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在中国的“完美碰撞”
摘 要:绘画艺术带着原始与亘古的幼稚和质朴走来,经历漫长久远的岁月。随着人类造型艺术的不断发展,绘画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两者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经历,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但是,近代社会殖民开拓和地理发现,使得不同文化形态交汇碰撞。那么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中国碰撞的产物是什么呢?文章就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西绘画;碰撞;主要差异;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15-01
一、中西绘画的碰撞
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出现了“西画东渐”。自从利玛窦来中国,曾鲸、谢彬、张远等一批人的绘画里主动介入西方绘画的明暗法,油画伴随传教士进入中国,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四洋画家,他们在努力希望中西合璧,但是发展缓慢,因为一种新事物在闭关锁国的社会里是很难被接受的。但西画东渐的影响,给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营养,如赵之谦的花鸟画将中国传统画的写意花卉与西画的色彩相结合,打破了文人画的淡雅,从而开创出“海派”的绘画风格。受此影响的还有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的岭南画派陈树人,他吸取西画中的构成方法,大胆将画面分割成简单的几何形构图,达到一种爽朗崭新的视觉感受。
中西绘画的猛烈碰撞,使国人把中西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徐悲鸿更是在国画中融入西画技法,他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为足者增之,西画之可采者融之。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他的《群马图》是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的精彩效果,把生动形象的造型与画家关心现实社会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画艺术的新境界。
二、中西绘画的主要差异及碰撞后的绘画语言
(一)“笔墨”与“笔触”的用笔趣味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历代名画家都对笔墨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
“笔触”是西画的用笔技巧,常指油画和水粉画中运笔的痕迹。画笔借助颜料的厚薄对比、调合剂的浓淡变化、落笔的轻重力度、运笔的快慢节奏及点染的气韵感觉,体现对象质感、量感、体积感和光影虚实的描绘能力。笔触与物象表面贴切吻合,造成很强的真实感。此外,不同的笔触感觉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成为画家性格、情趣、艺术秉赋的自然流露,代表着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如雷诺阿的《阳光下的裸妇》,采用自然、豪放的笔触一挥而就,摇曳的树影与光斑和人物模糊的边线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轻快、动荡、朦胧的气氛……
在经过中西绘画的碰撞之后,“笔墨”中可以适当借鉴“笔触”中的元素,把西画中的“点、线、面”等构成要素转化为“笔墨”形式;①“笔触”中可介入中国画的“笔墨”味道,把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东方神韵融入西画里。在当代绘画里,“笔触”和“笔墨”的界限已渐模糊,如赵无极和朱德群的油画中吸取中国画的水墨精神,体现了强烈的东方神韵;吴冠中的水墨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构成方式和笔触技巧,将“笔墨”和“笔触”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水墨晕染和光色表现的色彩语言
中国画的笔墨重视用笔的力度和墨色的变化,在笔情墨趣中探求画面的意蕴,经过了自然整合,色彩、质感、外部的光线变化都在画家写意的表达方法中简化成了最基本的墨色变化。而在西方绘画中,画家极力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光照下物象的色彩变化夸张的表现出来,观者的眼中全是光的流动,色的笼罩,甚至物象的轮廓也可消失在色彩的跳跃中。
中国画用色讲究的是浓墨淡彩,它所用的颜色来自中国特制的水墨,用水稀释,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如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西方绘画用色,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伦勃郎的《自画像》等。
中国画是用直觉方式来感受色彩的千变万化,而西画则倾向于光学意义、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在中西绘画的碰撞与融合中,西方绘画在中国扎根成长,中西绘画相互吸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如林风眠把西画的色彩运用到水墨画中,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是强有力变革和探索。他采用了油画中的重光感效果的手法,即增强水墨方法对物象的视觉感性表现力,又让水墨摆脱对称式手法的依赖。在他静物画作品中有油画的色光表现力,却摆脱油画的滞重感,依然保留水墨画特有的华润清逸之风。
(三)构图“东·西”
构图在中国绘画中称“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画家讲究画面的开合、布势、虚实、主宾及意象,更加注重主观意识的表达,强调人的意识和情感。画家善于从自然中带回自己的感受,经过内心的融汇“神遇而迹化”,找到笔墨与具体物象间的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朴素的主客观交融的认知方式中,根据汉字的形式,总结出适合“心象”表现画面的组合原则。中国画形成了“五字法”的构图样式:“由”子型、“甲”字型、“之”字型、“则”字型、“须”字型。②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是指在平面空间中安排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画面,在表现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西方画家致力于在二维的平面上画出三维空间的物象和环境。他们用科学态度来作
画,对物体立体感的创作,利用线性透视、空气透视两个方面。西画构图方式的命名受几何性原则和传统的理性思维的影响。西画常见的构图形式有:金字塔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S型构图等。中西绘画构图表现中最大差异是透视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是散点或多点透视法,或远近法,是运动的;西方传统绘画是焦点透视,是几何化的,静止的。西画空间表现是写实的,重再现;中国画空间表现是写意的,重表现,特别是中国传统画家在构图中用想象来整合。中国画注重画面的留白,以有限的笔墨来表现无限的境界,而西方绘画空间用明暗、色彩来表现,填满画面不留白,具有客观物理化特点。东西绘画的碰撞使得油画能“写意”,国画能“写实”。“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语言之一,而在西方油画中很少出现“留白”这种表现手法的。油画家汤传杰的作品《荷花之意象》中将“留白”的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虽然在画法上很接近中国画的“写意”,但表现角度、材料工具及颜色上又有本质区别,画家匠心独运的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揉进了西画中,创造出的作品别具一格。
三、碰撞后中西绘画之共融发展
中西绘画的碰撞中有一种默契是不谋而合。在潘天寿作品中的天赋、悟性与西方现代的造型、结构相当吻合,尤其在结构与构图方面出现平面分割的特点。潘天寿的气势符合西方现代理论,所以许多西方人欣赏他的中国画,东西合璧,彼此产生共同的艺术语言。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西画建立以比例、解剖、透视为基础的科学绘画体系,经过几百年发展,人们开始厌倦这种公式化而且沉闷的学院派艺术形式,尤其是照相机的发明和发展,更刺激艺术家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对本身的表现及其情感的表达。“代表东方绘画体系最高成就的中国画,正是以‘写意’为特点,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东西方绘画在此不谋而合”。③
中西绘画的“完美碰撞”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表现,也是一种必然的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碰撞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又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境界,还推动了中国的油画事业。但是,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的问题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盲目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画的发展、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创造出既保留了中国画的个性,又能代表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审美要求的现代中国画。
注释:
①王展.论西方油画笔触——点、线、面得运用[J].阜阳师范学院报,2001(05).
②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与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郎绍君,张志欣,陈传席,等.徐悲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文国璋.绘画构图法基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