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浅谈曹操诗“感于哀乐”的精神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15-07-31 10:57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他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曾起兵随袁绍讨伐董卓,之后陆续打败割据军阀,并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具有文韬武略,在军事上,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民众生活的稳定,他征战一生,在用人方面,做到唯才是用。在军事上,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书。他在文学、书法、音乐方面都有深湛的修养。曹操把他的为国家统一的理想、对战争的感受、对百姓的同情都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其中以诗歌表现的最为突出。
  曹操的诗歌现存有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他运用乐府古题写实事,反映汉末社会现实,其内容和写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所谓“敢于哀乐,缘事而发”即作者写诗往往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源自于具体的事件及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发出的感慨,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曹操诗歌正是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真实的历史事件,抒发真实的个人感受。综其诗歌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曹操作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这体现在他的反映汉末战乱实事一类诗歌当中,如《薤露行》、《蒿里行》等。《薤露行》、《蒿里行》先后写于建安初年,这两首诗被明代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反映了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的史实。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认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却最终是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后六句:“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写的是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杀少帝。于是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自比商朝微子,表达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蒿里行》写的是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诗歌如实地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况,揭露了袁绍等各将领各怀私心,踟蹰不前的情形,诗歌最后六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写出了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其中也隐隐体现了诗人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抱负。
  二、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理想的政治主张
  在东汉末年这个动乱的年代,战争频繁、民众流离失所。使得曹操具有强烈的广用人才以尽早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也有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他把这种愿望、理想写进诗中。反映诗人宏伟理想的诗歌有《短歌行》、《度关山》、《对酒》等。
  《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诗歌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全篇以比兴手法,反覆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末尾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
  《度关山》、《对酒》表达了曹操的政治理想。曹操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中《度关山》表现了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有诗句“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崇尚节俭:“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而《对酒》整首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图,令人向往不已。诗中“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体现了君臣贤良。“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写出了民众丰衣足食,风调雨顺的美好生活。“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写出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反映了民众生活不匮乏,冬不断粮,老有所终。
  曹操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写出了民众的疾苦,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实现国家统一,民众安定的伟大政治理想。这些诗歌与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精神一脉相承,亦开启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古代文学》[M],施国锋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石麟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秀丽(1981—),女,汉,湖北省咸宁市,大学本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教师,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逃离》的修辞叙事的方式研讨

下一篇:浅析卡夫卡《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的寻找文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