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探究
《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上海的《东方杂志》上,后收入《彷徨》,是鲁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的祥林嫂是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文学形象之一。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劳动妇女,但同时又是被践踏、被愚弄和被抛弃的典型,她最后的悲剧命运到底是由谁造成的呢?是谁把这样一个纯朴的劳动妇女逼上绝路的呢?我认为主要跟以下几个人有关。
一、鲁四老爷
他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守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没有什么改变”。“讲理学”即信奉程朱理学,监生是指国子监生员,这类人极其保守,对于时代也极其隔膜,新党指康有为,表明其思想还停留在戊戌时代,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则毫无所知,可见其背时。
我们再来看他的书房布置,“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对联还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一部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衬书》”,从这里可看出主人的思想情趣和文化爱好。鲁四老爷的东西大抵和理学有关,陈抟虽说是个道士,但他的学说为理学大师周敦颐所赏识,所以挂个“寿”字。而那对联也是理气十足,据说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几本书可见其理学修养并不高。从书房的萧条、破败的气象也可以推知,鲁四老爷对自己所坚决拥护的理学态度和自身的素质可谓外强中干,而这在文章后面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大发其怒,毫无同情之心,骂之“谬种”,这与他所挂的那副对联格格不入,同时可以看出他毫无同情之心,忌讳却颇多,因为临近祝福,对祥林嫂的死用这样的隐语代替。《近思录》中“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读书是一回事,行动却又是一回事。听说祥林嫂是寡妇,四叔“皱了皱眉”,知道她可能是逃出来的“就一皱眉”,这与理学家是不相称的,可见他的心性修养还没到家。祭祀时不准她沾手,说她是“败坏风俗的”,不讲理学的四婶却有些同情,“把她赶到卫老婆子家”。理学家如此行事,则事理既不通达,品节也不详明。这些旧道德的提倡者们,不支持新学说、变法也就算了,如果他们真的能够精通国粹,通晓古文,于旧道德遵行不悖,也倒不失为一种主张,但是他们说一套,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虚伪之极。中国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系仿佛是坚不可破的,培养出一大批尊古的大学者,然而,在这其中,却不乏这样一批外强中干的“伪学者”,这实在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悲哀。鲁四老爷这位“伪学者”的所作所为,直接把祥林嫂推向了痛苦深渊的边缘,让她无所适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才相信了后来柳妈的鬼神之说,走向灭亡。他们在祭祀时不让祥林嫂碰酒杯、筷子等东西,第一次,祥林嫂疑惑地走开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再次去拿东西时,四婶仍旧不让她碰,这次,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从此,祥林嫂的精神也更不济了。正是这位所谓理学家的迫害,摧毁了祥林嫂的精神。
二、看客
这些人是当时那个社会中最愚昧、最可悲的人。她们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有的只是几千年来封建的思想,她们麻木不仁,不懂得同情别人,内心极度空虚,把别人的悲哀当做生活的调味剂、笑料, 她们的兴趣只在于赶热闹而已,要想从她们身上得到同情和帮助,自然是妄想。她们脑中全是三从四德的保守思想,对于祥林嫂的反抗嗤之以鼻,讽刺她“白撞了一下”,她们不懂得什么是反抗,只会服从于命运的安排,所以对别人的反抗不屑一顾。这类人在鲁迅的小说中有过许多次反映,他们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也是造成这个冷漠的社会的主要原因。在《祝福》中,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便是柳妈,她同时也是给祥林嫂灌输封建礼教思想的人。她本身就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小市民,她的本意是好的,她希望把祥林嫂救出苦海,她那些迷信的信条既给予了祥林嫂无限的希望,但同时又是摧毁她精神把她推向无底深渊的罪魁祸首。她告诉祥林嫂,只要去庙里捐一条门槛,就能赎清自己的罪。于是,祥林嫂就听从柳妈的建议,拿出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去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她终于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然而,事与愿违,她周围的人对待她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就这样,祥林嫂彻底绝望了,她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从此,祥林嫂开始走向封建礼教给她设置的巨大的陷阱,并且越陷越深。
三、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从夫家逃出来后,第一次来到鲁镇,大家都喜欢她,“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她以自己的反抗为自己赢得了生命中短暂的春天。如果没有她的婆婆,她不会被逼再次嫁给贺老六,也不会再次经历丧夫、丧子之痛,也不会再次回到鲁镇去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也不会忍受精神上的摧残,她的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这一切都被她的婆婆毁掉了,祥林嫂的婆婆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权利,还是源于封建礼教中“父权”的影响。在鲁镇,鲁四老爷应该是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作为自己家里的仆人,他是有一定的管制权力的。然而,当祥林嫂的婆婆来要人时,四叔只说了“可恶,然而……”后仍旧放走了祥林嫂,这正是摄于“父权”的强大力量。
四、“我“
在祥林嫂问及“我”灵魂的有无问题时,“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最后在祥林嫂的逼问之下,以“说不清”三个字结束了谈话,“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问题,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应该是一个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知识分子典型,在别人看来应该是万事通达、明事理,能为愚昧无知的民众解答谜题、指明道路,引导他们勇敢面对人生的指路人。而实际情况却相
悖,他们所学的所谓知识根本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总会选择逃遁。文中“我”两次“决计明天要走了”,在不祥的现实面前,逃遁是知识分子常用的手段,这些新青年,是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中一股新生的、有远大抱负和强大生命力的力量,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是拯救蒙昧群众的启蒙者。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却经受不起任何考验,灰溜溜地败下阵来。我们的社会还能依靠谁呢?同时,“我”也不同于四叔,在得知祥林嫂死后,“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出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说明内心还是同情不幸的人们的,然而,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我”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无力挽救现实,面对祥林嫂这样的“呼救者”,新青年选择了逃遁,祥林嫂想要在即将绝望的时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希望能从这位新青年身上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然而这根救命稻草却抛弃了她,没有给予她任何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直接导致了祥林嫂最后的死。先进思想武装下的青年也不过如此,真是可悲。
从表面上看,祥林嫂仿佛是由以上这些人迫害致死的,但这些人又是被什么迫害的呢?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是由封建礼教掌握下的夫权、父权、族权和神权造成的。这篇小说正是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述,强烈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势力对广大人民的毒害,从而引起读者的震惊和同情,以此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下一篇:《伤逝》与《奔月》人物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