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论道教思想对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理念借鉴

发布时间:2015-07-31 11:00

  一、道教在东汉到魏初的主要思想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大约形成于公元二十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我国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它是假托黄老之学而形成的宗教。
  (一)自然无为思想
  道教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教是从宗教主义出发来解释道的内涵的,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道教把“修道成仙”作为它的核心思想,所以有了后来的炼丹、祠灶、行气等方术。道教还十分重视“道”和“德”,并把它作为基本教义, “无为”、“自然”、“清静”的思想就是从此延伸出来的。
  (二)神仙方术思想
  神仙方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且出现了神仙家,他们鼓吹修炼能够长生成仙。并且宣扬通过炼丹、祭祀神灵等方式,能够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秦始皇和汉武帝身边就有许多神仙道士,他们对道教的这种思想的信奉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比较动乱和分裂的时期。自从汉末黄巾起义失败以后,统治者严格限制民间道教的活动,但是这些措施不仅没有阻止道教的发展,反而使道教由民间化上升到上层化,促进了道教的成熟。魏武帝曹操虽然十分警惕民间利用宗教造反之事,但是他也像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迷信神仙方术。神仙方术思想从汉到魏一直被上层的统治者所吸收和信奉。
  (三)鬼神思想观念
  道教在产生时除吸收了道家的无为的思想和崇尚自然的思想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思想观念。鬼神思想观念在传统形式上突出地表现为巫术、占卜和方术等。道教在传教手段上充分地吸收了这种形式。从东汉和帝刘肇开始,逐渐在朝野形成了宦官和外戚对峙的政治局面。他们彼此间互相争夺权力,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于是早期的道教便利用这种社会危机来传教,宣扬鬼神思想观念:有德之君就要降临,有神人会来解除人们的苦难。
  道教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地发展,由初创期走向成熟期。它宣扬的无为的思想、鬼神观念思想、神仙方术思想以及追求自然的思想对人们摆脱现世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疗救作用,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作为一种宗教正日益地深入人心,当人们感到痛苦不堪时往往愿意向济世的道教靠拢。
  二、曹植的生平著述及其向道教靠拢的原因
  (一)曹植的生平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性格简易,不追求华丽的服饰。自幼聪慧,“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六年,封平原候。十九年,徙封临菑候”。太祖征兵孙权的时候,使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可见当时太祖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太祖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常常“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洁”。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增加封地五千户,常乘车奔走在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为此惹得太祖大怒,对他的宠爱渐渐衰退。而其兄曹丕则会矫情自饰,笼络人心,最终在立储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于建安二十二年得立于太子。曹丕称帝后,曹植的好友多被杀害。曹植最终在政治上以失败而告终,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都无法得到实现,“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二)曹植的著述
  曹植现存的作品在三曹中是数量最多的,并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他一生创作了八十多篇诗歌,一百八十多篇文章,“除创作诗、赋之外,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七、咏、诔、哀辞等多种文体”。曹植的诗集中名篇无数,如:《弃妇诗》、《朔风》、《赠白马王彪序》、《七哀》、《当事君行》等;文章名篇如《感婚赋》、《出妇赋》、《登台赋》、《娱宾赋》、《鹦鹉赋》等。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多抒发政治理想和抱负,充满了积极乐观、昂扬的情调,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如战争诗:《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曹丕称帝,曹植受到猜忌、压制、以及迫害,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多表现出一种孤独、苦闷的情绪,抒发他内心的愤慨之情。如他的诗歌《野田黄雀行》。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对曹植的文章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被后人称之为“建安之杰”。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像是一颗璀璨的行星,为我国优秀灿烂的古典文化增光添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三)曹植后期接受道教思想的原因
  父亲对曹植的影响很大,早年曹操不相信鬼神之说,并且认为神仙观念和鬼神思想会迷惑百姓。他担心百姓利用宗教造反生,于是对道教采取了极力打压的政策。早期曹植满怀理想和抱负,加之他自幼生活在军营之中,“生乎乱、长乎军”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现实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曹植早期对道教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坚决反对鬼神和天命之说,如《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操晚年注重养生,他召集了著名的道教方士入魏。曹植对这些穿着奇异服饰,并且身怀绝技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方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为他晚年的游仙诗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曹丕称帝后,对曹植采取了打压、迫害的政策,这使曹植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大的转变。他胸中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得到实现,这使他感到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政治上的失败,内心的苦闷,最终使他向宣扬自然无为思想的道教靠拢。他希望从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游仙诗,如《远游篇》、《升天行二首》、《飞龙篇》、《美女篇》、《白马篇》等等。
  三、道教思想在后期曹植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一)追求自然的思想在曹植后期诗歌中的体现
  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充分地吸收了道教的思想。现实的残忍,好友的相继遇害,使曹植渴望超脱现实,希望保持自己人格上的独立。如他的诗歌《野田黄雀行》。曹丕即位后,曹植的朋友丁仪等人相继被害,而 曹植却无能无力。作者不握实权,幻想着能够拔剑捎网,使黄雀能够自由飞翔。诗中塑造了一个英雄少年的形象,借此来表达作者内心渴望能够挣脱束缚,过上像黄雀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道教的逍遥自由和追求自然的思想。
  再如《桂之树行》,“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澹泊无为自然”。这首游仙诗中很鲜明的提及到得道的要旨,也就是成仙的途径:淡泊、无为、自然。诗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置身于功名利禄之外,摆脱现实的苦闷和烦忧。
  这些追求自然的诗歌,都从反面影射了曹植内心的痛苦,他想借此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无人理解他的孤独和愤懑,为此道教中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成为了他排解抑郁的精神出路。他希望能够通过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来忘却现实的苦恼。
  (二)天命鬼神的思想在曹植后期诗歌中的体现
  曹植前期并不相信天命、鬼神,并且对其持反对的态度。如在他的诗歌《赠白马王彪》中:“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种葛篇》:“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这些诗句表露了曹植对天命、鬼神说的深刻怀疑和否定。到了创作后期,因为曹植政治上的失意,朋友的被害,自己被迫迁都,这些遭遇使他逐渐相信天命的思想观念。
  如《妾薄命》,其云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这首诗写游园观景的所见,诗人憧憬着和神女一起乘着龙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从水下拔取灵芝,想和神女一起遨游的。曹植这时相信神仙的存在,借此以忘却心中的愁苦。道教的天命鬼神的思想在曹植的诗歌创作中多有表现,说明道教思想确实对后期曹植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神仙方术在曹植后期诗歌中的体现
  后期曹植几经迫害的悲惨遭遇,他开始从道教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很多这类题材的著作,被后世称为“游仙诗”,曹植诗歌中的道教的思想由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曹植游仙诗中经常出现的道教意象可分为两种:
  1.仙人仙境的意象
  如《升天行》的诗句:“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术士”即是方术之士,“蓬莱山”是传说中神人所居住的地方。这首诗歌描述了一种仙境,诗人穿着草鞋追随着术士来到了蓬莱山,中间四句:“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翔鹍戏其巅”描写了蓬莱山上的美好景象,最后两句写诗人乘风在仙境之中飞翔,仿佛见到了众仙。
  再如《游仙》这首诗写到:“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松、乔指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分别为赤松子、王子乔二仙。这首诗歌写了诗人幻想着像赤松子、王子乔和黄帝那样可以远行四方,不受时空的拘束。表达了诗人极欲超尘脱俗,任意驰骋于东南西北,可见其对神仙的羡慕之情。
  其他写到仙人仙境的诗歌还有《苦思行》、《平陵东行》、《飞龙篇》等等。这类诗歌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追慕。由此可见,曹植对神仙方术的态度由起初的反对变为尊崇。
  2.仙药意象
  曹植受到秦始皇、汉武帝求访神仙和仙药之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父的影响,在他的游仙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仙药意象。仙药成为了他游仙诗的重要的意象,也是他游仙诗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如《平陵东》:
  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
  诗人希望通过服用灵芝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曹植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对道教思想的推崇。
  再如《飞龙篇》: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曹植的诗歌中不仅仅提到了仙药的名字,他对仙药的功效还了解很多,且提到了专业术语“还精补脑”,可见道教服药成仙思想曹植的深刻影响。
  曹植的游仙诗的诗境写得极其纵横开阔。对于处于凄凉窘境的曹植来说,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光明和欢乐,他只有通过对飘渺虚无的神仙境界的描写,来找到精神寄托,从而使自己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结语: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无论在诗的意象上,还是反思现实的深度上,都与道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的思想观念对曹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成为了曹植后期思想中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正是由于曹植在政治上的失意,才使他向道教靠拢。而那些奇丽飘逸的反映道家思想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黄节.曹子建诗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 ]古直.曹子建诗笺[M].北京:中华书局,1928.
  [3]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
  [4]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田甜(1990-),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13级研究生。

上一篇:从方法论角度看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的发展

下一篇:沈从文《萧萧》的内在冲突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