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高校“1234”艺术教育新格局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5-08-06 09:16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都提到了美育在学校教育和人文素质养成中的重要地位。美育不只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指令,更是大学重要的使命之一。作为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将美育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将大学生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是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乐山师范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起点,理论上探索、机制上完善、实践中定型,逐步形成了“一个主体,两个课堂,三类文化,四个平台”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引导与学生自觉学习相结合、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学校艺术教育格局。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有: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连续三届荣获普通组舞蹈比赛一等奖,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演出,今年5月4日,参加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的“五月的鲜花·心中的歌儿献给党”校园文艺演出。
  一、围绕“青年”主体,找准高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
  面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特别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高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必须要始终代表青年,凝聚青年,适合青年,才能让艺术教育具有生命力。学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
  1.艺术创作作品代表青年。从1998年学校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创作的舞蹈作品《绿》开始到后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雪域飞歌》、《阳光索玛》、《幸福山寨》,以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摄影作品《我的大学》、《父亲》等作品,始终突出青年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老师在今年二月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场点评中指出:乐山师范学院的《幸福山寨》的竹竿一次比一次高,显示了当代青年勇攀高峰、不断向上的精神。
  2.艺术教育活动凝聚青年。学校坚持将青年喜爱的时尚元素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每年的迎新晚会都会将街舞、摇滚等时尚元素带上舞台,将轮滑表演、篮球操、啦啦操搬上舞台,让青年学生喜爱并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特别是2006年由学生创作的歌曲《放飞的梦想》获得四川省艺术节一等奖,歌曲贴近学生,感染青年,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被推荐为学校的校歌。
  3.艺术展示平台适合青年。学校努力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多更广的艺术展示平台,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将器乐表演、声乐演唱、绘画作品的展示平台搬到宿舍、教学楼、音乐厅,甚至来到社区广场、部队,今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网上艺术作品展示,手机摄影作品展演,让青年在不同的平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展示舞台,让艺术教育影响更多的青年。
  二、统筹两个课堂,发挥艺术育人功能。
  学校坚持将艺术教育第一课堂作为主体,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推动学生用以促学。
  1.成立艺体专长实验班,抓好第一课堂教学。2005年,学校面向艺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成立了艺体专长实验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进行系统的艺术理论和技能培训,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依托艺术专业的教师和设备,通过讲座、基训、视频等方式完成每周不少于16课时的艺术类课堂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专长班毕业的学生获得的学分将全部冲抵学校的校选课,并获得学校颁发的艺术专长班学习结业证,每学期奖学金上浮一档,每年用于发放学生一次性升档的奖学金最高达到15万。学校每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教师的聘请、授课津贴和交流学习等,在艺术活动管理办公室定人定岗,专人管理,确保艺体专长班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2.实施艺术活动课程化,抓好第二课堂管理。2008年,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出台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总体方案》,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将一切有计划有目的的艺术活动课程化,将原有的器乐、舞蹈、声乐、摄影、素描、绘画等艺术活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课程,制订教学活动计划,选拔具有较高水平的老师担任指导。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活动课程中选择喜爱的活动课程修读,经考核合格获得规定学分后方能毕业。四年来,共8743人次选读艺术类活动课程约4243门次,平均获得1.5个学分。学校每年投入艺术活动课程建设经费达到10万元。
  三、推进三类文化培育,创建艺术教育品牌
  1.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学校把艺术教育与地方、与民族相结合,努力营造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氛围。结合我校地处以藏、羌、彝族聚居,有“小凉山”之称的川南地区,全校有近900名少数民族学生。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富有感染力民族特点深受广大学生认同和喜爱,学校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创作始终把挖掘、整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重点。2005年,原创藏族舞蹈《雪域飞歌》将藏族姑娘的热情和当代大学生的活力结合起来。2009年,创作的彝族舞蹈《阳光·索玛》将彝族高山上特有的索玛花绽放在高校校园舞台上。2011年,创作的傈僳族舞蹈《幸福山寨》将民族体育运动与校园舞蹈结合,得到了教育部专家和学校师生一致的肯定。教育部艺体处处长领导在大学生艺术展演评审会上指出:乐山师范学院将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文化有机结合,其方向和选择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
 2.培育艺术社团文化。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沫若艺术团”,由郭沫若女儿郭庶英亲笔为艺术团题写团名,由乐山市市委宣传部划拨专项建设经费,从艺术团文化建设、演出承接、团队管理等方面借鉴专业艺术团的经验进行管理,艺术团含舞蹈队、合唱队、礼仪队、主持人队,成为艺术体育专长班学生重要的艺术实践平台,主要承担校内外的大型演出,让艺术团得到广大学生们的拥护和社会各界 的认同。同时,学校共成立纸装协会、器乐社团、摄影协会、素描社团的等艺术类学生社团,分层次分类别开展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特别是纸装协会于2002年、2010年举办两届大型纸装暨彩绘展示晚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3.培育艺术创新文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每年派出老师到中央美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鼓励教师创作,器乐老师曾在大小凉山采风3个多月,行程上万公里,收集了几乎失传的彝族民间器乐,最终创作出了省内乃至国内仅有的彝族民间器乐合奏作品。声乐老师深入到马边、峨边彝区收集素材,大胆尝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作了适合大学校园的原生态表演唱作品。特别是DV作品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彝区学校蹲点一个月,这三个作品均获得省级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由众曰组合、斑竹湾118乐队、六弦组合创作的原创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
  四、搭建四个艺术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1.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艺术展演,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两任党委书记、三位分管校领导都亲自带队参加。设立艺术展演专项经费,集中一切力量确保参赛作品从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5项。同时,校内坚持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目前已经举办二十一届、六届宿舍文化艺术节和十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中的“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歌咏比赛”、“戏剧小品赛”“舞蹈大赛”等活动已经成为了学校艺术文化活动的品牌。
  2.开展主题艺术活动。学校紧紧围绕重大节日、特殊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3周年1000名学生参与到全谱四声部《黄河大合唱》的演唱,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1200名学生参与到《长征组歌》组曲的演唱,在专升本晚会、本科教学评估晚会、“5.12”特大地震慰问演出、迎接百年奥运圣火晚会、建国60周年“红歌大家唱”歌咏比赛、建团90周年主题晚会上,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艺术活动,增强了艺术修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更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实现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3.开展个人艺术才艺展示。学校鼓励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个人艺术展示。学校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举办23人次的个人演唱会,14人次的个人画展,8人次的个人摄影作品展,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的艺术自信。
  4.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学校精心组织校、系、班文艺演出分队,深入到军队、农村、社区、学校进行专场演出,传播先进文化。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边河之夜——关注留守儿童文艺晚会”,“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夏令营文艺晚会”等近60余场,学校连续5年被乐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广场文化先进单位。艺术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效果,2001—2008年学校6次被评为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2012-2013年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活动课程理念下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Z11016。

上一篇: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的关联

下一篇:插画创作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