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体宜是美”——扬州个园造园家的审美观念

发布时间:2015-07-06 11:02
摘要:造园家在设计建造扬州个园的全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观念必定会影响到园林的面貌和优劣。造园家“体宜是美”的观念,从园林的布局、物质元素等各方面可以表现出来。造园家讲究造园构筑要合乎体宜,就是合乎造园之道。“艺”是“道”的感性显现。这种合乎造园之道的“体宜观”,实质上体现了中国美学上天人合一的观念。

关键词:个园造园家;审美观念;体宜;天人合一

扬州个园是清代扬州园林中的名作,虽不是出于康乾盛世,但仍不失繁阜盛鼎的余绪。此园历经修改,故址原是清初石涛的“寿芝园”,后归马曰琯、马曰璐,名为“小玲珑山馆”,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才筑成今状。个园属江南私家城市园林,集建筑、山水、花木等物质元素与诗情画意等精神元素于一体,既体现出扬州园林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当然这离不开造园家的构思与匠心。明造园家计成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牵。”现从造园家作为审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造园家在设计建造个园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

一、合乎体宜才是美
造园家作为园林的总体设计者,是“道”与“艺”的综合集中者。他们既要懂得“道”的精神,又要懂得“艺”的技巧。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对造园者要求很高。造园家本身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他(她)本人的艺术修养。
不管是建筑艺术,还是园林艺术,在创作设计时,都讲究“体宜”二字,或者是“合乎法式”、“得体”。这就像作画讲究“胸有成竹”、“胸有丘壑”。园林构造者同样要做到合乎体宜,这样才会被人接受、欣赏,不然,往往会让人贻笑大方。
“复园”的成功之道。陈从周关于整修前人园林有“复园”与“改园”二议:“设若名园,必细征文献图集,使之复原,否则以己意为之,等于改园。正如装裱古画,其缺笔处,必以原画之笔法与设色续之,以成全璧。……若一般园林,颓败已极,残山剩水,犹可资用,以今人之意修改,亦无不可,故名之曰‘改园’。”(《园林清议》,陈从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0页)个园故址是清初画家石涛的“寿芝园”。乾隆年间,盐商巨富马曰琯、马曰璐在东关街筑小玲珑山馆,延揽各方墨客。嘉庆间,马氏衰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购园,改筑成今状。石涛中年寓南京、扬州,晚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善画、工诗、擅书,还有一手画外造园、善砌假山的硬功夫。相传寿芝园中的叠石就出自石涛之手,他能用太湖石、黄石、峰石、宣石等象征四季的假山,利用翠竹穿插、石池反照、阳光明暗、石梁三曲、丹枫掩映、洞天盘旋等,反映出四季不同的风光。有诗作记之:“琅竹千杆个字园,黄山拔地小桥湲。石涛砚海波澜起,设绘飞豪芍药轩。”(《中国名胜大典》,戴巍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据马曰璐所做《小玲珑山馆图记》记载得知:“以古今胜衰之迹,佐宾主杯酒之欢,予辈得此,亦贫儿暴富矣。于是鸠工匠,兴土木,竹头木屑,几费经营,掘井引泉,不嫌琐碎,从事其间,三年有成。”(《园综》,陈从周、蒋启霆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108页)后来被黄应泰所购,“主人闢而新之,堂皇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虚槛,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匌,闿爽深靓,各极其致。”(《个园记》,刘凤诰)综观个园的历史变迁,不同的造园家在继承和改进它的规模与体制上是走修复之路的。石涛开创的个园分峰用石的造园手法被继承下来,并被发扬完善。马氏兄弟拥有个园时期增设了几座建筑;黄氏时期被修筑成今状。个园的主题逐渐被明确:不出户而壶天自春,揽四季风月、天地上下于一园,卧可听风声雨声鸟声,行可观山影树影花影,真是体现了可游、可望、可居的特征。
建造园林之前,造园家除了考虑到利用故址之遗迹而借以发挥外,还考虑到其他方面的提议要求,比如地域特点、时代风尚、主人雅好、主人经济实力等。
一个时期的园林作品代表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风貌,一座杰作园林浓缩了时代的智慧精华。造园家的审美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某一进程中或社会某一领域的独特美学规则。自从康乾八次南巡,寓居扬州,扬州官员与盐商为表接驾之意,大建湖上园林,一时扬州园林名振四方。随着乾隆朝的衰落,扬州的园林亦随之走上了下坡路。不过扬州园林“南秀北雄”的艺术特点被传承下来。另外,雍乾时期以“八怪”盛名的扬州,形成了一股标新立异、融雅俗为一体的艺术流派,对当时及以后的扬州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曰琯、马曰璐以业盐定居扬州,两人乾隆初被举博学鸿词,不就。好学、工诗,喜结客,人称“扬州二马”。黄至筠(应泰)虽为盐商,亦性好风雅,工绘画,师法王恽,长于山水、花卉。个园造园家在建造是园之前,必定综合着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才使得个园得体益彰。所以说能造园实属不易,能造好园林更是不易。清人张潮:“叠石累山,另有一种学问,其胸中丘壑,较之画家为难。……此则合地宜,因石性,多不当弃其有余,少不必补其不足,又必酌主人之贫富,随主人之性情,又必藉群工之手,是以难耳。”(《虞初新志》卷六,吴伟业《张南垣传》后张潮(山来)评语,第129页)叠石磊山尚且如此,设计建造整个园林则更是困难。
造园家综合了以上诸种要素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园林的整体布局、规划以及细节。比如何处建建筑、何处筑山蓄池、何处植花种树、何处设路建桥,这是位置安排的问题。还有利用何种材料实现这些设计理想,这是材料选择的问题。接下来还要选择各类名工巧匠,这是工程实施的问题。个园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有宜雨轩、透风漏月轩、壶天自春楼(抱山楼)、住秋阁、丛书楼、鹤亭、清漪亭;山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曲池婉转、水碧映天;园中有竹、桐、松、柏、藤、玉兰、芍药、牡丹、草、焦、枫、柳、桂等各种植物。个园春景在入口处,方形花坛列砌园门两侧,杂植翠竹,间插笋石,象征春意盎然。夏景比较阔大,夏山以太湖石堆砌,有洞、有壑、有谷、有涧、有壁,山缝中杂植藤萝,山上有鹤亭,主人当年养鹤之所。山下曲池,围以湖石堆岸,池中有一亭,池水四面环之,可静坐观山观水。池北有抱山楼,园中最大建筑,双层七间长房,沿楼内长廊走至东尽头,可登秋山。黄石堆砌、浑然天成,杂以枫树。过秋山前行,可至冬山。冬景稍小,以宣石堆山,貌石狮闹雪之状。山后为风音洞,北风吹孔,有萧杀之气,增添隆冬气氛。旁植有腊梅。个园园林的设计就像一出曲文,春景是开篇,夏景是铺展,秋景是高潮,冬景是收尾。造园家处理得高低起伏、有松有弛。个园西部、北部较开阔,东部、南部较紧凑。造园家亦懂画理:有疏有密、疏密得当。纵观个园的经营实构,可谓是契合明计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经验之谈:“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据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兴造论》)建园有法,而无定式。这就要求造园家做到因地制宜。主人名园为“个园”,因为“主人性爱竹,善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著斯州莜荡之美云尔哉?主人爰称曰‘个园’。”此园既以竹为名,那主题也应是竹了。世人对竹子的推崇备至,由来已久。君子之谈,历久弥新。以竹喻人之高风亮节、品端性良、虚心谦逊,此“比德”之现象源自儒家,至清代黄志筠一介儒商亦沿袭了这一标榜身心高洁的传统之道。个园有“竹西佳处”的美誉,造园家利用不同种类的竹子,或孤植,或丛植,或林植,造出不同形制的美景来。山水相拥相依,相互增辉,建筑点缀其中,亦是提供给欣赏者观景的好去处。扬州地处南北交界处,位置与气候独特,建筑仍袭江南园林之粉墙黛瓦、小亭翼然,但同时又不失北方建筑雄厚的特点。个园以小见大、淡雅质朴,是江南园林的成功杰作。

二、“合乎体宜”符合“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合乎体宜,泛化了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天地又可合而为“天”。合乎体宜,也就是要做到天人相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在中国文化中,这个“天”虽有多义性,诸如本原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但自然山水园林追求人天混融,这个“天”主要指老庄代表的道家认为的“自然之天”和儒家所说的“义理之天”。(《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天人合一观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个园造园家把自然美浓缩到一个中型私家园林中,把建筑——“人化自然”与山水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效法自然、超越自然的理想境界。谐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道家对大自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儒家重视物的意义与内涵,而非实质作用或纯粹外表之形式。儒家思想中比较典型的“比德”说,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这种思想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的园林建造,其主持设计的人肯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个园造园家于一园之中分造象征不同季节的假山,让欣赏者可以不出户而体验四季交替变化,真是构思巧妙。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中水绕山、山拥水。造园者在设计四季假山之时,必当是想把四时天宇纳于一园之中,以有限物象来象征无限物象,让人有以小见大、以少纳多之感。另外花木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桂树又名木樨,喻富贵高升。陈淏子《花镜》提及木樨:“木樨香胜,宜崇台广厦,挹以凉飔,坐以皓魄,或手谈,或吟啸其下。”个园宜雨轩前就植有木樨树。其他还有芍药、牡丹、焦、柳、竹等,皆深有韵致。这些园林元素被和谐安置在一起,所构成的作品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生机,体现一种使人精神飞扬浩荡而又积极向上的追求与向往。
个园造园家的审美思想观念肯定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又影响颇深,所以造园家的思想观念中必定渗透着儒道释相综合的思想。中国古代园林造园者以感知、情感、想象交织于一体的审美心理,去表现真切感受到了客体对象与宇宙生机活力的内存联系,去创作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相融的园林意境。个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个园处处令人生情,情景相融,意境自会由审美主体去体味。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尚“和”的精神,指在变化中求统一,达到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副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园林艺术更是有这样的要求。园林造园家懂得体宜观并在设计建造个园过程中切实贯彻,这就是以人合天、做到了天人合一,从而才创造出与天地宇宙相契合的高水平作品,成为后人赞叹学习的对象。


参考书目:
1、《中国审美文化史(明清卷)》,王小舒,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2、《园冶》,「明」计成,陈植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5月2版;
3、《长物志》,「明」文震亨,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3月1版;
4、《闲情偶寄》,「清」李渔,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5、《扬州园林》,李亚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1版;
6、《扬州园林品赏录》,朱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2月2版;
7、《园林清议》,陈从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1版;
8、《园林谈丛》,陈从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9月1版;
9、《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岳毅平,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
10、《中国造园论》,张家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2版。

上一篇:趣·情趣·理趣

下一篇:夏代陶器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