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诺尔德绘画的宗教意味和现代性的论文_美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2
论文关键词:宗教意味 悲剧色彩 现代性
  论文摘要: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尔德,其绘画作品继承了北欧传统绘画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剧色彩。他绘画中的宗教意味来自于他对宗教题材的直接选择及表现性绘画语言的运用,他的作品准确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绘画无论从内在精神上还是外在语言上,都具有现代性。
  埃米尔·诺尔德1867年出身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进人费伦斯堡的一家雕刻学校学习木雕,后来又在一家工艺美术学院短暂学习。32岁才有机会进人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从此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906年,诺尔德参加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成为“桥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诺尔德性格孤僻,行事独立,与桥社其他成员的激进表现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该社团。1913年,诺尔德参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到俄国、中国、朝鲜、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画数月。1956年卒。
  诺尔德是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桥社”最有才华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简洁,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笔触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悯,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将当时北欧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普遍蔓延的世纪末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一、何谓绘画中的宗教意味
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够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纪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才渐渐被现实题材所代替。但是,后来的一些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喜欢沉思冥想的艺术家,依旧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作品中表达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这种情感以动、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极端热情或痴迷;另一种则为沉思冥想,悲天悯人的悲枪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体验,这种情绪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压抑、痛苦,想寻找一种心理平静或精神寄托。这两种情感反映在绘画当中,我们称之为宗教情感或意味。
北欧的传统绘画中,自中世纪起就开始有了一种表达悲剧感和神秘体验的倾向。从文艺复兴的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到19世纪的佛里德里希、布莱克,及后来的凡高、蒙克、恩索尔、霍德勒,直到诺尔德,他们的作品当中始终贯穿着悲剧色彩。不同的只是有些画家采用内敛的、细腻的、沉稳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多数则采用激昂外露,狂放不羁的表现手法,如凡高、蒙克、诺尔德等人的作品。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画家们,继续开掘德国艺术中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一度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特征。艺术家们在对当时现状不满或不解的背后,试图去寻找一种能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那就是肆意的表现主义手法,诺尔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懈探索者。
二、诺尔德绘画中宗教意味的体现
1.选择宗教题材表达宗教情感
诺尔德于1909年创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这幅画直接选材宗教故事,这是一个曾为众多古典艺术家描绘过的不朽经典题材,最著名的是达芬奇的同名作。而诺尔德的这幅作品与古典大师常用的细腻写实的手法含蓄地描绘这一宗教故事不同,他用极为夸张的表现主义手法来表现。诺尔德将基督与其门徒的形象无限放大,直到挤满整个画面,基督和众门徒的脸上满是忧郁与绝望,用红、黄两种明亮的纯色和暗黑绿色铺满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加上以基督为中心的戏剧性聚光效果,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19世纪以后,直接选择宗教题材的画家不多见,而诺尔德却将一个经典的宗教题材作为表现对象,这与画家想要表达的情绪有关。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战争的阴云笼罩下的德国,无望的悲观和狂躁不安是人们的普遍情绪,遁人宗教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自我解救或许是最好的出路,诺尔德就这样将宗教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诺尔德通过描绘与宗教相关的事物,如基督、传教士、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及自然景物,如风车、大海、荒野、夜晚的月光等,将人们带人无垠的神秘时空中,引起种种神秘的宗教体验。这些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以描绘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传达宗教意味的传统表现手法在诺尔德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
2.通过绘画语言体现宗教精神
  在《最后的晚餐》一画的构图中(图1),诺尔德没有采用达芬奇式的将众多人物一字排开的构图方式,置于一个有着强烈透视感的和空间感的画面当中,而是将所有的人物无限放大,挤满整个画面,消除了深度空间和精确透视,巨大的张力似乎要冲破画面,悲愤的情绪因此得到有效释放。

  同样的构图手法还反映在另一幅作品《传教士》中。这幅画除了中上悬挂的一幅原始面具外,三个人物几乎占满了画面,一位传教士正对着双膝跪地背着婴儿的部落女人宣讲圣经,或是这位传教士在倾听女人的忏悔。原始面具、传教士、部落女人的画面内容,再加上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原始和宗教的精神意味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夸张的造型是诺尔德绘画宗教意味得以体现的另一途径。《传教士》一画,象征宗教的传教士双手紧抱圣经于胸前,几何方形的脸上张大的嘴巴露出满嘴的牙齿,说明他正在滔滔不绝地宣讲教义,虔诚的女教徒双膝跪地呈“之”字形。人物造型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传教士好似方几何石块的堆砌,或是随手撕纸粘贴而成的,双目、嘴巴、牙齿和胡须随意地勾画而来,墙上的原始面具也是极尽夸张之意,惟有妇女和婴孩的造型稍微严谨一些。夸张的造型手法将教士传教这一宗教事件凸现在观者眼前,观者感受到了画面当中传达出的浓郁的宗教气氛。
作为早期表现主义团体成员之一,诺尔德也擅长于运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最后的晚餐》、《围着金牛犊的舞蹈》、《狂热舞蹈的孩子们》等作品都是用色彩和笔触表达强烈情感的典范。
  《最后的晚餐》里,诺尔德使用了炙热的色彩与狂乱的笔触渲染出画面的宗教气氛。《围着金牛犊的舞蹈》中强烈的黄色与紫色,加上笔触的任意挥洒,表现出舞蹈者动感十足的疯狂跳跃,反复旋转,如醉如痴的癫狂状态,将激越的情绪尽情流淌在画布上。诺尔德曾从凡高、蒙克和恩索尔等表现主义先驱那里继承了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的手法。与“桥社”其他成员不同的是,诺尔德更多地表现悲悯、伤感的情绪,这种悲悯的情感或情绪来自于画家对自然世界及现实人生的深人感受,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思默想,是画家独特的心理体验,具有超自然的精神所指。而“桥社”其他画家,更多地描绘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喧闹的背后是一颗颗无所寄托的游魂,而诺尔德却自甘咀嚼苦果,心向上帝,灵魂有了依托,痛苦的心灵得到解救。所以,看诺尔德的画,必然要经历一次次心灵跌宕起伏,之后沉寂下来,去自我追问或思考,这就是诺尔德绘画的精神力量。
三、诺尔德绘画的现代性
诺尔德生活的年代是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纷呈登台的时期。反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成为包括诺尔德在内的艺术家们的共同目标。诺尔德作为表现主义画家之一,从凡高、蒙克等北欧表现主义先驱那里学习到了许多,最主要的就是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如强烈的色彩对比,狂放的笔触线条,充满张力的奇特构图,夸张的人物造型。正是这些表现性艺术语言,与传统绘画彻底决裂,体现出现代绘画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诺尔德绘画中的宗教意味,也反映出现代性的一面。
表现宗教题材或传达宗教精神似乎应该是早期绘画精神追求,与现代绘画反映现实生活,追求个体表达自由的现代绘画观念好像格格不人,但我们知道,诺尔德的绘画中所体现的宗教意味并不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而是画家借此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如《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悲剧气氛是画家对当时人们陷入世纪末绝望情绪的真实反映,是画家真切感受到的悲天悯人的心理活动。站在这幅画面前,观者不会太在意画面所讲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而会被画面的气氛所传达出来的浓烈的情绪所感染。并且,这种通过绘画语言,而不是内容情节所打动人心灵的手法,正是现代流派之一的表现主义及其他现代艺术流派所提倡的。总之,诺尔德用极富表现性的绘画语言,表达宗教式的精神意味或情感,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为后来的德国乃至欧洲绘画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现象学给予画家的启示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论文

下一篇:论“气韵生动”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精神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