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幼师舞蹈教学的影响研究的论文_美术论
发布时间:2015-07-08 09:26
摘 要: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不是“真教学”。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分享彼此思考、经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点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 幼儿教师 舞蹈教学
读了新课改的相关资料后,我有很多深刻的想法,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都是通过教学中的某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简单有效的小措施。
一、引导与交流
在舞蹈教学中,一年级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教师应避免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将单一重复的动作生动变化起来,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学生发自内心地舞起来、跳起来,他们的身体素质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二年级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敢于说出心中所知、心中所想、心中所感。例如,在新授蒙族舞蹈时,教师应讲解一些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民族特色、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可如果这些知识都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学生只会用耳朵听听,假使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口说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也会在以后的舞蹈练习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更是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不解和想法,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想法,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得到新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以能从学生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蒙族舞蹈教学中,有一组柔臂向前淌步走、接双臂向侧展开拥抱大地的动作。教师本以为柔臂和淌步的配合是个难点,谁知拥抱大地的简单动作学生完成的却不怎么理想,这时教师要是仍旧让学生不问原由地一味模仿,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此时教师就应该请一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与自己一起做动作,让其他同学观察其中的不同,然后各抒己见,教师再将自己的见解说出,与学生交流意见,并通过再次示范引导学生去观察重点,找出问题的真正所在,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气息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
在三年级学生舞蹈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舞蹈基础,有些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来主导完成。例如每节课开始时的热身活动练习,教师每次让不同的学生来组织带领练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动口、用眼,而且要从动作的本身出发,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更要引导启发学生对“下一个”动作进行主动的分析。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前一动作后,将动作造型定格,再将下一动作的开始造型定格,让学生将这两个造型之间的连接用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从而完成这一组动作,教师从学生的完成情况中找出正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动作。这一小小的举措,使学生身体“活起来”、脑子“转起来”、情绪也“涨起来”了,不依赖于教师,自觉性提高,自觉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自不用说了。
二、个性与协作
在评价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只是一味地追求发展学生的所谓的个性,忽略了个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没有共性又何来个性而言,没有共性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所谓个性,也必定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舞蹈教学中,创编课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最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在创编课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做创编之前总会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条件,这些会随着学生的进步而逐渐减少。
首先,幼师舞蹈中的创编课是在三年级正式开设的,之前只是让学生在每次民间舞考试中加入简单的队型变化。三年级上半学期在学生学习汉族舞蹈(云南花灯)综合组合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八人左右),再给学生一段新的蒙族音乐,让学生用学过的蒙族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的编排,要求动作的衔接要流畅,与音乐的旋律节奏要谐和。
三年级下半学期在学生学习维族舞蹈综合练习后,教师会让学生自选一段维族的音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动作进行新的编排,并且加入一定的队型变化。这里不仅仅要求学生打破原有动作的顺序,更要求学生可能要打破原有动作的节奏去适应新的音乐,而队型的变化更能体现出每个小组的集体水平和能力。一个人是无法进行队型变化的,队型的变化是必须由集体完成的,只有在集体的努力下才能变化出流畅又有意味的队型。此外,队型的变化又必须适应动作的性质,有些动作不适合流动变化,而有些动作则可以轻松的移动位置。同时队型的变化还必须与音乐的旋律段落相适应,这些因素也是学生创编时思维的重点。在创编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独具一格的见解中,透露了每位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艺术个性),这时就要求小组内的学生作出抉择,将最谐和的创思合理地运用到创编的组合里,从而创编出本小组最满意的作品。小组内的创编不仅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使得同学之间有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并通过相互间的协作来更好地完成创编任务。
四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开始五大民间舞的最后一种民族舞蹈的学习(五大民族舞蹈分别是汉、藏、蒙、维、傣)。在学生完成傣族舞蹈综合练习后,教师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创编要求,要求学生自选一段傣族音乐,自编舞蹈动作(已经学习过的动作要求少用,就是用也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发展才可编入组合),当然队型的变化、空间的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与上一阶段相比,自编的原创动作的加入是真正考验学生的时候,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对动作元素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使得每位学生都开动脑筋,灵感乍现。教师不可小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凭借眼睛、身体和才思所创编出来的动作,往往新鲜而又充满个性;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创编出的空间队型变化,通常会让教师暗暗叫好。教师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意见,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作品中吸收了新鲜的元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创编课上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也在创编课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四年级的下半学期根据教学情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原创儿童舞蹈的编排练习。教师要求学生自选一首儿童乐曲,自创动作,有一定的队型变化。每个学生都要编排一个儿童作品,然后分成小组,一一演示,每位学生都既是编排老师,又是学生演员。这个阶段的创编是学生个性发挥的极至,也是学生间协作、共进的最佳体现。这些原创作品的诞生是对每位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音乐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经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编排实践,学生已从一个无所适从、无处下手的编排生手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编排舞蹈作品的小小编导家了。这个过程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想想看如果在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独立创编一个完整的作品,有几位学生能够完成且完成的让人赏心悦目呢。有些人认为个性就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算发挥了个性,殊不知在集体的关照下,个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当你编出一个舞蹈时,你必须依靠演员来实践你的作品,否则你的创编永远只会在你自己的心中,艺术个性也得不到展现,只有当编导和排练演员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可能把一部作品完成好。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以上的小措施是否能对付那些“假教学”现象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它们。 整理
关键词: 新课改 幼儿教师 舞蹈教学
读了新课改的相关资料后,我有很多深刻的想法,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都是通过教学中的某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简单有效的小措施。
一、引导与交流
在舞蹈教学中,一年级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教师应避免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将单一重复的动作生动变化起来,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学生发自内心地舞起来、跳起来,他们的身体素质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二年级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敢于说出心中所知、心中所想、心中所感。例如,在新授蒙族舞蹈时,教师应讲解一些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民族特色、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可如果这些知识都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学生只会用耳朵听听,假使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口说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也会在以后的舞蹈练习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更是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不解和想法,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想法,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得到新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以能从学生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蒙族舞蹈教学中,有一组柔臂向前淌步走、接双臂向侧展开拥抱大地的动作。教师本以为柔臂和淌步的配合是个难点,谁知拥抱大地的简单动作学生完成的却不怎么理想,这时教师要是仍旧让学生不问原由地一味模仿,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此时教师就应该请一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与自己一起做动作,让其他同学观察其中的不同,然后各抒己见,教师再将自己的见解说出,与学生交流意见,并通过再次示范引导学生去观察重点,找出问题的真正所在,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气息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
在三年级学生舞蹈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舞蹈基础,有些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来主导完成。例如每节课开始时的热身活动练习,教师每次让不同的学生来组织带领练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动口、用眼,而且要从动作的本身出发,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更要引导启发学生对“下一个”动作进行主动的分析。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前一动作后,将动作造型定格,再将下一动作的开始造型定格,让学生将这两个造型之间的连接用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从而完成这一组动作,教师从学生的完成情况中找出正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动作。这一小小的举措,使学生身体“活起来”、脑子“转起来”、情绪也“涨起来”了,不依赖于教师,自觉性提高,自觉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自不用说了。
二、个性与协作
在评价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只是一味地追求发展学生的所谓的个性,忽略了个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没有共性又何来个性而言,没有共性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所谓个性,也必定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舞蹈教学中,创编课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最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在创编课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做创编之前总会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条件,这些会随着学生的进步而逐渐减少。
首先,幼师舞蹈中的创编课是在三年级正式开设的,之前只是让学生在每次民间舞考试中加入简单的队型变化。三年级上半学期在学生学习汉族舞蹈(云南花灯)综合组合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八人左右),再给学生一段新的蒙族音乐,让学生用学过的蒙族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的编排,要求动作的衔接要流畅,与音乐的旋律节奏要谐和。
三年级下半学期在学生学习维族舞蹈综合练习后,教师会让学生自选一段维族的音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动作进行新的编排,并且加入一定的队型变化。这里不仅仅要求学生打破原有动作的顺序,更要求学生可能要打破原有动作的节奏去适应新的音乐,而队型的变化更能体现出每个小组的集体水平和能力。一个人是无法进行队型变化的,队型的变化是必须由集体完成的,只有在集体的努力下才能变化出流畅又有意味的队型。此外,队型的变化又必须适应动作的性质,有些动作不适合流动变化,而有些动作则可以轻松的移动位置。同时队型的变化还必须与音乐的旋律段落相适应,这些因素也是学生创编时思维的重点。在创编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独具一格的见解中,透露了每位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艺术个性),这时就要求小组内的学生作出抉择,将最谐和的创思合理地运用到创编的组合里,从而创编出本小组最满意的作品。小组内的创编不仅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使得同学之间有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并通过相互间的协作来更好地完成创编任务。
四年级的下半学期根据教学情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原创儿童舞蹈的编排练习。教师要求学生自选一首儿童乐曲,自创动作,有一定的队型变化。每个学生都要编排一个儿童作品,然后分成小组,一一演示,每位学生都既是编排老师,又是学生演员。这个阶段的创编是学生个性发挥的极至,也是学生间协作、共进的最佳体现。这些原创作品的诞生是对每位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音乐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经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编排实践,学生已从一个无所适从、无处下手的编排生手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编排舞蹈作品的小小编导家了。这个过程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想想看如果在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独立创编一个完整的作品,有几位学生能够完成且完成的让人赏心悦目呢。有些人认为个性就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算发挥了个性,殊不知在集体的关照下,个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当你编出一个舞蹈时,你必须依靠演员来实践你的作品,否则你的创编永远只会在你自己的心中,艺术个性也得不到展现,只有当编导和排练演员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可能把一部作品完成好。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以上的小措施是否能对付那些“假教学”现象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它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