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价值的美学分析
1 郑板桥题画诗创作梗概
1.1 丰富的数量
郑板桥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主要体现为他对中国画传统民族风格的发展与继承,合理的将诗、书、画联系在一起,使其变成了艺术综合体彰显了其的完美多姿。郑板桥在他的三绝诗书画中重点凸显了绝的特点,三绝所反映出的整体效应也是最绝之处。在郑板桥的很多题画作品中表现出了这个整体效应。艺林在元明清历代出现了很多诗书画的著名画家,但是从数量与质量上总体分析都不及郑板桥在题画诗的成就。从画作中的提款能够看出,在山东做官以及罢官回家期间郑板桥创作了很多的题画诗,并且出现了很多的题画珍品。郑板桥风格独特的画,再加之其内容精神的题跋,刚秀并济的书法,丰富的画作数量,促使其笔下的综合题画艺术放光异彩,同期的诸家扬州八怪,也对题咏非常擅长,可是却远不及郑板桥的数量,内容也不够丰富多彩。
1.2 形式题材的多样化
郑板桥虽然善于画兰、石、竹等一些自然景物,看似品种单薄,但由于采用的描述方式是画上题诗文,因此产生了生动形象的画面。虽然全部是兰、竹和石,却充分实现了变态。同时,郑板桥非常擅长借助自然比喻人和社会,如此一来,就延伸了化境,不间断的产生新意画面,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可以称郑板桥为兰圣、竹圣。通过分析郑板桥题画的内容,能够分为咏怀、写景、叙事、点评等。郑板桥咏怀作品的表达方式大多是诗,其他叙事与点评的展示形式则是小文。正是由于郑板桥多样化的题画体裁,才可以尽可能的增加画作的整体容量,促使他通过单一的物象给人一种包罗万象的感受。[1]
2 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特点
2.1 诗画融合的创作风格
郑板桥特有的诗画融合创作风格并不是一种突发奇想,是他经过长期生活获得的艺术成果。郑板桥的书香家庭为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他从小就具有广泛的兴趣,聪明好学。郑板桥在少年时期非常反感经学,由于外祖父对他产生的影响,使其广泛涉猎诗词文学,之后逐渐学习作画,并且结识众多画友共同交流画艺,促使自己迅速提高了诗画艺术水平,其在二十几岁就已经表现出了横溢的才华。郑板桥在长时间的诗画实践中,慢慢发觉对兰、竹和石的喜爱,仅仅依靠画笔的描绘,总是不能最大程度将感情充分表现。他通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与琢磨,不可以拘泥于一种绘画的陈旧规则,必须对其进行创新。要想创新必须具备激情,同时还需在诗书画有机结合的前提下,郑板桥基于此养成了每一绘画必题的良好习惯。[2]
2.2 超凡脱俗的灵性
郑板桥另一个题画诗的艺术特点就是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性。文人画多年以来仅把画物当作被动题材的束缚已经被郑板桥打破,将人性特点赋予在画物上,并且将其作为师友,力争获得物我的交相呼应,形神融合,促使其获得十足灵气的绘画作品。郑板桥很多的题画诗中,根据诗画体现出的情景物镜,都可以倾情描绘为竹的枝叶:有些是轻歌素装的少女,有些是挺拔俊秀的战士。例如《无为方上人写竹》这首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动态竹,勃勃生机的景象在字里行间中获得充分体现,飘散出脱离尘俗的影趣与生趣。
2.3 难得糊涂的恤民精神
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特点中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在其数十年的题画诗时期内,在歌咏竹诗画的精神中始终将自己难得糊涂的恤民品行融入其中,促使艺术特点体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社会意义。郑板桥始终在题画竹诗上坚持统一的人品与画品价值观,在创作过程中力争真性情。因此,对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特点进行鉴赏时,无法脱离他的品格。他在调任潍县县令时,遭遇自然灾害,他在立即上书朝廷请求赈灾得不到及时回复的情况下创作了《题风竹图》,令人所佩服的是,他不仅仅通过竹声感叹当下民间的苦难,而是真正做出了对灾情进行缓解的举动。
3 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创作价值
3.1 艺术文学价值
郑板桥题画诗体现出博的特征,主要是由于他的题画诗文体内容具有创新性。在题画史上之所以将郑板桥作为优秀者,是因为他的题画作品具有广泛的体裁,文典诗词兼具。他在题画内容上也具有创新性,除了对传统优秀题画的有效继承之外,他还将日常发生的事物、奇思妙想等都表现在诗文画面之中。读郑板桥的题画诗,仿佛看到生活的真实情景,杂却不乱。题诗画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再次对画面中景物产生的视觉形象的创造,需要对画作的内涵从更深的层次进行体现,触摸作者的灵魂。郑板桥的题画诗的特点是具有非凡功力的艺术思维。他所作的题画诗重点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的美好意蕴。并不局限于画面中,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对物意有效的观察与比拟;还巧妙的将静转化为动,从实产生了虚。通过思考艺术作品三位一体的特点,会令人感觉郑板桥的实至名归,无处不在的体现出了精妙的艺术思维。
3.2 审美价值
审美情感的最高目标是美,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人可以获得充足的心灵自由,当人的心灵流淌着审美情感的时候就能够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行驰骋。可以这样分析,在人的众多情感之中,只有审美情感是自由的。基于这个道理,审美情感体现出了多级性,除此以外还有愤怒与同情等。郑板桥美学思想的重心分别是适天与全性。他利用在画页上的文字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对事物的天性要求。因此,他提倡人应该对自然事物进行顺应与服从。可是,在社会自然生活中随处都表现出了对立,从这个角度分析,事物存在的主要方式就是对立。郑板桥对这一点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不仅看到了事物的对立性,也体会到了社会自然事物的美丑、善恶,郑板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善恶兼容,并且凭借此对自己的艺术创造进行指导。[3]
3.3 市场文化价值
扬州八怪的重要活动地点就是扬州,郑板桥作为扬州画派的重要代表其一生可以分为三个经历:早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在山东当官、再次选在在扬州进行卖画。郑板桥除了经历了十几年的政治生活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扬州生活,特别是在潍县辞官之后的时间,他与扬州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相关记载,在扬州居住的画家在雍乾时期就超过了八十人,并且在当时的画坛上产生了各种流派。其中之一便是扬州画派。他们大多将卖画作为生活来源。既然已经进入了市场,就需要与市场商品文化原则相适应。市场经济体现出了特有
的运作规律,这些文人画家必须对市场要求进行考虑,根据市场运作原则作画。发展市场经济不断产生与壮大了市民阶层,并且由于他们一致的艺术文化消费需求,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些内容也对这些文人画家提出了艺术审美要求,虽然他们已经存在于市场之中,可是他们特有的气质不可能与市民文化相融合。因此,他们的书画始终体现出了文人的价值追求。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题画内容形式也产生了一些改变。郑板桥题画作品具有显著的雅俗共融的特征,这也是连接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商业新型文化的纽带,也属于一次比较成功的体验,促使他的全部作品中体现着朴素又释放着现代光彩。
4 结束语
郑板桥的题画诗与画面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的嫌疑,而是完善与深化画面,对郑板桥书画的欣赏能够令人精神鼓舞,神清气爽,而对他的题诗画的阅读,更加令人心胸开阔,体会深远的画外之趣。
参考文献:
[1] 郑板桥.郑板桥诗词选[M].人民文艺出版社,2009.
[2] 吴世常,陈伟.新编美学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韩进廉.禅诗一万首[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范震(1970—),男,安徽合肥人,本科,四级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水粉画油画。
上一篇: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