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通过幽灵般的“回忆”解读《宠儿》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5-07-31 10:59

 本文将立足于“幽灵般的回忆”,分析《宠儿》中黑人们被回忆纠缠所致带来的痛苦与困惑。揭示黑人在曾经的奴隶制中所遭受的无法愈合的伤害。从而阐述《宠儿》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
  一、幽灵般的回忆
  首先,从文章中出现的物体来分析。124号房子本身就被赋予象征意义,它是回忆的见证。换句话说,它是回忆的“古董”,历史的“古董”,提醒着过去的一切。塞丝一家居住在这里,暗示着他们被回忆笼罩。这种笼罩让他们喘不过气,但在此时,他们依靠自己的疗伤方式,回到“林中空地”。那块密林深处的宽敞的空地,贝比曾经指引众人发泄的空地,人们在那里互相交流,缓解彼此压力。“林中空地”是指引黑人们迎接新生活的净土。过去伤痛的回忆挤满了脑袋,他们需要一个角落来缓解内心伤痛。有伤痛就需要有疗伤的秘方。而秘方的强弱从侧面也反映伤痛的深度。贝比引领大家在空地上跳舞、哭泣的疯狂程度,影射出他们的伤之深。
  其次,从鬼魂来分析。宠儿,这个塞丝亲手杀死的女儿,代表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在塞丝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准备迎接新生活时,她灵魂的返世开始阻挡。从字面上,好像讲的只是一个女儿和母亲的情人争爱,但从更深意义上理解,这是过去与现在的“战斗”。这便是此小说最大的象征。叶芝认为,一种感情只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如“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才能被感知,才算是真正存在,否则,就没有活力与生气。即一切的象征都是为了表现出感情。[1]而鬼魂宠儿影响着每个人,就如同回忆对黑人的影响。
  保罗D本身也有象征意义。他对丹芙来说,是新来者,是给塞丝母女增添新鲜色彩的事物。他初来乍到,便对着地板猛砸,“砸石头就是砸时光”。可是“时光是砸不烂的”。宠儿归来后与保罗D之间的对立说明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立。保罗D最终离开124号之前说的那句话“你的爱太浓了”,暗示着这对对决者的结局---宠儿胜了,回忆胜了。而宠儿对保罗D引诱的成功,也说明保罗D自身也逃不开过去。当黑奴的那段经历使他产生强迫症,对自由极端向往,他不能长时间安心停留在一处。保罗D对于塞丝来说,不完全是个新来者。他给她带来前夫黑尔的消息,带来“崭新的伤痛”,让她面对回忆时更难释怀。被回忆缠绕,幸福感不深的保罗,最后依然无法带给塞丝幸福。他的离开成为必然。
  在女儿丹芙的面前,出于母亲的爱,塞丝不肯提及过去,“她也竭尽所能的想让孩子们尽量不受过去的影响,但人的记忆力使孩子们依然受到影响”。虽然过去的伤痛和折磨丹芙未亲自体会到,但宠儿幽灵归来前124号的闹腾使得丹芙的哥哥们离家出走。丹芙缺少陪伴的经历使她形成了孤独而烦躁的性格,孤独到即使是有鬼魂做伴,也觉得不错。从外人旁听来的关于母亲塞丝谋杀的事情,使得她对母亲有些不理解。丹芙对保罗D刚到来的排斥似乎也暗含她这个小姑娘也沉迷于过去,没有勇气面对新生活。这也说明上一代遭受的伤痛也影响了下一代
  二、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
  《宠儿》中,如幽灵般的回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每个人。所有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黑人们遭受到的种种不公,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也不能平息。这一点,可以参照张纯如在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时曾提及到的,在她的研究过程中,依然觉得触目惊心。两位作家敢于提及历史的勇气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剂良药。正如美国学者、当代创伤研究的先驱朱迪丝·刘易斯·赫曼认为,“理解心理创伤始于重新发现历史”。[2]而伊·安·卡普兰教授坚信,文学叙事是转化并愈合创伤的有效途径,“创伤的痛楚如果呈开放式,那么苦痛可以通过艺术转化而愈合”。[3]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说过:“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通过让人们了解种族和历史暴力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伤害,会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正是出于她的人道主义关怀让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里森的宠儿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具有时代意义。文中也提及到贝比的困惑。当她被儿子黑尔赎走后,突然有了“自由的恐慌”。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如同大部分黑人一样,他们没有归属感。
  同样,在如今物质充斥人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也有其指导意义。随着时代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竞争加剧,人们的压力增加,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发生在某些人群中。或许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片“林间空地”,用来清空烦恼,缓解压力,让心理更健康,去勇敢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Herman, Judith Lewis. Trauma and Recove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
  [3]Kaplan, E. Ann. Trauma Culture: 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Brunswick: Rutgers UP, 2005.

上一篇:《银叶板痕》的叙事学解读策略

下一篇:论古代爱情文学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