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荧“接着讲”——向叶朗先生请教
[内容摘要]“美在意象”的理论是错误的,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从吕荧“接着讲”。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做到:一、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以便使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真正奠基在自己坚实稳固的客观基础之上;二、立足实践论,但要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从而使审美价值获得具体和深入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
[关键词] 美 意象 审美价值 审美实践 审美欣赏
一、“美在意象”理论绝非什么科学理论
如何理解美,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北大教授叶朗在《从朱光潜“接着讲”》(《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一文中,根据哲学家冯友兰“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法,通过以“意象”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等的美学思想,认为朱光潜等“美在意象”的看法是正确的,因而坚称建立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以朱光潜的“美在意象”为基础,从朱光潜“接着讲”。然而,“美在意象”的看法真的如叶朗所大笔确认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因而应该成为我们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意象本身存在一个美、丑问题,因而“美在意象”还并没有参透美的本质。
何为意象?在朱光潜那里,所谓意象,始叫“特殊形象”,“完整的形象”,后称“物的形象”、“物乙”等等。它是客观反映为主观的东西,现实见之于意识的东西。他说:“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的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①因而,这意象,就只能是一种意识现象,而非客观现象;是一种心理事实,而非现实事实。叶朗讲:“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在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中的反映,就是把审美对象从实在物转向意象。”②叶朗相对“实在物”而言“意象”,可见他也是把“意象”作为一种主观现象、心理事实来加以把握和确认的。把朱光潜提出的“意象”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来对待和指认,看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既然意象是一种观念的东西,是一种主观现象,心理事实,那么,意象本身也必然存在一个美、丑问题,也就是说,有审美意象,也有审丑意象,或叫非审美意象。比如,同样是作为物的蔷薇,有人认为,这是刺里有蔷薇,“刺里有蔷薇”这种“物的形象”包含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的情趣或意蕴,它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应是毋庸置疑的;而有人则认为,这是蔷薇里有刺,“蔷薇里有刺”这种“物的形象”蕴含的却是另外一种消极、颓丧、悲观的思想或情韵,这就不能说还是一种审美意象,而不是审丑意象了。再比如,同样一个墨痕,有人认为那是一朵花,花是生活美好、祥和、幸福的象征,花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当然是审美意象了,我们常说热爱花,喜欢花,就很说明问题;而有人却认为那是一个鬼,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谁都知道是指一种非常可怕、令人恐惧的东西,鬼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就不能说还是一种审美意象了,我们没有听说有什么人如何热爱鬼和喜欢鬼。叶朗也讲:“中国人欣赏兰花,从兰花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而外国人对兰花可能不欣赏,至少不能象中国人感受到这么丰富的意蕴。”③这不也是说,兰花在中国人那里,可以、能够产生审美意象,而在外国人那里就不一定了吗?“外国人对兰花可能不欣赏”,还怎么可能产生那种令人神往、动人心魄的审美意象而不是非审美意象呢?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里这样描写三仙姑:“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驴粪蛋上下了霜”,使人感到好笑,感到丑,这不还是一种审丑意象吗?人的意象本身具有一种美、丑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面对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能说“美在意象”的理论渗透了什么美的本质吗?
其次,“美在意象”的理论否定现实美,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法解释、难以理解和令人困惑的尴尬境地。
“美在意象”的理论,把美人为地缩小和限定在人的意识领域、心理范畴,它从根本上否定了那些五光十色、生机勃勃的现实美,认为在现实领域、客观范畴无所谓什么美与不美的事情,不存在什么美与不美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从根本上讲,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法是:“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④如果在现实领域、客观范畴无所谓什么美与不美的事情,不存在什么美与不美的问题,那么在人的意识领域、心理范畴怎么可能出现这种美与不美的事情,产生这种美与不美的问题呢?在不承认现实美的情况下,却认为在人的意识领域、心理范畴美的问题产生了,存在了,这种理论由于割断了美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其结果只能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法解释、难以理解和令人困惑的尴尬境地。当然,这种理论在有些人还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十分正确的,比如在某些人看来,人的观念、意识就是人头脑中固有的,或者人主观自生的,它与客观对象无关,与现实世界无涉。然而这种理论谁都知道,它正是一种典型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朱光潜走到这一步,绝非偶然,这显然与他研究的不深入、不透彻密切相关。如他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这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极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那么请问: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使人产生审美意象,它到底有没有特殊规定?或者说有什么特殊规定?有些客观对象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意象,是否还有一些客观对象不能使人产生审美意象呢?如果有些客观对象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意象,而有些客观对象又不能使人产生审美意象,这不就客观地说明了客观对象本身也存在着一个美与不美的问题,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客体是具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吗?我想对这些深层问题,也是根本问题,做进一步深入、透彻的考察和探问,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就不会象现在这样处于一种无法解释、难以理解和令人困惑的尴尬境地了,而会立足实际,纵深发展,从而呈现出另一番新鲜与厚重的景观和面貌。叶朗指出:“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分析审美心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心理学的方法和角度也有局限,最大的局限是往往不容易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的和价值论的层面。”⑤诚哉斯言!但所以如此,显然就与这些方法、这些角度只是仅仅局限于意识领域、心理范畴,而缺乏对与这些意识领域、心理范畴密切相关的客观问题、现实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深入探问是直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美在意象”的理论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它并没有揭示和阐明美的本质。如果认为这样的理论就是什么科学的美学理论,那无疑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只能对人们产生一种相当有害的误导作用。
我想,问题的关键、根本点不在象叶朗所揭示、标举的“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⑥,“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美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寻找中西美学的融合”⑦,而在朱光潜“美在意象”的理论到底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品格,真理品格。如果朱光潜“美在意象”的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所谓“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美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寻找中西美学的融合”,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还想进一步以“美在意象”为基础建立什么中国当代美学思想体系,那就更是一种奢望和显得不得要领了,坦白地讲,这样的美学思想体系即便是花费心血气力建立起来了,那也绝然不是什么科学的美学思想体系。
当前美学研究陷入困境,局面非常之沉闷。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叶朗先生希望在美学研究上别开生面,另找出路,这个愿望是很好的,应该肯定,也令人感动和钦佩。但是当他扯出朱光潜这面旗帜,企图通过拈出“意象”二字重新解读朱光潜等的美学思想来实现这个愿望时,他这个愿望怕是要彻底落空了。这,就是我个人的结论。
二、吕荧美学思想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到底如何理解美,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来建立中国当代美学体系?我的看法是从吕荧“接着讲”。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界一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它理应也必然会成为我们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的强大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
美是什么?“美是人的社会意识。”⑧这就是吕荧关于美的基本看法,我称它为“社会意识观”。我这里所以不沿用人们惯称的“主观说”,是因为所谓主观的,在有些人那里通常就是指脱离实际的,这种情况不利于人们对吕荧美学思想的认真学习和深入了解,容易造成一些人在没有具体地接触和认识吕荧的美学思想以前,吕荧美学思想的伟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就已经被无形地降低了,否定了。
美为什么是人的社会意识呢?
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或根本前提。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包括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处在与人关系之外的自然对人而言也是无,没有意义。)作为审美对象,能够满足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精神需要,使审美主体心理愉悦,感情共鸣,那就显然表明它本身内在地存在着一种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如果没有这种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它要给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享受和心理满足,那绝然是难以想象和不可思议的。并且它本身的这种审美价值、审美意义,既然是它本身内在的,固有的,那它就必然是确定的,即它不以任何审美主体的主观认识或反映与否为转移。但是,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甚至在同一审美主体的不同时期内,由于立场不同,观点有别,方法相异等等,它本身内在的这种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却完全可能得到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或认为美,或认为不美,甚至认为丑,鉴于这种情况,这种事实,吕荧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他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地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⑨“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⑩由此可见,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非吕荧个人的臆想和杜撰。美之所以是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
进一步讲,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所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的具体内容或实际意义,实际上也就是审美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吕荧讲:“辩证唯物论的美学的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物的反映。美的事物自身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然而并不是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人认为是美的。因此,美的事物需要具有一定的特征或条件(即美的条件),方才能够被人认为是美的。反对唯心论者所说,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主观的观念或感情,任由感情外射或者感情移入就可以创造出事物的美。”⑾
接着,吕荧为了揭示这个“一定的特征或条件”,亦即审美价值,他继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角度开始阐释说:“事物的创造生产的规律,就是人创造生产事物的规律。那意思也就是说,人类创造生产的事物,或为食用,或为欣赏,都是有益于人的生活的。无益而有害于人的事物,人类不会去生产它们。这些有益于人的生活的事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增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因此,它们也就是美的事物,‘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诸规律而创造的’。人类创造生产的社会的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是很明显的。”⑿
在这里,虽然吕荧象中国当代大多数美学家一样,他只看到社会实践与“人类外表效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没有看到社会实践也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息息相关,这是他的不足之处,这些都在一定的意义上影响乃至限制了他在美学领域更大的思想创获和理论建树,但他在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后,又进而从社会实践角度考察和分析客观对象,希望通过揭示客观对象的一些本质特点,亦即审美价值,来进一步阐明美这种社会意识所赖以产生、形成的现实根据或本体原因,这种做法毕竟是十分正确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
吕荧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后,还深入地揭示了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等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等。他说:“美并不是超现实的,超功利的,无所为而为的。美随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并且反作用于人的生活和意识。” ⒀
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从理论性质看,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体现了伟大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中国当代开了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先河。
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固然有可能滑向美学研究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如认为美这种社会意识是什么人头脑中固有的,抑或人主观自生的,必然滑向美学研究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但吕荧这种“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既没有坚持美这种社会意识是什么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也没有坚持美这种社会意识是什么人主观自生的,而是始终坚持美这种社会意识只能是对社会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那么它显然就不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应该说,它所充分和深刻地体现的正是一种伟大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中国当代开了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先河。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的那些关于吕荧美学思想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的批评无疑是根本错误的,对吕荧的美学思想我们必须重新认识。
其次从历史发展看,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具有着伟大的开创性意义,是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和重大发展。
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曾从与客观存在的联系和关系上提出美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观念的唯物主义观点,比如他说:“……如果神经从呈现于眼前的对象所接受的运动使我们舒适,我们就说引起这种运动的对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运动的对象,我们便说是丑的。”⒁但那一切毕竟都过于简单,非常粗浅,还只具有一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和特点。吕荧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武器,把这种唯物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这就不仅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以一种辩证、历史的性质和特点,具有着毋庸置疑的伟大的开创性意义,而且也显然极大地推进了唯物主义美学的研究进程,是唯物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和重大发展,具有着无可争议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再次从对未来的作用和影响看,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无疑给我们今后对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开辟了一条无比正确的唯物主义道路,做出了伟大的理论贡献。
根据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基本原理,中国当代大多数美学家都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什么物的特点或属性等,但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这与承认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呢?片面地、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和对待唯物主义,那只能走向唯物主义的反面,它不会接近真理,而只能背离真理。吕荧没有这样做。他从人们的审美活动实际出发,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而且由于他从社会实践角度开始考察和分析客观对象,希望通过考察和分析客观对象来进一步揭示美这种社会意识所赖以产生形成的本体根据或现实原因,亦即审美价值,这就使得他的美学思想不仅与各种似是而非的机械的、教条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且也与各种客观的、主观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彻底划清了界限,从而最终自成一家,独具特色,为我们今后对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开辟了一条无比正确的唯物主义道路,做出了伟大的理论贡献。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着如此重大的理论意义,我们在建立中国当代美学体系时怎么可能遗忘它,或背离它,而不把它作为自己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呢?
三、从吕荧“接着讲”
事实上,对象吕荧的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在我国当代一些人已经不同程度地有所认知和察识。比如在1982年8月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上,有人就明确指出:“美在主观意识,不能认为是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因为这里所讲的‘意识’虽然是主观的,但却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结果。”⒂“美虽然是主观的意识的,但却可以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和解释。”⒃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朱狄指出:“在不否定‘第一性质’的基础上否认美是一种‘第一性质’就很难和主观唯心主义划等号。”⒄“在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美学上的主观论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⒅封孝伦在《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一文中,是这样讲的:“谈到人、人的观念、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意志就是唯心主义吗?恐怕不能这样说。人有意识,有情感欲望,这是一种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并不忌讳谈人的意识、精神、情感,它只是坚持人的精神,是由人的物质存在产生的、决定的,而不是人的精神产生人的物质。因此,它很明白,人的精神内容时时处处受到人的物质存在的制约。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来谈人和人的精神,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而且可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⒆令人迷惑不解、大为遗憾的是,何以时至今日人们在不同程度地有所认识和察识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后,却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它,深刻地揭示它,从而更新思路,转变观念,从这样一种美学思想“接着讲”,从吕荧“接着讲”,以吕荧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来建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科学体系呢?
我想,过去对吕荧美学思想的简单否定和粗暴批评是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发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幸和悲剧,那么今天,在我们认识到了吕荧的美学思想不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时,我们却没有认真地学习它,深入地研究它,并从而从它“接着讲”,对它加以继承和发展,那可能将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即将发生的一个更大的不幸和悲剧。
那么,如何从吕荧“接着讲”,以吕荧“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来建构中国当代的美学思想体系呢?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角度来考察和确认审美价值,从而使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真正奠基在自己坚实稳固的客观基础之上。
20世纪美学研究业已表明,单从认识论或心理学角度,从客观对象与人主观、心理的关系方面来揭示美的本质问题,不会获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呢?我的看法是,美学只有转变思维方式,调整思路,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角度确认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那么美的本质问题才可望获得根本的解决。
众所周知,美总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也就是说,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总是人认为它美,人评价它美,而美相对于人而言的这种本质特点,就必然客观地决定了,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绝不是脱离人而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所讲的:“没有对人的关系,物本身就无所谓良莠好坏。”⒇吕荧也讲:“美不仅关系着物,它也关系着人,……问题不在物与物的关系,而在人与物的关系。”(21)“论美,论美与好,论及人与事物的关系,就必须考虑到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22)如果客观对象或具体事实与人之间没有这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那么它对人而言就是“无”,没有意义,人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主体欣赏它,喜欢它,并给它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呢?所以,转变思维方式,调整思路,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角度来揭示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这显然是必然的,是符合具体实际的。周来祥教授曾认为,当前美学研究“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突破”(23),我想这种突破就应该首先反映和体现在对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现实联系和关系的深入考察和深刻揭示上。而只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调整思路,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上揭示了审美价值,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具体内容问题也就自然落在了实处。
第二,立足实践论,但要从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上确定人的审美实践,从而使审美价值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获得科学解释和具体理解。
由第一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学研究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无疑是非常恰当的,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赋予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只有实践才“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4)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25)。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并非所有实践都能赋予人类审美所需要、所内涵的这种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都对人类审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那么如何立足实践论,从实践中再进一步具体地抽绎和分离出一种对人类审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的审美实践呢?
一提实践,人们总容易从功利、实用意义来理解,并认为这样的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化”,就是美的来由与根源。在我国当代美学界,我们很多美学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现在仍坚持这样做。但这种功利、实用意义上的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是非本质的,它仅仅是人谋求生存、维持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它怎么可能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至于认为人们还从这种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等,那就更有些缘木求鱼,显得很不得要领了。事实上大家清楚,人们从这种实践中不仅很难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而且往往会感到很不快乐,甚至痛苦,按照马克思一贯说法是,这种实践往往造成人本身的异化,人“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才可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也就是说,才可以被确认为人类的审美实践呢?马克思说:“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26)我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审美实践具有着非常伟大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只有从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与“人的外表效用”的联系上,我们才有可能从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地抽绎和分离出一个审美实践,并对审美实践有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理解。
从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上来理解实践,实践就主要不是什么人的“生活来源”,而是“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等等。这种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内在的,是本质的,“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27),因而它才是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进一步讲,在这样的实践中,因为人才能够“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28),“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29),所以,这样的实践,才是所谓的审美实践,把这样的实践确认为审美实践,应该说是非常自然的,它合乎实际,也反映了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内在必然要求。
这样,通过审美实践,即通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客观对象就一方面成了人性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成了对象性的人,从而客观对象就最终与人之间确立、凝定了一种现实的对象性的联系和关系。而这种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对象性的联系和关系就是审美价值,是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马克思曾说,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0)。马克思这句话显然包含了对审美价值的这种正确理解。
第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欣赏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本质。
审美欣赏什么呢?审美欣赏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审美欣赏的具体内容,也是审美欣赏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或现实基础。因此在美学研究中,要认识审美欣赏,把握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就必须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充分认识到审美价值对审美欣赏而言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性意义。20世纪以来,那些风靡全球的所谓人的审美感受心理的理论,无论是什么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还是什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说”、接受美学的“心理期待说”等等,它们之所以还只是一些“无根”的理论,空洞的理论,还只是一些“假说”,不能提升成为真正的科学,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它们没有从本体论角度确定这个审美价值,没有看到这个审美价值对人类审美欣赏而言所具有的这种极其重要的前提性意义。那么, 进一步讲,审美欣赏对审美价值是怎么认识和反映的呢?审美欣赏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认识和反映活动,它之所以特殊,还具体表现在它是先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然后才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前者为前提,为基础,后者是主导、是方向。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即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与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交替出现,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就是这个审美欣赏的全过程。在审美欣赏过程中,一方面,如果不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不仅审美主体的审美感情(美感)无由产生,无由形成,而且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也会没有基础,丧失自己。正是有了这种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主体才既由于感受和体认到自己生存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从而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即进入审美动情状态,又为自己继之而来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审美主体不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为基础展开对审美价值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不仅审美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无从获得科学衡量和实际确认,而且审美主体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也无由深化,反而会迷失方向。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为基础所展开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才既保证了审美对象美与不美的问题得以合理反映和正确鉴别,又为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审美体体验指明了方向,使之不断深化自己、提高自己。因此,要认识审美欣赏,把握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除了前述的以审美价值作为基础外,就显然还要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当然,这样就涉及到审美想象、审美观念、审美潜意识、审美意识等等一系列问题了,因为很显然,没有审美想象,审美主体就无从展开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没有审美观念,审美主体就无从实行审美认识、审美评价。而审美主体的审美想象、审美观念活动又往往分别是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审美意识的不同层面而进行的,如此等等。只是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系统发生,到底以什么作为统一的原则或尺度,内在的联系或线索?那就是审美价值。具体地说,审美实践就是为了实现和确立这种审美价值,审美欣赏就是为了体验和评价这种审美价值。“审美活动无非就是这两个基本过程,而这两个基本过程形成全部社会审美生活的核心关系:审美生产(创作、创造)与审美需要(感知)。”(31)通过审美价值,审美实践与审美欣赏才内在地、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并形成为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系统。而审美价值在整个审美活动系统中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就必然客观地决定,要建立一种“一以贯之”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就必须以它作为逻辑起点,理论支点,因为很显然,只有以它作为逻辑起点,理论支点,那些有关审美活动的正确思想和观点才有可能具有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统一性,并从而被保证纳入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所以,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体系,这无疑也是自然的,是合乎实际的,它将拥有一个无限光明的前途。
以上所见,多有唐突不周之处,特向叶朗先生及美学界诸才俊请教。
注释:
(1) 转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第70页。
(2)(3)(5)(6)(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第71页,第74页,第76页,第70页,第71页。
(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9页。
(8)(9)(10)(11)(12)(13)(21)(22)《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第400页,第416页,第416页,第510页,第511页,第436至437页,第513页,第531页。
(1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87页。
(15)(16)《马列文论研究》第四集,第268页,第268页。
(17)(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193页,第232页。
(19)《新华文摘》1995年第11期,第40页。
(20)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第31页。
(23)《光明日报》1997年7月12日第7版。
(24)《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0页。
(25)《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53页。
(26)(27)(29)(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着重号引者所加,第129页,第38页,第9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31)《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卷,第48页。
下一篇: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