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工笔重彩画中线条的材料语境的论文_美术论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7
论文关键词:工笔重彩画;线条;材料
论文摘要: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古人云:“致天下之精材料,来天下之良木,则有战胜之器美。”材料,一种现存的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材料与技巧同等重要。当然,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运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它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表达特定的观念或理念,所以对材料运用的研究一直是进行艺术创作、鉴赏的重要途径。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其线条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
一、画材的衍变对线的语境影响
受到文人画影响,古代工笔重彩画重道轻器,材料使用比较固定,多以墙壁、绢帛、纸为依托物,用植物性、矿物性颜料、墨绘制,手法相对稳定。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过中国画材料的革新来实现的。如东晋的顾恺之之所以能自然流畅地创作出圆润、细匀柔劲,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缣绢的使用。相比帛,缣绢有行笔流畅无毛刺,着色着墨不散的优点。因此,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科中,这种材料与线条、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产生是美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动技法的表现。当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时,许多已成为程式化的东西势必被改变。在经历漫长的晦暗发展期后,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开始认同制作、装饰等诸多表达方式,着意材质美感表现对绘画语言的补充。材料的革新是铺天盖地的,媒材的推陈出新、新颜料的产生、工具使用的丰富都极大地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
岩彩画首先借助材料变化而进行了一次从绘画形式到创作观念的变革。“传统绘画中,线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岩彩并不否认线的美,但是又决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它因素协调共存。”
二、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对线的语境的影响
1、书写工具的改变。中国画的绘制工具简单却又难以驾御,毛笔的特殊属性带给中国画独特神韵。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
2、书写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的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者在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或肌理、材质的表现时,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线条可以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以书入画”的审美要求已经伴随材料语境的改变被无意识削弱。”
三、视觉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变
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线条多墨色变化、有运笔的节奏之变。而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选择板、麻布、棉布等材料为基底时,粗纹路的基面虽极适合对肌理效果的表现,却极大地限制了线语言的表达。由于行笔受阻,所绘线条多硬挺干涩,难于表达墨色和情感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画家只好利用线的装饰功能来强化线的视觉美感。于是,线条的装饰功能增强了,线必须依附绚丽的色彩,本身独立欣赏价值却降低了。
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一样,文言文固难懂,却意境深长,回味无穷,白话文简单明了,却失一词多意的境界。传统线条传达画外之意,远远超过对画面本身的叙述,它的形态、情感、象征、多变都成为审美核心。现代材料下的线弥补了传统线条的有限性,带来新形式、新意味,这种新却是以失去传统线条神韵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化生态链。
当我们细细琢磨线的新的“书写”方式时,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现代工笔重彩画领域缺少类似永乐宫壁画这样辉宏的作品?为什么现代甜腻媚俗的画风始终在当代挥之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技法功力的修炼。由此,现代工笔重彩画从整体也就失去了一种来自画面背后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1]王默林.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岩彩画.[j].文艺评论.2002,(6).
[2]唐勇力.当代名家艺术观唐勇力教学篇.[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
论文摘要: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古人云:“致天下之精材料,来天下之良木,则有战胜之器美。”材料,一种现存的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材料与技巧同等重要。当然,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运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它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表达特定的观念或理念,所以对材料运用的研究一直是进行艺术创作、鉴赏的重要途径。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其线条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
一、画材的衍变对线的语境影响
受到文人画影响,古代工笔重彩画重道轻器,材料使用比较固定,多以墙壁、绢帛、纸为依托物,用植物性、矿物性颜料、墨绘制,手法相对稳定。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过中国画材料的革新来实现的。如东晋的顾恺之之所以能自然流畅地创作出圆润、细匀柔劲,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缣绢的使用。相比帛,缣绢有行笔流畅无毛刺,着色着墨不散的优点。因此,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科中,这种材料与线条、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产生是美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动技法的表现。当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时,许多已成为程式化的东西势必被改变。在经历漫长的晦暗发展期后,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开始认同制作、装饰等诸多表达方式,着意材质美感表现对绘画语言的补充。材料的革新是铺天盖地的,媒材的推陈出新、新颜料的产生、工具使用的丰富都极大地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
岩彩画首先借助材料变化而进行了一次从绘画形式到创作观念的变革。“传统绘画中,线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岩彩并不否认线的美,但是又决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它因素协调共存。”
二、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对线的语境的影响
1、书写工具的改变。中国画的绘制工具简单却又难以驾御,毛笔的特殊属性带给中国画独特神韵。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
2、书写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的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者在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或肌理、材质的表现时,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线条可以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以书入画”的审美要求已经伴随材料语境的改变被无意识削弱。”
三、视觉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变
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线条多墨色变化、有运笔的节奏之变。而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选择板、麻布、棉布等材料为基底时,粗纹路的基面虽极适合对肌理效果的表现,却极大地限制了线语言的表达。由于行笔受阻,所绘线条多硬挺干涩,难于表达墨色和情感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画家只好利用线的装饰功能来强化线的视觉美感。于是,线条的装饰功能增强了,线必须依附绚丽的色彩,本身独立欣赏价值却降低了。
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一样,文言文固难懂,却意境深长,回味无穷,白话文简单明了,却失一词多意的境界。传统线条传达画外之意,远远超过对画面本身的叙述,它的形态、情感、象征、多变都成为审美核心。现代材料下的线弥补了传统线条的有限性,带来新形式、新意味,这种新却是以失去传统线条神韵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化生态链。
当我们细细琢磨线的新的“书写”方式时,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现代工笔重彩画领域缺少类似永乐宫壁画这样辉宏的作品?为什么现代甜腻媚俗的画风始终在当代挥之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技法功力的修炼。由此,现代工笔重彩画从整体也就失去了一种来自画面背后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1]王默林.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岩彩画.[j].文艺评论.2002,(6).
[2]唐勇力.当代名家艺术观唐勇力教学篇.[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