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3
[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风景画
  [论文摘要]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欧洲画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为了追求真实性,以柯罗、卢梭、米勒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齐聚巴黎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他们遵循“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则,在大自然中直接进行风景画的创作,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一巴比松画派。文中将对其创作原则与美学特征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巴比松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环境
  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资产阶级进行直接的对抗。人们开始对资产阶级的各种生活方式产生不满,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生活。此时,艺术家也把目光转向现实,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思想。现实主义美术就在这个时期诞生,巴比松画派可谓其中的代表。
  巴比松是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它位于著名的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处,以其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在那里作画,甚至定居于此,形成文明于世的巴比松画派。巴比松又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米勒的一个学生曾于1855年在那里住过,他写到:“巴比松是一个地道的乡村那里既无教堂和公墓,也无邮政所和学校。没有小铺,也没有任何商贩;没有社交生活的中心,甚至没有乡村小酒馆,只有两家小客栈,在夏季供画家租用。”正是这个闭塞的“世外桃源”成就了那些伟大的风景画家。
  二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
  在欧洲,风景画最早是在古希腊、罗马的宗教神话故事中以“背景”的身份出现的。直到l7世纪,以纯粹描绘乡村景色的荷兰风景画的出现,它才真正从“背景”中独立出来。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景画的发展。
  到了l9世纪中期,一批不满现实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满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真诚,先后来到了巴比松,这个巴黎南郊五十多公里处的小村庄。他们酷爱大自然,坚决反对学院派虚假造作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提出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宣言,决定以自然为师,直接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巴比松画派。其朴素自然的画风,开创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
  事实上,巴比松画派只是一个泛指的名称,而非一个具体的组织。它的成员有些长期定居于此,如卢梭;有些只是作短暂的停留,如柯罗。而且也不像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那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只是由于共同的兴趣与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柯罗(conotl,1796-1875)生于巴黎,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妇女时装店,小有资产,这也为他的艺术生涯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柯罗在童年时代就经常到乡间散步,从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坚定地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柯罗最初从师于著名的历史风景画家米夏隆,在1822年米夏隆去世后,柯罗又随米夏隆的老师新古典主义的维克多·贝尔丹习画。米夏隆这位不幸早殇的有为画家告诫柯罗:“要尽可能仔细地表现你所见到的一切。”柯罗遵从老师的教导,直接面对大自然写生。柯罗说:“要表现大自然,就要完全摆脱古代或当代大师们已有的一切成法。画你所见,并照你所看见的样子画。”柯罗经常去野外画习作,并仔细观察光对物体形式的影响。巴黎郊区和枫丹白露森林一带的田野、森林、老屋、水泽等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柯罗为探索自然的奥秘和艺术的真谛而终身未娶,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情的自然和艺术、他所挚爱的祖国和朋友。
  卢梭(t~ouseau,1812—1867)是一个富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家,他于1812年生于巴黎,其父是个裁缝,母亲的亲属中有画家和雕刻家,把他带上了艺术的大道。由于贫穷,他不像柯罗那样能够经常四处旅游,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巴比松村度过的。但他的足迹也不仅限于此,一有机会他就到法国其他地方写生,所以在他的画面上,我们从未感到过其视野的狭小。柯罗对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不屑顾,却唯独推崇卢梭。他曾用形象的语言把卢梭比作一只雄鹰,而把自己比作一只云雀。卢梭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完全倾注到了作品中,力求使作品内容充实,表现手法精确,并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他的((枫丹白露森林的落日))在l850—1851年沙龙中展出,1866年卢梭当选为沙龙评审委员,1867年任万国博览会展览评审委员会主席,他的艺术也达到了顶峰。
  米勒(millet,l814-1875)生于诺曼底的一个村庄,十九岁时到瑟堡学画,二十一岁得到了瑟堡市的政府奖学金赴巴黎学画。他于1849年定居于巴比松村,并终老于此。他以与生俱来的农民天性,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他用农民的情感描绘了这里的风景和劳动的人民,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察巴比松村的农家生活。他的作品注重现实,追求表现人类善良的本性,毫无造作的痕迹。他指出自己生于农民,也将死于农民,他只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且将不离开生活的土地一步。在1867年的万国博览会上米勒名声大噪,他所展出的《拾穗者》、《晚钟》《牧羊人?等作品为他赢得了一枚一级勋章,使他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柯罗、卢梭、米勒等人在大自然中直接进行创作及其朴素自然的画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并促使欧洲风景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三、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
  进入l9世纪,随着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人们开始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此时,追求高贵典雅的新古典主义以及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都与时代生活相背离,艺术中以描绘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的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始于巴比松画派,因为它更加注重普通风景、平常百姓,倡导客观、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它既不像古典主义那样严格遵循美的模式描绘生活,也不像浪漫主义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将生活理想化,而是真实地反映生活,描绘朴素、自然的现实。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表现的是柯罗对蒙特枫丹丛林的美好回忆:晨雾笼罩着河面和倒影,树木、池塘、人物、草地都融入在一片银灰色调之中。长期经受风雨而有些倾斜的老树占了画面的一大半,但人物的陪衬却引起观众视线的移动,使画面产生视觉平衡,显示出了画家独特的构图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画家利用早晨还未完全散去的晨雾,使林边的湖面和树影朦胧迷离,更增添了林间清晨的幽静,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色彩。晚钟))是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落日的余晖中,远处的教堂传来了晚祷的钟声,一对在田问劳作的夫妇放下手中的活,低头虔诚地祈祷,一切都沉浸在黄昏的静谧之中。站在这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田野上,他们在与自然与命运进行抗争,这就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
  拾穗者体现了米勒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前景中三个正弯着腰、低着头拾麦穗的妇女与远处粮垛遥相呼应,和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惊人的和谐。三位农妇宽厚的身躯弯向大地,像是在对大地虔诚的答谢。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的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在柔和的调子中。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不拘泥于画室的“闭门造车”,而是勇于走出画室,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亲身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对大自然的光线、色彩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更加真实、客观地再现大自然,再现所见所闻的真实生活。
  四、画家情感的真实倾注
  一幅好的作品必然倾注了画家的真实情感,现实主义风景画更体现了他们对现实风景的感受,表达了他们对长期生活的自然美景的热爱。枫丹白露森林的树木、小路、天空、池塘……每一样都融入了画家独特的感受。
  柯罗认为“真实性一这是艺术的一部分,感情一是对真实性的补充。首先要在大自然中探索物的形,然后是色彩、调子的关系,然后考虑怎样画,而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使你激动的感情。‘赋予形象以使你感到激动的那种外貌”。柯罗的风景画着意刻画的是法国乡村景色亲切、温柔、优雅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像林中仙女之舞、孟特枫丹的回忆溯b薄雾迷蒙的森林和摇曳舒展的树枝给人一种欢乐、轻松的感觉,其平实的设景与协调的色彩,就是画家在受到大自然的感触后而真实地挥发出来的。
  卢梭善于将人的情绪寓于画面的风景之中。枫丹白露森林的黄昏透过树荫形成的拱门,远处的草原、天空豁然开朗,夕阳余晖下的自然显得格外壮美。荒原中的沼泽在一群饮水牛马的映衬下更显出一种寂静的氛围。枫丹白露森林的林间空地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米勒出生在农村,对乡村生活有天生的亲近,能深入理解农民生活的甘苦。米勒的作品中有着伤感的诗意,如(《播种者、拾穗者、晚钟人物身后的背景,这些带着人民辛勤而艰苦劳作印记的土地,具有宁静而伟大的气息,有着纪念碑式的庄严感。在米勒的风景画里,可以看到生活的艰难,风景因而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米勒过着贫穷的生活,对这样的风景有着深切体会与感情,他让平凡的乡村景色拥有崇高的英雄史诗般的壮美,忧伤而又厚重,让人敬慕。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坚持现实主义思想,对景写生,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一就是对大自然,对那片生活的土地的热爱。
  五、巴比松画派的历史价值
  巴比松画派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好,并从中流露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开拓了另一种题材领域与创作方法,开创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它还为印象派绘画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表现树立了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尼雅·雅沃尔斯卡娅.巴比松派风景画[m].孙越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5]顾永芝.艺术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范梦.外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5]陈洛加.外国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陈佩雄.西方艺术史[m].吉林印象出版社,2006.
  [7]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o06.
  [8]马延岳.外国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的论文_美术论

下一篇:舞台美术的形式感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