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新中式风格建筑中传统符号的现代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15-08-01 09:49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建筑;传统隐性符号;传统显性符号
  1 新中式风格概述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是时间最久远,也是保存延续性最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代表是宫廷建筑与园林庭院建筑。而我们所说的中式风格,是设计作品中大部分的元素直接从传统建筑中移植过来,直接的移植使它保留了中式风格造价较高,过于中规中矩,缺少现代气息的缺陷,这种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多数人的审美需求。又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多维的空间里,在时间轴上与过去的历史相通,历史的记忆让人类在追忆过去,因此一方面传统历史文明随人类活动在传承,另一方面当今人类在文化精神继承中需要获得民族自我认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古往今来”,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人们希望在现在和过去中获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于是就有了新中式风格的诞生。
  1.1 新中式风格建筑
  新中式风格中的“新”是现代,“中式”是中国的,也叫现代中式风格,因此可以理解为只要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都可以称之为新中式风格建筑。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先生,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时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和我说,‘中国馆一点都不中国’。”既然大众都认为中国馆具有中国特色,它又是现代的建筑,因此,中国馆就属于新中式风格建筑。中国特色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造就了新中式风格建筑的多样性。所以人们将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为原材料,通过现代艺术加工设计,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称之为新中式风格。
  1.2 新中式风格建筑现状
  在新中式风格建筑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大部分新中式风格建筑都出自别墅住宅,这是因为独立的别墅住宅更容易与传统建筑中的庭院、胡同、园林景观等相融合,而在小高层的建筑中,至今少有能将传统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建筑的应用中设计出色的作品。能将传统符号与新中式风格独特地完美融合的设计作品与中国庞大的设计师队伍呈反比,真正能出此类优秀作品的只有寥寥数人。大部分的设计师在市场的影响下,普遍失去设计创新的积极性,都只能是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模拟两可的基础上对中式传统符号简单的应用。大部分所谓新中式风格的作品摒弃了对传统建筑内在的精神感知,简单的对传统符号堆砌,失去设计创新的本质,也违背了现代人对个性审美需求的愿望。
  2 传统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关于如何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分类,风水学专家张惠民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分为自然符与人造符两大类。而在对“传统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现代表达”的研究中,我把传统符号分为传统隐性符号和传统显形符号。传统符号中的传统隐性符号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观念与思想,传统隐性符号的传承是对民族思想智慧的传承,如: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传统显性符号指的是传统文化直接呈现出来的可以看得到的实体,如:传统图案符号、中国书法等。隐性符号和显性符号都会共同存在于一个符号之中,如:中国瓷有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实体及各种瓷器上的颜色图案都属于传统显性符号,而隐藏在中国瓷背后的创造思想则属于传统隐性符号,也就是说,每一个传统显性符号的背后都会因为朝代、地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隐性符号。隐性符号是理论指导思想,显性符号是实践经验的结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传统符号在小高层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现代表达
  3.1 传统隐性符号在小高层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体现
  传统隐性符号在新中式风格设计中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属于传统隐性符号,而传统思想包括儒、道、墨、法四大思想体系。新中式风格建筑作为现代设计的产物,在传统思想“含蓄”和“和谐”的理论指引下茁壮成长,《白地馆》在传统隐性符号的应用上,也继承了传统思想含蓄清雅、端庄中和的设计特点,并将传统隐性符号用现代的审美方式在《白地馆》中体现出来。
  (1)“含蓄”的审美情趣。《白地馆》是为福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设计的师生作品展览馆,展览馆的名字取自“白地青花瓷”。首先“白地”的名字给人低调、含蓄、委婉的印象。建筑造型主体白色,在玻璃窗上抹以淡淡的蓝色,如明代诗人《咏瓷花》中“浮梁瓷器白无暇,巧偕蓝色写青花”般古朴典雅、清新流畅,带给人无限畅想空间。《白地馆》的建筑实实在在地存在,与“白地”上可描绘的“虚”景,共同构成了“白地”之名虚实相生的含蓄美。其次,“含蓄”的审美情趣体现在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造型上。传统建筑中讲究庄重而朴实,在空间组织上,力求独立、统一、具有活力却不开放,空间交错、出入有致是中国传统建筑内敛含蓄的特点所在。例如,大理山水间的设计,园林层叠、湖光山色、虚实相称,诠释内敛含蓄的中国特色的现代空间模式。借助自然景观,使建筑与环图1 《白地馆》建筑外观境相互衬托,并且使用简洁而委婉的造型语言,让欣赏者慢慢品味整个空间的审美趣味。《白地馆》平面空间结构造型上围合的圆与传统建筑中围合院落的含蓄美相呼应,在纵向空间造型上更是错落有致相互组合、相互依赖,层层可从镂空的青花窗借景来抒情,青花窗的实与窗外景物的虚,一起表达着《白地馆》对“虚实相生”的意境追求。(图1)最后,“曲”的优雅含蓄之美在《白地馆》建筑中充分体现。传统建筑环境中,通常会使用许多的曲线造型,体现“曲则为美”的中国风水学说。飞檐翘角、曲径通幽及丰富多彩的门窗造型等,都力图用曲线来体现“含蓄之美”。《白地馆》建筑外形由7个大圆构成,镂空的窗花用曲线造型体现,建筑内部的螺旋楼梯,各层展台沿着外圆造型弧线布置,处处体现“曲”的委婉含蓄的审美情趣。
 (2)“和谐” 的思想精髓。我国“和谐”的思想中包含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西周末年的史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索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围绕& ldquo;和谐”的思想理论,如墨家以“爱无等差”为特征的“兼爱”说;儒家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原则等。在新中式风格建筑中,更多地延续了“和谐”中的“人与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其理论主要始于儒家自然观,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例如,清华坊系列新中式风格别墅建筑中,中山清华坊具有传统中式建筑的大宅门和清幽宁静的庭院,同时具有线条明快、色彩时尚的现代元素。建造者崇尚自然、遵循自然,依托原有的地形结构,使得中山清华坊像一个自然村落错落有序的镶嵌在大山。身在清华坊室内,前为天井,后有庭园,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天人同构的意境。清华坊的和谐从“师法自然”的空间环境出发,而《白地馆》作为新中式风格建筑也继承了“和谐”的优良传统,则从传统隐性符号的圆满和谐精神开始。《白地馆》“和谐”的思想首先始于“圆”。圆的应用是因为传承中国人传统精神中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图形,是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追求圆满的生活及圆满的人生,人们追求圆的对称、公正、温润、宽容与和谐的精神。《白地馆》的造型思路同时也来自太极图的和谐文化。太极图向人们展示的是宇宙关系、人伦关系:无论世间如何风起云涌,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在一切的尽头都还是一个平静的圆。太极图用温润的圆形刻画其公正的和谐,典雅端庄的圆形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和谐”是太极圆的精神,也是《白地馆》对传统隐性符号的现代表达。此外,《白地馆》“和谐”的思想精髓还体现在建筑青花图案设计上。建筑青花图案选择“树”为原形,来自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的人才观,它告诉我们人才培养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诠释的是人才培养最和谐的思想观念。为校园而设计的《白地馆》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理念融入现代建筑。“圆”的精神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共同阐述《白地馆》“和谐”的校园文化理想。
  3.2 传统显性符号在小高层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表现
  在新中式风格建筑的作品中,我们能直接看到的许多传统元素符号,都属于传统显性符号。传统显性符号是新中式风格实践的载体,如传统的纹样、色彩、家具、灯具等的运用。这些符号通常是设计师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其重新设计或组合,制作成富有现代感的艺术品。传统显性符号在小高层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表现与其他同类风格建筑一样可以通过打散重构、移植嫁接、抽象变形等方法来实现。
  (1)打散重构。打散是将某一个运用到的传统显性符号进行分解,分解的形式可以是规整的,也可以是自由无意识的,而重构是对打散完的元素或某一个完整的符号,进行重新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重复连续构成、渐变构成、集结发射构成、特异构成及变异构成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整体建筑造型用传统建筑中的“斗拱”进行打散重构而成,整个国家馆的建筑由四根粗大的方柱支撑起层层叠加的斗状主体,秩序井然、堂皇端庄、宏伟壮观,使得“斗拱”在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中,用全新的设计手法演义新中式风格的现代表达,突破人们对传统斗拱的理解。将传统显性符号用重构的设计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中式风格个性的典范。《白地馆》建筑造型源于传统显性符号中的青花瓷瓶,将青花瓷瓶立面水平等分30份,将等分所得的30份圆环用4个或6个组合单层空间单元,其中6个的组合为一层空间,4个的组合为2层以上的楼层空间,再将组合的单层空间再次组合成整体建筑空间。(图2)建筑造型的过程是“打散→重构”,通过打散重构,《白地馆》建筑造型将传统显性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建筑中体现出个性。
  (2)移植嫁接。移植嫁接可以是将完整的显性符号或解构后的显性符号进行替换,也可以将显性符号中的色彩、材质进行更替设计。2006年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结合当地的建筑风格,把博物馆安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细节的设计上,更是用移植嫁接的手法将传统显性符号发挥得淋漓尽致。博物馆的山水园北墙,设计了一面苏州最具传统特色的假山,苏州传统的假山采用的是太湖石,利用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制作出群峰起伏、奇峰怪石的效果。而贝聿铭先生在山水园的片石假山设计上,采用大小不一的大片石,利用片石的整体性体现假山的气势雄浑,在假山背后的白色北墙则犹如一张大宣纸,白墙与山石一前一后的衬托,使整体景观犹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同样是假山,贝聿铭先生利用创新的思维,将片石替换太湖石,使假山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传统园林全然不同的意境。在超越不了历史文化时,设计师转变思路,可以通过移植嫁接的方法跨越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时代经典。移植嫁接的方法在《白地馆》建筑中体现在色彩的移植。建筑的主体颜色移植于青花瓷的白胎。三层与五层的衬底玻璃为蓝色,移植于青花瓷的青花色料,虽然青花艺术“料分五彩”,为了使原本丰富的造型不过于杂乱,只简单地用一种蓝色点缀建筑,充分发挥色彩对建筑的美化作用,通过蓝色与白色的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来丰富造型与色彩的关系,使建筑素雅又不单调、简约而不简单。总之,在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移植嫁接的方法应该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对传统显性符号进行延伸与拓展,使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发展。
  (3)抽象变形。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里说:“抽象就是提炼,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2]因此,设计方法中的抽象是将传统显性符号整个或局部进行提炼概括设计。变形同样可以将传统显性符号整个或局部进行变形设计,常见的做法有改变比例、夸张特点、错位组合等。抽象变形可以将一些具象显性符号抽象简洁化 ,也可以将一些简洁的显性符号内容丰富具体化。例如,苏州博物馆屋顶的设计采用了传统建筑中坡屋顶的形式,新的屋顶通过抽象变形的设计手法,演变成简洁的几何效果,三角形与四边形构成整个建筑屋顶,使其焕发出新中式风格建筑鲜明而强烈的民族文化时代特征。《白地馆》建筑抽象变形的设计手法运用在两方面。一是整体建筑从青花瓷瓶的演变过程。(图3)首先将青花瓷瓶用夸张的方法将其旋转变形,然后将其错位组合,形成一个青花瓷瓶演变后全新的建筑姿态。二是建筑青花窗的抽象演变,利用树为原形,将其树干、树枝、树叶利用抽象变形的方法,得到一个抽象简洁的树的形象。抽象变形使新中式风格建筑具备传统韵味的同时又能体现现代简洁时尚的风格。
  4 总结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新中式风格建筑的设计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借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后,通过《白地馆》建筑的设计,发现传统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建筑中的使用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可持续的。新中式风格建筑的创新一方面有待于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适用的传统符号,另一方面还需在现代设计方法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新中式风格建筑作品,才能在小高层新中式风格建筑中设计出传统的时代经典。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化大成·诸子百家卷 管子[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2]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 孙长初.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7]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赖莉琼(1981—),女,福建南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上一篇:晚明黄道周绘画题跋诗文发展策略

下一篇:论抽象作品中的视觉效果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