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卡夫卡《城堡》“独特的感觉”文学性
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上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在当时一度成为文学史上的指向标,其文学表现主义思想成为了很多学者楷模的对象。但是卡夫卡一生的经历确实是那样的悲凉,他用短暂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这位学者身上的魅力,很多人认为卡夫卡的经历与性格让他的精神世界一度被“伤害,”但是他又凭借自己的意志用他的作品证明了他的坚强。卡夫卡的这部《城堡》与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在很大一部分上是比较相似的,从内容角度来看,两者都具有现实意义,且采取同样的思考方式,但不同的是在表现形式上。
一、卡夫卡人生经历对于《城堡》“独特的感觉”的塑造
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布拉格的一户犹太人家中,他的父母是当时的商人。因此,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家庭中,但由于家庭的原因让卡夫卡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极其暴躁的人,对于卡夫卡的童年教育一直是十分严厉与蛮横的,这使得卡夫卡的童年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打压下。再加上卡夫卡的母亲在性格上有较多缺陷,如:母亲一直生活在忧郁的情感中。母亲与父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卡夫卡害怕这个“家庭”,也导致了卡夫卡在自己的感情及家庭生活极其不顺,在感情上漂泊不定,以致于到死也没有成家。足以可见原有家庭生活给卡夫卡带来巨大压力。也正是因为卡夫卡的家庭经历带给他的伤害,让卡夫卡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曾经有学者说卡夫卡是一个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他的世界只属于他自己。他的血液里流动的是犹太人的血,但是他绝对没有犹太人的品行特点;他生活在基督教下,但也没有基督教徒的思想;同样,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但是他却完全没有商人的意志。卡夫卡只是一个生活在多重压力下的文字工作者,但是卡夫卡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去发表自己的作品,直到他死后其作品才被我们所看到。并不是一个文字的炫耀者,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城堡”中,他的生活是完全被包围的,他没有自由。正是因为他“城堡”的生活经历才使我们品读到伟大的小说著作《城堡》。
卡夫卡所经历的世界和我们所有的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差距,他家庭的矛盾性,让他的性格与价值观和我们常人有所不同。卡夫卡用他的意志一直生活在这个和他想象不一样的世界,正是因为现实世界与所想不同,才促使了卡夫卡给我们留下了《城堡》中“独特的感觉”。
二、《城堡》中“独特的感觉”体现
1、对话模式
卡夫卡《城堡》中主人公K的经历是这部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小说中主要围绕主人公K与诸多人们的对话而展开,文章的二分之一内容都是在表现主人公与不同人们的对话。这种对话形式的小说让读者从人们的对话中得到思考及感悟。尽管一个人说话的语调是形式,但是给人们却带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们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因此对话形式的文章注定给我们广大读者带来的情感是不同的。
首先,对话模式从小说的具体内容上带给读者的“独特的感觉”。因为小说以主人公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因而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相对较简单,并不像其他小说一样较繁琐,也没有大范围叙述带给我们单调的情感色彩。因为人物性格魅力上的不同注定给我们的阅读增加很多趣味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无限扩展读者思维。
其次,从对话模式的美学境界上带给读者的“独特的感觉”。这种独特的感觉主要表现在对话模式的美学艺术上,小说的主人公K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流浪者,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就注定了他将与这里的人们之间出现不协调性。对话美学艺术通过深层、表层将文章的内容、情感艺术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对于这种对话模式美学的运用也是文章的艺术境界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就是从对话模式的经典性带给读者的“独特的感觉”。对话的模式在小说的表现形式上是较为常见且经典的形式,卡夫卡《城堡》中的对话模式运用是对整体文章结构的概括,但卡夫卡文章中的对话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对话模式。采用对话模式是为了增加小说内容的真实性,让读者感觉到这个人物真实存在。卡夫卡的对话模式在小说中的运用主要的是为了体现一种新型的文学模式,卡夫卡这种新型的文学模式成为了现阶段文学史上的经典,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话”有着“非对话性”的特征,即对话的不可能性。从主人公K的境遇来看,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就像在这个村庄里,每个人物原来都只是孤独的个体。“非对话性”表现在:一方面,人物“对话”间存在着表层或深层的冲突,使得内容充满了悖谬。例如主人公K力图成为城堡认可的土地测量员。然而,K与其他人物交谈得越多,他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就越显得可疑和缥缈。这是对话的困境,对话双方从表面上来看是在交流,但从深层次上来看一方并没有对另一方所接受和认同。或者说,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以沟通和交流为目的的。另一方面,正是人物之间的这种相互隔绝、孤独的状态,对话在功能上往往具有了“独白”的性质。通过K与不同人物的长篇“对话”,我们看到了小说中像K一样的孤独者,他们各自怀揣着人生的信念和理想,却艰辛地生活在这个不可理喻的“城堡”中。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上,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际遇毫无理性可言。而谁也不知道这种人生煎熬何时结束。
2、象征意义
卡夫卡这部著名的小说《城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主要是源于小说意境中与现实生活中对“城堡”的理解。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城堡”的理解有所不同。一个平凡的自然人对于城堡一定是向往的;而若是公主或王子对“城堡”则是厌烦的,希望逃出城堡,追求自由人生。由此可看出,不同阶层的人对“城堡
”的理解所有不同。若从神学角度来看,城堡所体现的是世界客观性与主观性间的矛盾。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是现实与梦幻的矛盾,同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个人体会之上的。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K身上所体现的不同性使得文章中关于“城堡”的象征意义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某一角度上来说,正是由于这种确定性而带给我们很多“独特的感觉”。与此同时,主人公K的整个形象上的不确定性,让他对于生活向往与别人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这是一种关乎于多方面的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让我们对于现实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猜测与追求。也正是这种真与假间的相互转化让小说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小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这种在一般的意识流小说中体现上并不是那么的多样化,但是在卡夫卡的《城堡》却因为这种不同性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现实思考。另一方面,小说中存在不同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也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主人公K对于城堡外的生活与城堡内的生活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所有的困难中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内心,我们将永远被困境在内心的那座城堡中。而那种华丽的死亡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去战胜自己。正是这种象征意义上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独特的感觉”。
三、《城堡》中“独特的感觉”给我们的随想
这部著名作品《城堡》所带给我们的随想是十分深刻的,我们从小说的情感中也得到了很多的思考。关于卡夫卡的这部作品从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了不同阶级人们的关注,小说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虽然现在我们很多人一直在说我们要生活在简单的世界中,我们的思想简单了,我们就不会被太多的东西所困扰。但是卡夫卡的世界却是那样的复杂,像他的《城堡》一样,他的思想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够从多方面思考卡夫卡的人生。
一方面,进不去城堡的K自此踏上了去往城堡的路,并没有联系上城堡里面的官员,城堡与村里的联系人带给他的信早已失去了时效性。当K找不到与城堡联系的方式时,进入到城堡的每一种努力都能够像城里的路一样通往别处。当K滞留于村子里时,城堡也没有向他开门,对其因素进行分析,可归纳为来自土地测量员的K自身,仍有部分K声称自己是城堡中的伯爵,但并没有一个人认识到他,也就不能够确定所说的话是真还是假。此外,还有可能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困难进而导致K难以进入到城堡。在城堡中K与村里的人接触较频繁,但都能够较好的沟通,似乎都能够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来自城堡及村里自上而下的人群是阻扰K进入到城堡的外在因素。
另一方面,进不去城堡的卡夫卡与K一样,卡夫卡有着自身身份与故土尴尬及其困惑,但并没有一方属于自己作为犹太人的坚实故土,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此外,有一部分地区也制定了犹太人的格托区,并在该区域生活的犹太人为了能够寻找安全,进而本能的与他人疏远。尤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有形的格托区也消失了,但在他们的心里:自觉及不自觉的与犹太传统保持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进而构建出精神格托这一文化结构。卡夫卡与K一样,都存在与周围世界交流困难,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进而引发了较为激烈的民族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使得他成为了陌生环境下的异乡人,也就不可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扎根。对于卡夫卡进不去城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激烈的宗教冲突,阻碍了卡夫卡的进入。
当然,除了以上《城堡》所带来的随想之外还有很多的独特的随想,例如主人公的最终成功是因为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恰当运用、文章中的女人的形象带给主人公的不同的感受等等……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我们要想去生存我们就要学会很多,我们不仅仅是要妥协于生活,更要妥协于自己。我们要学会去面对很多东西,同时这些都是卡夫卡的生活经历所带给我们的随想,我们要从这种境界中去感悟我们的生活。
结束语:
卡夫卡的《城堡》带给读者情感上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也从中学会了太多的思考与认识我们人类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的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让我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有了太多的向往。我们从卡夫卡人生经历中又感悟了一遍城堡的精神,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我们对于城堡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感觉”却是最深刻的,对于小说的随想才是支撑我们去不断追求的真正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楠.叙事时间的艺术魅力——解析卡夫卡的《城堡》[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3,(3):12-13
[2]张宗子.关于《城堡》的25个随想[J].社会学家茶座.2012,(4):34-35
[3]杨宪平.解读卡夫卡《城堡》中的权力形态[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6):45-46
[4]李大勇.漂泊与被悬置——试论《城堡》与《围城》的精神契合[J].作家.2012,(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