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影像化的效果分析
影像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素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由于影像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被大量地运用在绘画的创作中,对于绘画作品的思想深度的深化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像绘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手段渐渐地被绘画艺术领域所接受,并对中国的当代油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油画和影像的关系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通过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艺术家的创作和审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油画和影像的渊源很深,油画《开国大典》就是根据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创作的。当代有影响的艺术家罗中立和陈逸飞等人也有很多和影像资料结合的作品。格哈德·里希特的影像语言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中国的油画界对于里希特形象图式的疯狂模仿,但是中国油画界对于影像语言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理念的研究确实远远不够,这就导致模仿的表面性,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对于油画外在形象的模糊化处理,或者是一些极为简单的、肤浅的影像语言的运用。在这一阶段,中国对于影像化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探索,探索新的绘画形式。伴随着这一理论的深入,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不断地发展,新的命题得以提出,到了21世纪初期,中国的影像绘画逐渐走向了成熟,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影画派——中国影像绘画展”标志着中国又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画派形成。
二、影像化表达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积极影响
影像化的表达方式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它为艺术家们带来了观察事物的全新角度,这是在影像出现之前完全没有的,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艺术家,大大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画家们从影像中寻找着全新的创作方法和绘画语言,广泛地收集具有独特创意的摄影作品、海报、镜子呈像、显微呈像等,特别是那些在视角上、焦距和镜头上有着独特之处的作品,在这些摄影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往往能够创作出意向不到的油画作品。通过对影像的处理和再创作,画家对于自然界的结构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如此,具有想象力的画家们还利用摄影所具有的暗室、拼接、负片反转等独特的处理方式对照片进行特殊的处理,使图像出现重叠影像,再进行创作,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艺术家祈志龙的作品《梦露与中国姑娘》,身着军装,有着很强政治色彩的中国姑娘凭借着脸上妩媚的笑容,可以跟身边的梦露相比,这就是画家巧妙地将摄影和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将真实的现实和奇幻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运用绘画的技巧展现给世人,让人们体会到全新的色彩感受。
虽然有些人认为“影像绘画”是一种抄袭的行为,但是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在文化开放的氛围下,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借鉴,大众文化的运用,这些行为都是合理的。这不失为是艺术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这种新的处理方式,巧妙地运用了图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全新的艺术语境中对绘画进行了诠释,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画家对于影像的处理,使原有的影像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可以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让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当下的社会环境。艺术家的创作不是盲目的,所选用的影像资料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过艺术家细心的加工和艺术处理,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表达的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对社会现实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艺术形式也为大众和艺术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中国的艺术环境下,这种独特的“影像绘画”能够让大众更加便捷地去理解图像文化中多元化的艺术,“影像绘画”充分迎合了时代的特点,同时又能够很好地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三、关于中国当代油画影像化表达的思考
中国“影像绘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这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将反映社会现实的影响和艺术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绘画艺术和社会进行一种文化上的交流,让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更加大众化,更能够为广大的社会群众所接受,获得普遍的认可。但是由于这种“影像绘画”是借鉴于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向西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鉴于这种绘画艺术知识在表面形式上进行模仿,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很容易出现跟风雷同的现象,很难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内涵,学到的只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却没有领会隐藏在表现形式之后的精髓。
“影像绘画”所带给画家的便利就体现在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的造型步骤,在创作开始之前画家就已经选好自己所要使用的影像图片素材,作品中所呈现的一方面取决于画家的思想,一方面取决于画家所选择的影像图片,这种绘画作品既不完全是对影像图片的复制,又不完全是画家的艺术想象,它是一种影像与绘画的结合。与传统的绘画创作不同的是,画家更多的是要进行文化的选择,与传统的绘画艺术相比,“影像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绘画性和文化性的双重性。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状况为“影像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艺术家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艺术家应该更加重视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内在地探究,在吸取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更多地将其和本土文化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影像绘画”在中国走得更远。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在这一问题上他们显得太过于急功近利,在看过一些国外知名的“影像绘画”作品之后,就结合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开始进行盲目的创作,所出产的作品往往难以让人满意。想要透彻地了解和掌握一位大师的艺术创作形式,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模仿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首先要做的是要了解艺术家的绘画思想,从思想上了解该绘画形式的发展历程,理解表现形式之下深刻的内涵,唯独这样做才能掌握大师们绘画形式的精髓
,中国的艺术家们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认识,所以只能学得“影像绘画”的皮毛,没有真正踏实地学习它的内涵。
在“影像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当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照片。现在摄影技术已经十分的发达,数码相机的普及甚至已经省去了胶片的成本,每一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都会去搜集一些图像资料,再经过专门的技术进行放大冲洗,作为素材来使用既省时又省力,为中国各地的艺术家广泛使用,但是艺术家对于照片不进行任何的艺术处理,直接进行抄袭,这样的方式与“影像绘画”的内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反观西方的艺术家对于照片的处理,他们往往是在有了成熟的构思和设想之后,再进行照片素材的选取,在创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全新的绘画手段,传达一种全新的思想,使得“影像绘画”作品不仅仅是对照片的复制,更多的是对画家的思想进行表现。对于照片的简单处理和单纯的抄袭,制约了中国绘画意识的突破和绘画形式的创新,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生涯中,应当更多地到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并对自己使用的技法进行思考,理性地使用照片。
中国“影像绘画”让人欣喜的发展是影像绘画更加接近大众的生活实际,让绘画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贴合,更多的艺术家走出艺术的宫阙,回归到社会大众中,关注社会大众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求艺术的本质,形成了促进艺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今社会人们对社会问题越来越关注,艺术家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中国“影像绘画”的追求者应更好地将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本土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去喜爱和享受当代艺术。
结语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油画的影像化表达也是如此,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注重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不能只是学习表面的绘画表现形式,应更多地去领会西方绘画大师的思想,再加上对多媒体图像资料的合理运用,才能够使得中国的影像绘画更好地发展。
(注: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大众图像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05)
参考文献:
[1]李井.浅析绘画影像化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2]舒阳.中国影像绘画[J].美苑,2004(5).
[3]王霄.格哈德·里希特“摄影绘画”的图像转换方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4]严支胜.图像时写作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
[5]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