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周思聪表现性水墨人物画语言表达艺术

发布时间:2015-07-20 10:00

 在当代美术史上,周思聪(1939-1996年)是位杰出的女性画家。她的出现打破了自徐悲鸿以来写实主义与传统文人画及西方现代主义的对立紧张,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营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新方式,实现了水墨现代性审美价值及形态转换。
  周思聪有着坚实的写生能力和笔墨功力,她因1979年创作《人民和总理》获得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而声名大振。《人民和总理》是“徐蒋体系”中国画中的一幅经典之作,从这幅画起,在创作思想上,她逐渐向真正的现实主义回归;在创作内容上,观照来自现实的苦难,她的悲剧情调艺术创作也自此开始;在创作技法上,她突出了水墨的艺术主体性和表现功能,笔墨运用更加个性自由。
  这幅创作过后,周思聪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她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自由创造的精神以及平面构成和造型原理,开始创作表现性水墨的转折性系列作品《矿工图》。
  《矿工图》系列包括:《同胞、汉奸和狗》(1980年与卢沉合作)、《遗孤》(1981年)、《人间地狱》(1982年)、《王道乐土》(1982年)。组画创作缘起于卢沉1966年表现旧社会矿工苦难生活的构思,又受20世纪50年代日本画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妇《原爆图》的启发。周思聪在1980年至1982年陆续创作,后因身体疾病中断,以至于组画并未完成,但已完成的部分画作就足以奠定周思聪在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该组画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构成法,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预示了重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受难者无尽的创伤。在造型上,她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大胆地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墨色焦黑干涩,形象粗硬扭曲,构图方正满密,矿工的苦难似乎要溢于纸外,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昭然画中。这标志着周思聪在艺术上的转折:开始游离既往的写实模式,探索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外在世界,也能够更率真地表现个人内在世界的新形式。①我们从《王道乐土》中看到在被日军占领的矿区,大批沦落街头的卖身者、卖唱者、逃难者、男女老少、僧侣的形象不是她的老师蒋兆和《流民图》中的写实形象,而是因苦难而变得“扭曲”“丑陋”的形象,人们的极度消瘦、萎靡不振,单调的黑白灰,画面被线所分割、形象的叠压都是为了突出因苦难而产生的支离破碎感和主题的崇高的悲剧色彩。
  善于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理念和手法是形成周思聪水墨现代性格调的重要因素,笔墨的解放得益于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因素与中国传统水墨精神的共通性结合。周思聪从最初的《矿工图》系列到后来《彝女》系列、《荷花》系列等表现性及抒情性水墨作品都是在吸收借鉴、转变思维、解放笔墨、求新求变的道路上成功推进的。这种表现性水墨“在尽力保持笔墨及宣纸本性的同时,使用一些新的艺术符号与画面构成方式,这样就为艺术家用作品宣泄主观情感,展示内在心灵的精神空间,追寻生命存的意义……”②
  周思聪表现性水墨人物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造型上,她刻意变形、讲究构成、追求主观化的别样韵味。在色彩上,她变法后的水墨人物画大多采用灰调子,各种浓淡干湿的墨色占据多数画面,彩色使用较少,造成一种清冷肃穆的格调。变法后的水墨人物笔墨自由,周思聪不再为写实的形体塑造而束缚。《蒋兆和先生肖像》《山区新路》《清洁工人的怀念》《人民和总理》等六七十年代的写实作品用线都是谨慎的、依附形体的体面转折的,而《矿工图》系列和《彝女》系列在线的使用上与写实水墨最大的不同就是线条细化、拙化、松动化、抒情个性化。她的丈夫卢沉对这种线条风格有这样的解说:“由原来画‘文革’题材时直率的线条变成后来的一种松松的、含蓄的线条,这就有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当然受各方面的影响……后来在这方面注意得比较多了,线条更微妙了一点。”③
  周思聪早年的人物画风格是纯粹写实主义的,而写实因素的弱化,使其笔墨表达到更具传统笔墨表现韵味,线条表现趋向自由。画面也由强调立体透视而转向平面化。在这方面,现代主义强调的主观表现与传统文人画所强调的写意精神构成了一种契合。
  作为女性画家的周思聪,她还具有母亲般的悲悯、善良和女性的敏感,在她的表现性水墨画中,我们愈发体会出一种有思想的女性的个性情感和抒情诗意的内心独白。周思聪有大量描绘女性的作品,有的是小女孩和青春少女,她们的笑容是外在的,画面带有生活情趣,有的是凉山彝族的少女、老妪,但是外在的笑容都消失了,她们对生活苦难的坚定不屈和心中的乐观都内化在画面深处,需要观者的心理挖掘和体验。《彝女》系列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982年)就带有一种生活的寂寥与惆怅,但又不是一种绝望,让人观后会产生凝重的心绪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抒情性的诗意表达或许也正是作为女性画家的周思聪对生活、事业、理想重压的诉说与解脱。
  表现性水墨在中国美术史上并不是从周思聪开始的,林风眠、关良等早已进行过实验,但是周思聪的超越性价值就在于她的人物画创作立足写实基础,在写实主义水墨的世界里构成了对写实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没有现代主义的启蒙滋养固然不会有周思聪,但如果没有写实根底的支撑,同样也不会有周思聪。她在两个对立的绘画流派之间寻觅到一种张力架构,这恰是周思聪的着落之处。
  艺术史上大师的产生,往往在艺术风格或曰凝练的艺术语言卓然独立之后,而艺术语言的独立化、个性化是个阵痛的漫长过程,它既需要扎实的传统功力,又需要拥有革新的眼光、思维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胸怀,更需要天才的禀赋、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一颗真诚的悲悯天下的心灵。周思聪就是这样一位画家。周思聪用她不到60岁的艺术人生为中国画笔墨的现代性变奏拉开了序幕,她的探索方案和风格样式深深影响了“85新潮”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她的人品和艺品也成为中国画史的美谈。
  注释:
  ①郎绍君.创造是一种幸福——卢沉、周思聪画集序[J].中国书画,2011(B5):122.
  ②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2—64.
  ③郎绍君,卢沉.卢沉访问[J].中国书画,2011(B5):150.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思考分析

下一篇:对中国当代油画“cruel”题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