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

发布时间:2015-07-06 11:06

【内容提要】
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 审美实践思想

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以为这样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开创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看法也太简单了,开创马克思主义美学没这么容易!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这个愿望也是好的和正确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但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与确定一个美是客观的也不是一码事,彼此之间不具什么内在的联系或根本上的统一性。如果我们把美确定为主观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审美欣赏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然后我们进一步探寻和追问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判断或评价的具体客观内容,从而使美所判断或评价的这种具体客观内容最终落在实处,这样,我们就不是并没有否定这种审美欣赏的客观基础吗?而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根本一致,又怎么可能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呢?历史唯物主义并非不承认人的观念或意识,它只是坚持人的观念或意识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这一点难道是那样难以理解吗?由此坚持美是主观的观点,有可能导致我们在美学研究中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但并不必然导致我们走向主观唯心主义,这岂不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第二,在美的根源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感性、现实、对象,进而解释各种观念的形成,这种做法在人类的物质实践领域是适用的、科学的、正确的,合乎实际,但超出人类的物质实践范畴,它就不灵了,其局限性就立刻暴露出来。不幸的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没有看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这种局限性,也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揭示美的根源,阐述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结果,虽然诞生了所谓“实践美学”,但这种美学是既没有正确地揭示美的本质,也不能科学地阐明美的根源,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理品格。“实践美学”的失利和失败,从根本上宣告了那种以“物质实践”为核心概念或基本范畴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和探求上不能有所作为!后来,实践美学内部也出现了一种自我调整的声音,这就是美其名曰的所谓“新实践美学”,但这种美学果然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确轨道了吗?没有。它只是在实践美学的框架内做了一些简单的修补罢了,它没有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失败的命运。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对马克思有关实践论述的概括、总结是不全面不准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光辉著作中,还从人的自我实现维度提出了审美实践伟大思想,在实践论意义上为解释美的根源问题提供了另一科学的思路,而今天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后人和继承者也往往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成说,对马克思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缺乏必要的进一步的梳理、概括、提炼和升华,于是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今天出现这种可悲局面。
第三,在美的根源的探究上,还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丧失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
鉴于作为谋生劳动的物质实践往往容易造成人的异化,导致“人将不人”,已如上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光辉著作中,马克思创造性地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提出了审美实践伟大思想。他讲:“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②这就分明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需要吃饱穿暖,有物质实践,而且有崇高的精神生活,有审美实践。这种审美实践,是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的“生产”,是“真正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审美实践的具体意义、实际内涵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讲:“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这种生产”以及人“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都是承上而来的,因而,这些都无一例外指的是“审美实践”,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构成了审美实践的具体意义或实际内涵。正是有了这种审美实践,“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即自然界才具有了人性、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人才能作为审美主体展开审美欣赏,即“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感受、体验和判断、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最终获得美感愉悦。关于审美实践这种具体意义或实际内涵,他还讲:“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④这里,所谓“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就是指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即感受到一种个人生命的欢畅和自由,才能“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生命价值而获得极大的美感愉悦和人生幸福,即“感受到个人的乐趣”。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创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时只看到一个物质实践,完全没有顾及马克思这种伟大的审美实践思想,造成了马克思这种伟大的审美实践思想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中的严重缺席,造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巨大的理论缺陷。受此影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在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时,也往往从物质实践出发予以阐释,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物质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的本质就是自由,物质实践创造了美本身和美的世界。结果,马克思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实践思想遭到严重误读和根本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最终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众所周知,如果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真正的生产”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质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和被强迫的,它如何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使人 “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才明确地讲:“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⑤如此一来,物质实践的自由本质又从何而来?物质实践往往使人失去了自我,人感受和体验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或意义,这种情况下,人就会内心不安,精神空虚,感情无以寄托,生命陷入焦虑等,对他而言,还存在什么美本身和美的世界?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美学会衰亡,会被什么其他美学所取代,实际上,在中国当代比较科学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尚未真正开始。为建构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生活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现在当紧要做的是挺身而出,克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这三大根本错失,即第一,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探讨美的本质,象吕荧那样确认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只有坚持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才能峰回路转,别开生面,拥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第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除物质实践外,再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中提炼和确认一个审美实践新概念,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实践论基础,也为揭示美的根源从实践论意义上打开通道。第三,联系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科学地和符合实际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从这三大错失中彻底解放出来,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将以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则美学幸焉!中国幸焉!人类幸焉!

注释:
①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页。
②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 ——97页,第97页,第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页。

上一篇: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

下一篇: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误区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