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中国画文化标准及语言标准的定位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8 09:47
内容摘要:通过对当前中国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画文化标准、中国画技法,应重新反思、定位和自我修复的论点。
关 键 词:中国画 文化定位 当代 语境 语言定位
导言
从20世纪延续至今,学术界关于中国画诸多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如:明确了中国画继承传统的意义,肯定了笔墨语言的独特价值,确认了中国画美学体系的独特性;当下中国画坛,不断涌现出多元风格的新的佳作,验证了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等。可是,尽管如此,中国画还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在历届“全国美展”评奖标准上,因中国画风格差异引起的诸多涉及“笔墨”问题的争议,,中国画体系标准含混不清等问题;中国画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书画市场上也出现大量千人一面、平庸低劣的国画作品。中国画此种“繁荣”态势和泡沫现象令人堪忧。笔者认为,这种中国画艺术已经背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内涵、艺术风范和精湛、高品位的笔墨品质;中国画的文化及艺术品格,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此种状况,难免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画艺术魅力产生怀疑:中国画的优势在哪里?它的标准是什么?对中国画艺术体系标准,如何评价思考?如何把握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标准?它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界定中国画艺术教育标准?中国画艺术市场应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作品鉴价机制?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出答案:⒈对中国画艺术体系属性,应给予严格明确的文化标准定位;⒉中国画体系在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下应该进行自我修复。
一、应明确中国画文化标准定位
对于中国画的继承,或继承什么,国画界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在怎么继承或怎么创新的问题上,国画界似乎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与以下诸因素有关,如:20世纪初,西学闯入,民族弱势心理导致对本土艺术评价曾一度失语;“文革”期间,中国画艺术传统被人漠视;进入 20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美术界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又一次被罩上阴影;当下,虽然中国画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已经被肯定,但由于时代性、认知惯性及局限性,学术界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创新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中国画传统文化的评价方法和具体艺术实践标准不明确所致。对中国画艺术体系的评价,与艺术实践标准的确定,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前提。如今,我们置身在21世纪新的思维科学语境下,对中国画问题,应该可以更加明晰地用新的思维方法来解释。科学具体的中国画传统艺术体系、艺术实践体系标准是什么?中国画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三点特征:
1.具有综合性文化修养。两千多年来,中国画隶属于士人文化。画家们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大都精通文章、诗赋、琴棋书画;是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是学者型、通才型文人。将这些优势运用到中国绘画上,使中国画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中国画家应是学者型、精英型画家,其境界非一般艺术爱好者所能达到。用以上定位来审视当代中国画艺术理论争鸣及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及艺术市场,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尽管20世纪至本世纪,我们的艺术实践是在发展变革之中,但距我们期盼的要求还很不够。纵观20世纪以来我们走过的创作足迹,中国画创作最显著的收获是,融入了西方素描造型基础,写实造型能力在逐渐攀升,但中国画的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以造型能力而论,一位靠街头画像的卖艺人,绘画造型技术可相当娴熟,但他未必能成为艺术家。
2.哲学观念的超前性。中国画文化的综合性,缘自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两千年前,老庄哲学的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则是“道”理念的人格化行为表征,强调人的精神品格修养,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互动理论,体现了宇宙万物共生共存的哲学观,是一种融通开放对话的精神。这种“对话哲学”精神,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西方人发现,即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
3.艺术语言的综合性和写意的抒怀性。是指:诗、书、印入画,四位一体;程式化是以“道”的观念,将宇宙万象归于一画之“道”“起承转结”,这是道家思想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的体现。画家通过笔墨之道的运行来体现神、韵、骨、气;通过虚实,以显示生命中的阴阳变奏;以对万物“意象”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性情,这是中国画艺术最主要的特色;畅神、自娱、宣教是中国绘画的宗旨。
通过对以上中国画传统艺术特征三方面的认识,我们便不难找到中国画文化标准和中国画传统艺术的精髓:
①文化构成的综合性。要求画家学者化,是修养很高的文化精英群体;文章、诗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②艺术语言的综合性。要求画家,诗、书、印入画,具有多种艺术修养。
③道观哲学思想的写意性及阴阳道观、儒家哲学的观念定位。
依据以上认识,我们对中国画文化精神的传承目标定位是高标准的。
笔者在上面明确了中国画体系文化标准定位的意义,提出必须确立中国画体系的文化性、学术性、学者化标准,保护中国画艺术的精英文化特质。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这一标准定位,对改变中国画目前诸多问题状况,具有本质意义。然而,这仅是就中国画艺术文化品质、文化依托进行的思考。此外,中国画在语言结构上的把握较为感性,艺术语言表述模糊、缺乏严密性。例如:意境、气韵、得势……缺乏具体的逻辑支持。这容易导致语言结构表现上的八股化倾向。所以,应在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下实施自我优化与超越。前提必须是在中西绘画语言的对话与互补中完成。
从中西绘画体系比较中,我们看到,中西绘画体系诸因素的动态关系特征是:中国画的人文观念呈恒量;西洋绘画体系价值观呈变量。其中,人文观念的差异,会引发绘画风格及语言、形式的变化。这是因为,从系统论的机制讲,观念与形式语言相互间的制约,可引发形式系统自律机制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绘画形式语言。西洋绘画形式语言风格的变更,带有人文观、科学观和美学观的发展印记。西洋绘画风格,重视觉个性昭示,重科学化语言表述与描绘;而中国画风格,几千年来由于一直受道家辩证观的、自调节系统主宰影响,绘画风格体系稳定。中国画主要是通过笔墨语言抒写画家的心性,以及对宇宙、自然万物、阴阳、意象、神韵美变化的感悟。中西绘画技法中,观察方法、造型方法、绘画方法,具有共性特征。差异最大的是艺术语言构成部分。这是绘画创作最具艺术难度的。因为它是展示画家思想情感的形式载体。艺术语言的精确与否,是绘画作品成败的关键。而语言的精确与绘画品格的高低,又直接同画家的文化修养、阅历、思想、胸襟、人品相关。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一法则的制约。这也恰是人类艺术史上,杰作难求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绘画语言的表述,需要以当代视觉艺术构成理论为依据,这就是画面语言构成艺术。它的语言符号基本构成系统是情趣符号、意境语言符号、画面构成语言符号三个类别,在画面中的完美组合。
在中西绘画语言构成特征比较中,我们会看到,中国画主要侧重主观感受,强调对意味的抒写,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的书写性、抒情性及画面大的气韵和黑白意韵的把握。用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来解释,就是对事物因果两极之间,状态的强弱及产生这一状态原因的思考;这是一种开放的辩证因果论,是老子“道观”朴素哲学的迹化。它的优点是,能够把握“阴阳”“气”“神”的状态。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注重科学思维,其特点是,交叉性、立体性和精确性。他们有把事情说透的习惯。西方的写实油画、素描曾同建筑与数学联姻。此种思维看似繁琐笨拙,不如中国人的艺术直感有效,但从对画面的“全因素”思考和经营来讲,可使画面精致讲究,视觉样式丰富,且个性突出。例如: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都是吸收了西方艺术营养、有个性的现代中国画家。要承认西方人的色彩体系、艺术形式构成学体系,有我们可学的东西。这当看作人类共同的财富。西方人的绘画、音乐艺术走向世界,与其体系的严密性有直接关系。当然,中国画笔墨技法的丰富性、独特性,中国汉字丰富的表意性、科学性,也是西方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对中西绘画语言构成功能差异的比较,笔者认为,中国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太看重笔墨的抒情性、疏散性,而忽略了画面语言构成的精确性(艺术的精确,体现在语言与意境的完美统一)和画面语汇丰富、表现充分等等。中国画要发展创新,除了继承优秀的人文观念和诗、书、画、印及笔墨艺术精华之外,还应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艺术构成语言精华,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修复中国画这棵大树的养料。我们应以新的对话精神,开放胸襟,实现人类文化个性互补。
结论
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定位和艺术语言的自我修复,是中国画继承创新的关键;以上两个问题的提出及明辨,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关于创新,需要强调的是,用“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等于照搬。常见到一些作者,将西洋画的明暗法、装饰图案法、写生色彩法直接充当中国画语言,使中国画成为混血儿,从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遗憾。当然,也有用宣纸表现全因素西画效果者,以扎实的西画基本功求其画面精确描写性和视觉异样的陌生感,而得到人们的认可。此种认可,多半来自于画面的精致丰富性和视觉冲击力,这与当下泛滥的笔墨样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关。不过,笔者还是主张,中国画应在发扬传统笔墨精神基础上,借鉴西方,并自我修复。
关 键 词:中国画 文化定位 当代 语境 语言定位
导言
从20世纪延续至今,学术界关于中国画诸多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如:明确了中国画继承传统的意义,肯定了笔墨语言的独特价值,确认了中国画美学体系的独特性;当下中国画坛,不断涌现出多元风格的新的佳作,验证了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等。可是,尽管如此,中国画还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在历届“全国美展”评奖标准上,因中国画风格差异引起的诸多涉及“笔墨”问题的争议,,中国画体系标准含混不清等问题;中国画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书画市场上也出现大量千人一面、平庸低劣的国画作品。中国画此种“繁荣”态势和泡沫现象令人堪忧。笔者认为,这种中国画艺术已经背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内涵、艺术风范和精湛、高品位的笔墨品质;中国画的文化及艺术品格,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此种状况,难免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画艺术魅力产生怀疑:中国画的优势在哪里?它的标准是什么?对中国画艺术体系标准,如何评价思考?如何把握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标准?它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界定中国画艺术教育标准?中国画艺术市场应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作品鉴价机制?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出答案:⒈对中国画艺术体系属性,应给予严格明确的文化标准定位;⒉中国画体系在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下应该进行自我修复。
一、应明确中国画文化标准定位
对于中国画的继承,或继承什么,国画界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在怎么继承或怎么创新的问题上,国画界似乎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与以下诸因素有关,如:20世纪初,西学闯入,民族弱势心理导致对本土艺术评价曾一度失语;“文革”期间,中国画艺术传统被人漠视;进入 20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美术界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又一次被罩上阴影;当下,虽然中国画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已经被肯定,但由于时代性、认知惯性及局限性,学术界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创新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中国画传统文化的评价方法和具体艺术实践标准不明确所致。对中国画艺术体系的评价,与艺术实践标准的确定,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前提。如今,我们置身在21世纪新的思维科学语境下,对中国画问题,应该可以更加明晰地用新的思维方法来解释。科学具体的中国画传统艺术体系、艺术实践体系标准是什么?中国画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三点特征:
1.具有综合性文化修养。两千多年来,中国画隶属于士人文化。画家们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大都精通文章、诗赋、琴棋书画;是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是学者型、通才型文人。将这些优势运用到中国绘画上,使中国画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中国画家应是学者型、精英型画家,其境界非一般艺术爱好者所能达到。用以上定位来审视当代中国画艺术理论争鸣及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及艺术市场,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尽管20世纪至本世纪,我们的艺术实践是在发展变革之中,但距我们期盼的要求还很不够。纵观20世纪以来我们走过的创作足迹,中国画创作最显著的收获是,融入了西方素描造型基础,写实造型能力在逐渐攀升,但中国画的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以造型能力而论,一位靠街头画像的卖艺人,绘画造型技术可相当娴熟,但他未必能成为艺术家。
2.哲学观念的超前性。中国画文化的综合性,缘自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两千年前,老庄哲学的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则是“道”理念的人格化行为表征,强调人的精神品格修养,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互动理论,体现了宇宙万物共生共存的哲学观,是一种融通开放对话的精神。这种“对话哲学”精神,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西方人发现,即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
3.艺术语言的综合性和写意的抒怀性。是指:诗、书、印入画,四位一体;程式化是以“道”的观念,将宇宙万象归于一画之“道”“起承转结”,这是道家思想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的体现。画家通过笔墨之道的运行来体现神、韵、骨、气;通过虚实,以显示生命中的阴阳变奏;以对万物“意象”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性情,这是中国画艺术最主要的特色;畅神、自娱、宣教是中国绘画的宗旨。
通过对以上中国画传统艺术特征三方面的认识,我们便不难找到中国画文化标准和中国画传统艺术的精髓:
①文化构成的综合性。要求画家学者化,是修养很高的文化精英群体;文章、诗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②艺术语言的综合性。要求画家,诗、书、印入画,具有多种艺术修养。
③道观哲学思想的写意性及阴阳道观、儒家哲学的观念定位。
依据以上认识,我们对中国画文化精神的传承目标定位是高标准的。
二、国画体系在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下的自我修复
笔者在上面明确了中国画体系文化标准定位的意义,提出必须确立中国画体系的文化性、学术性、学者化标准,保护中国画艺术的精英文化特质。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这一标准定位,对改变中国画目前诸多问题状况,具有本质意义。然而,这仅是就中国画艺术文化品质、文化依托进行的思考。此外,中国画在语言结构上的把握较为感性,艺术语言表述模糊、缺乏严密性。例如:意境、气韵、得势……缺乏具体的逻辑支持。这容易导致语言结构表现上的八股化倾向。所以,应在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下实施自我优化与超越。前提必须是在中西绘画语言的对话与互补中完成。
从中西绘画体系比较中,我们看到,中西绘画体系诸因素的动态关系特征是:中国画的人文观念呈恒量;西洋绘画体系价值观呈变量。其中,人文观念的差异,会引发绘画风格及语言、形式的变化。这是因为,从系统论的机制讲,观念与形式语言相互间的制约,可引发形式系统自律机制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绘画形式语言。西洋绘画形式语言风格的变更,带有人文观、科学观和美学观的发展印记。西洋绘画风格,重视觉个性昭示,重科学化语言表述与描绘;而中国画风格,几千年来由于一直受道家辩证观的、自调节系统主宰影响,绘画风格体系稳定。中国画主要是通过笔墨语言抒写画家的心性,以及对宇宙、自然万物、阴阳、意象、神韵美变化的感悟。中西绘画技法中,观察方法、造型方法、绘画方法,具有共性特征。差异最大的是艺术语言构成部分。这是绘画创作最具艺术难度的。因为它是展示画家思想情感的形式载体。艺术语言的精确与否,是绘画作品成败的关键。而语言的精确与绘画品格的高低,又直接同画家的文化修养、阅历、思想、胸襟、人品相关。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一法则的制约。这也恰是人类艺术史上,杰作难求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绘画语言的表述,需要以当代视觉艺术构成理论为依据,这就是画面语言构成艺术。它的语言符号基本构成系统是情趣符号、意境语言符号、画面构成语言符号三个类别,在画面中的完美组合。
在中西绘画语言构成特征比较中,我们会看到,中国画主要侧重主观感受,强调对意味的抒写,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的书写性、抒情性及画面大的气韵和黑白意韵的把握。用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来解释,就是对事物因果两极之间,状态的强弱及产生这一状态原因的思考;这是一种开放的辩证因果论,是老子“道观”朴素哲学的迹化。它的优点是,能够把握“阴阳”“气”“神”的状态。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注重科学思维,其特点是,交叉性、立体性和精确性。他们有把事情说透的习惯。西方的写实油画、素描曾同建筑与数学联姻。此种思维看似繁琐笨拙,不如中国人的艺术直感有效,但从对画面的“全因素”思考和经营来讲,可使画面精致讲究,视觉样式丰富,且个性突出。例如: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都是吸收了西方艺术营养、有个性的现代中国画家。要承认西方人的色彩体系、艺术形式构成学体系,有我们可学的东西。这当看作人类共同的财富。西方人的绘画、音乐艺术走向世界,与其体系的严密性有直接关系。当然,中国画笔墨技法的丰富性、独特性,中国汉字丰富的表意性、科学性,也是西方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对中西绘画语言构成功能差异的比较,笔者认为,中国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太看重笔墨的抒情性、疏散性,而忽略了画面语言构成的精确性(艺术的精确,体现在语言与意境的完美统一)和画面语汇丰富、表现充分等等。中国画要发展创新,除了继承优秀的人文观念和诗、书、画、印及笔墨艺术精华之外,还应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艺术构成语言精华,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修复中国画这棵大树的养料。我们应以新的对话精神,开放胸襟,实现人类文化个性互补。
结论
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定位和艺术语言的自我修复,是中国画继承创新的关键;以上两个问题的提出及明辨,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关于创新,需要强调的是,用“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等于照搬。常见到一些作者,将西洋画的明暗法、装饰图案法、写生色彩法直接充当中国画语言,使中国画成为混血儿,从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遗憾。当然,也有用宣纸表现全因素西画效果者,以扎实的西画基本功求其画面精确描写性和视觉异样的陌生感,而得到人们的认可。此种认可,多半来自于画面的精致丰富性和视觉冲击力,这与当下泛滥的笔墨样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关。不过,笔者还是主张,中国画应在发扬传统笔墨精神基础上,借鉴西方,并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