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美术教育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思考的论文_美术
发布时间:2015-07-08 09:45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当今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问题,阐述由该问题引发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美术教师尤其是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生长环境应有全面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探究。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参考文献:
[1](英)夏洛特· 梅森 著 ,张亚军、华桦 译《为了孩子的缘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2]谢丽芳、李绪洪 编 《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关 键 词:选择 美术教育 儿童 生长环境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儿童,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优势。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丰富且繁华的世界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金钱、聪明和美丽等等现实因素,这似乎构成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幸福模式”,许多家长都朝着这些可预见的“幸福”苦苦追求着,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真正的精神需求有时却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了。在这个看似“幸福”的环境里,儿童时时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盲从着感官欲望和物质欲望。其实孩子们并不感到快乐,物质的满足无法填补饥饿的心灵,过量的物质刺激和各种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儿童无所适从,拜金意识过强、疏远自然而无法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品德低下和思想狭隘。
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工业文化和商业环境的侵袭和催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影视及新媒体这一类视觉文化,它们正在以各种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已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从而垄断某些观念。所以,作为儿童美术教师和父母们,必须就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衡量和理智的选择和淘汰。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已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担忧的是孩子生存的人文环境已被瓦解,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同的愿望和态度,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便决定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作为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大学生(未来的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操作不熟悉,同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教育目标理解不够,因而,导致了表面教学模式与儿童内在心理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成人,尤其是家长,在看待儿童学美术教育的心态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发展。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行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美术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的创作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美术创作能唤起儿童早期的精神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并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例如通过线条的练习进行思维的游戏,通过色彩绘画可以表达情绪和感觉,获得和谐的审美体验。相对于电脑游戏而言,美术教育显得更安全更有创造力,它不但不会使孩子变得麻木和冷漠,还可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无疑是为孩子的成长多提供了一条精神的通道。事实上,轻视美术教育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例如,我们的许多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诗的国度”“花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粗制滥造和复制模仿。自然环境的过分人工化,建筑空间审美的丧失,僵硬、冷漠的水泥森林,使人感到空虚和精神的无所依靠,接下来就是人文环境的失落。
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美育地位的提升,儿童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得到了适当的改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为儿童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换言之,美术可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孩子聪明与否往往是通过其学习成绩来评估的;这一狭窄单一价值体系常常迫使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承受着不切实际的压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单一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充分地将其显示出来;这在美术课上已有所表现,尽管儿童的绘画表现得很不一样,但大都是心灵的自由独白。康德曾经讲过: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社会人为首要目的,关键是大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定了儿童生长环境的空间和品质。
就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儿童作品趋向于画面华丽、技能复杂;表达内心世界的作品少了,大家都感觉到很难在城市里发现让人感动的儿童画,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儿童的作品却常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是不是我们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将来的需要,逃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责任而去追求时尚,根据时尚为孩子选择衣服、书籍、娱乐、美术等等,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便会陷入市场的漩涡而失去教育的方向。假设一下,如果儿童才能的培养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一样,儿童生长环境像是无限扩大的工厂或是连锁店,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蚂蚁或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缺乏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自由意志构成的统一模式的社群,那将是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不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美少女式的、圣斗士式的、歌星、芭比娃娃式的还是明星式的,如果全都朝着一定的可想象的“成绩”进行培养,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扭曲变形,也许会泛滥成灾而失去任何价值。实际上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因材施教,迫切需要儿童美术教师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作出慎重的选择和建构。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和工作结果中获得乐趣,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学生在离校时拥有和谐的人格……学校始终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般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比起那些靠主要技能训练来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因斯坦的观点给我们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是: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合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时代要求人才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且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衡量选择儿童生长的环境,还要经过长期有规律的教育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意志。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毁坏一个人文环境是极其容易的,而重建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却需要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当人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永远删除的麻木与接受冷漠僵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盲目占据空间的无奈上时,对现代图像世界、商业文明的接受来不及消化、吸收、排斥的同时,有些恶俗文化已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环境,并迅速被儿童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美术教育不是消遣。它是一种智力,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内部力量,以克服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体能、智慧及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始终存在于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过程之中,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展示和体现这种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唤起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才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同时我们应注重让儿童学会自制和自律;只有拥有了自身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吸纳外来知识而体现出自我发展的价值。现代的机器文明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太多的物质刺激,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庞大的市场,时时都充满生机活力也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观念来看待这个复杂繁华的世界,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危机,也带来新的希望。儿童也是希望之一。
参考文献:
[1](英)夏洛特· 梅森 著 ,张亚军、华桦 译《为了孩子的缘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2]谢丽芳、李绪洪 编 《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