力图超越实践美学和西方传统美学片面看重人和忽视自然的弊端,提倡尊重自然的本来面目,让自然“自然而然的存在”,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所,是一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
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的 哲学 基础是当代的生态哲学和有机整体的系统论哲学。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视野突破就是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已存在了几千年,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中 发展 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视角、立场、价值观去评价看待其他事物的存在合法性和有用程度,其背后意味着人和自然是对立相分的。
面对人与自然对立相分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相继出现。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完全颠覆了传统哲学观与价值观关于自然的基本范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呼唤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活跃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上的一部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岩石土壤,他们互相作用,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流,才使得地球生生不息。其代表人物利奥波德明确提出生态整体观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生态整体观摒弃了人类自以为是的高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审视。自然不再是被人类改造、役使、敌对的对象,而代之以一种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现。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体,还蕴含着自然是有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思想。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即使一粒花粉,微小得几乎不为人类所察觉,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贵的存在理由。它落到尘土中,顽强地、倔强地开出小小的花朵,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鲍姆嘉通创建的西方近代美学诞生于18世纪,这个时代“ 科学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表示敬意的字眼。所有那些根本不同于物 理学 和化学的学科都渴望称自己是科学的”。这种只以科学知识为唯一真理性标准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称为“知识论”。知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客体对峙的基本框架,它把人和世界硬生生的分裂,人是认识利用自然的主体,而自然成为被认识被利用的客体,或称“对象物”。
生态美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知识论局限,力求建构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相契的存在论美学观。这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摒弃了人作为外在于自然客体的主体一方的隔离立场,让人从自然之外走向自然之内,认为人是一种在自然之内,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这种审美关系中,对于自然的体认和审美感受,不再仅仅是从外在去感受所谓自然的“形式美”,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奔流不息的生命存在相连。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感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超感性的体悟方式,撤销了物我间的鸿沟界限。在人与自然相遇的刹那间,人投入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与自然碰撞,把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合二为一,在与自然完全契合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之同体的生命体验。
自然世界这时恢复了“认识论”科学知识在它身上剥离去的神秘、神圣的光芒,从冷冰冰的物质组合重新成为一个使人亲近、令人向往的灵性世界。充满灵性的自然世界不仅是人的物质身体的来源和依托,更是人精神生命的故乡和栖居之所,是人作为异化了的世界中的吉普赛人,再一次找回生命根源和绵绵不绝精神动力的神圣领地。
三、 自然 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终极生存意义的美学。生态美学倡导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的人化”的概念,反对实践美学把人的生活实践仅简单理解为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认为人们更有通过生活实践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体悟自然、与自然依存共生的温情一面。正是这种依存与共生,自然才从蛮荒野地变成人们温暖可亲的生活环境和栖居之所。同时,在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中,生态美学把长期在实践美学当中被忽略的“人的自然化”的观点放入我们的视野。
“人的自然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解放。用现象学的话来说,“人的自然化”是一种向生命原初状态的还原过程。在此还原过程中,在人身上加上一个括号,括去社会文化的外在重负,让人作为自身纯粹的自然之子,超越现实强加在他身上而造成生命本性萎靡瑟缩的那部分社会文化枷锁,回到一种简朴纯净的生命本来面目。在人类生命物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的生命物化使人的物欲膨胀,对自然所取无度,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危机。同时,人对物的占有却并不能使人满足,处在物质的汪洋大海里,人依然感到心灵的紧张、空虚和困顿。 现代 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无家可归感就是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表现。生态美学对“人的自然化”的郑重强调,体现了其关注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健康,共建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努力。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互相反馈的双向过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真正确立,就是要使“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酬唱中到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地。
参考 文献 :
[1][美]利奥波德.候文惠译.沙乡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2][美]约翰·赛尔.心脑与 科学 [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
【关键词】生态美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二元对立 自然人化 人的自然化
生态美学在我国正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广义的生态美学从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在”。生态美学力图超越实践美学和西方传统美学片面看重人和忽视自然的弊端,提倡尊重自然的本来面目,让自然“自然而然的存在”,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所,是一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
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的 哲学 基础是当代的生态哲学和有机整体的系统论哲学。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视野突破就是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已存在了几千年,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中 发展 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视角、立场、价值观去评价看待其他事物的存在合法性和有用程度,其背后意味着人和自然是对立相分的。
面对人与自然对立相分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相继出现。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完全颠覆了传统哲学观与价值观关于自然的基本范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呼唤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活跃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上的一部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岩石土壤,他们互相作用,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流,才使得地球生生不息。其代表人物利奥波德明确提出生态整体观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生态整体观摒弃了人类自以为是的高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审视。自然不再是被人类改造、役使、敌对的对象,而代之以一种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现。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体,还蕴含着自然是有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思想。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即使一粒花粉,微小得几乎不为人类所察觉,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贵的存在理由。它落到尘土中,顽强地、倔强地开出小小的花朵,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鲍姆嘉通创建的西方近代美学诞生于18世纪,这个时代“ 科学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表示敬意的字眼。所有那些根本不同于物 理学 和化学的学科都渴望称自己是科学的”。这种只以科学知识为唯一真理性标准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称为“知识论”。知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客体对峙的基本框架,它把人和世界硬生生的分裂,人是认识利用自然的主体,而自然成为被认识被利用的客体,或称“对象物”。
生态美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知识论局限,力求建构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相契的存在论美学观。这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摒弃了人作为外在于自然客体的主体一方的隔离立场,让人从自然之外走向自然之内,认为人是一种在自然之内,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这种审美关系中,对于自然的体认和审美感受,不再仅仅是从外在去感受所谓自然的“形式美”,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奔流不息的生命存在相连。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感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超感性的体悟方式,撤销了物我间的鸿沟界限。在人与自然相遇的刹那间,人投入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与自然碰撞,把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合二为一,在与自然完全契合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之同体的生命体验。
自然世界这时恢复了“认识论”科学知识在它身上剥离去的神秘、神圣的光芒,从冷冰冰的物质组合重新成为一个使人亲近、令人向往的灵性世界。充满灵性的自然世界不仅是人的物质身体的来源和依托,更是人精神生命的故乡和栖居之所,是人作为异化了的世界中的吉普赛人,再一次找回生命根源和绵绵不绝精神动力的神圣领地。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终极生存意义的美学。生态美学倡导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的人化”的概念,反对实践美学把人的生活实践仅简单理解为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认为人们更有通过生活实践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体悟自然、与自然依存共生的温情一面。正是这种依存与共生,自然才从蛮荒野地变成人们温暖可亲的生活环境和栖居之所。同时,在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中,生态美学把长期在实践美学当中被忽略的“人的自然化”的观点放入我们的视野。
“人的自然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解放。用现象学的话来说,“人的自然化”是一种向生命原初状态的还原过程。在此还原过程中,在人身上加上一个括号,括去社会文化的外在重负,让人作为自身纯粹的自然之子,超越现实强加在他身上而造成生命本性萎靡瑟缩的那部分社会文化枷锁,回到一种简朴纯净的生命本来面目。在人类生命物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的生命物化使人的物欲膨胀,对自然所取无度,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危机。同时,人对物的占有却并不能使人满足,处在物质的汪洋大海里,人依然感到心灵的紧张、空虚和困顿。 现代 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无家可归感就是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表现。生态美学对“人的自然化”的郑重强调,体现了其关注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健康,共建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努力。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互相反馈的双向过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真正确立,就是要使“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酬唱中到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地。
参考 文献 :
[1][美]利奥波德.候文惠译.沙乡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2][美]约翰·赛尔.心脑与 科学 [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
上一篇: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下一篇: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