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艺术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与解
摘 要:随着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新闻界的报道的统一模式。同时因为民心新闻的特点,也使得民生新闻越来越成为受观众追捧的重要栏目,这与民生新闻煽情报道方式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强调煽情艺术在民生新闻报到重点重要性,另一封面对于如何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煽情艺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生新闻;煽情艺术;报到
近年来,新闻报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关注普通人生活状态为主旨的民生新闻,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在所有新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民生新闻的快速兴起,已经开始改变传统媒体的生态。尤其是地方都市报,都将民生新闻报道作为贴近读者和竞争取胜的主要手段。所谓煽情就是夸大事件中的某些情感因素,抓住观众情绪,使观众与事件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做出某些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反应,如同情、气愤、厌恶等等。民生新闻通常运用多种煽情方式来增加报道的可观看性,如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选择戏剧化镜头或配上感人的背景音乐、煽情的对话或旁白等,揪住观众脆弱的情感,激发观众普遍的心理情绪,让观众获得心理和感官的刺激性满足,以引起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其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来报道百姓生活而受观众喜爱,能凭借富有特色的说新闻方式和短平快的风格引起人们的认可和共鸣,其中煽情功不可没,它也成为当今电视节目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但目前民生新闻报道的过度煽情,往往会致使电视节目媚俗化,而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1.民生新闻报到的特点
1.1大小兼顾:“地域之缘”关切无比
做大做强地方新闻是地方都市报的立足之本。本土新闻中,民生新闻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民生,“民”代表人民,大众,“生”代表生计,生活环境与状态。“芸芸众生”和“生活万花筒”,决定了民生新闻是一个可以发掘的富矿。
都市报的民生新闻报道,除对国家事关民生的大政方针关注外,还有一把“地域的标尺”,即对本地市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报道。地方民生新闻中,包含当地党委政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也包含政府部门、各级组织服务百姓的举措等。此外,反映个人、家庭、某一群体的生活状态、诉求、喜怒哀乐情感的,也属民生新闻,这方面内容极多,包括生存、求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诸多方面。地方都市报都在不断发掘民生新闻题材,甚至策划选题加以报道。 1.2信息服务:温馨生动任你挑选
当今,各类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我们可以将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新闻信息纳入民生新闻范畴,这些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在综合信息的提供上更灵活更宽泛。大到国家民生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发布,小到本地气象信息、交通信息的提供,凡是涉及民生的,都应尽可能地作出报道。为了提高服务效能,报纸报道这类民生新闻时,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让这类新闻容易让读者理解、接受。比如,关注气象信息,过去只是简短的天气预报,而今做成了气象新闻,介绍天气情况有文字有图片,有人物有场景,乃至对市民出行、衣着都给出了建议,让人感到很贴心。
1.3主动帮办:“生活秘书”情真意切
过去,媒体是灌输式、简单化地向受众传播新闻,功能比较单一。今天,媒体在传播新闻的同时,更着力打造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满足读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不少都市报向读者主动提出“帮办”服务,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帮办”,虽然不能包打天下,却充分表明了媒体的态度。“帮办”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市民不停地求助,媒体则安排记者不停地采访报道,力促问题解决。由于涉及的是真正的民生问题,我们也将这些内容纳入民生新闻。尽管,这些内容有时已经超出“新闻”的定义。
2.煽情艺术在民生新闻报到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新闻价值观的需要
煽情手法也是挖掘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和为大众服务的体现。新闻史学家弗兰克莫特所说:“事实上,你我都喜欢新闻中的煽情主义……所有的读者都喜欢有刺激性的新闻……凡是给读者震惊和新奇感的新闻都可以说是煽情的。换句话说,令人刺激的新闻便是煽情的”。新闻就是让受众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有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并引起受众的热切关注,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心灵慰藉,这也满足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娱乐需求。
另一方面民生新闻的价值观不仅在于用平民化视角,揭示社会真实的状况和反映百姓真实社会,还要从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当面对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作为民生新闻节目,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需要深入了解,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政治舞台、道德伦理层面上加以分析解剖,提炼出新闻价值。 同时要“实用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
2.2受众本位理念的崛起。
随着我国大众媒体的发展,媒介逐步由“传者本位”转变为“受众本位”。受到受众本位理念的影响,民生新闻试图“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受众是媒介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体传播活动中信息的目的地。受众本位意识就是要求“大众传媒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因此,任何传播活动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受众实际上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
为了在新闻传播中抓住有限的观众注意力资源并满足观众的真实需要,媒体将“一切为了受众的满意度”,“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奉为圣旨,企图通过煽情报道抓住受众眼球,确保收视率。
2.3媒体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媒体竞争进入了一个白炽化阶段。不同媒体间的竞争,从传统媒体到新兴的网络、手机媒体;国内层级电视媒体的竞争,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级卫视再到地方台和城市台。
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多种发展困境,一
方面是来自时政社会新闻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夹缝中求生存。作为地方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提升节目的可视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任。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受众的选择,受众的选择又取决于民生新闻将采用何种方式吸引自己。民生新闻要以受众为研究对象,以最易打动受众的方式编排传播新闻信息。而煽情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情感需求,把握了信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便于制造轰动效果,吸引眼球。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煽情就成为电视节目克敌制胜的法宝。
3. 煽情艺术在民生新闻报到的运用与解析
3.1报道内容选取方面——倍加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独特的理念和优秀的品质,使之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动态新闻,它以平民姿态说百姓事、讲百姓话、让百姓说话,并附以恰当的表达,实现了对传统新闻报道对象的转型、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严肃的新闻“一统江山”的格局。民生新闻秉承“以人为本”的特性,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可以说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还可涵盖一部分消费、经济信息等。民生新闻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较之时政及社会新闻更加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情感纠葛、停水停电、环境卫生等内容,这些大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感同身受或深有体验。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重视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着意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新闻的导语、人称、语气,记者现场采访姿态,新闻颇具亲和力,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有大的变化,并表现出多样性。
因此,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选取方面更偏重于这些充满情趣和人情味的事件人物,以达到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的目的。
3.2报道编辑方面——受众成为传者关注中心
民生新闻与传统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
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它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借鉴传统现场短新闻的特长,民生新闻更善于展示动态,还原民生现场。它的报道要求把事件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拎出来,把一个复杂事件里最鲜活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呈现给读者。
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民生新闻在标题制作时为了激起观众的兴趣,往往选择那些直接煽情、简约生动的词汇,追求所谓的刺激新颖、独特大胆,极力强调某一方面,渲染报道气氛、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感。运用特技、滚动字幕、图表图片等手段制造播出的“兴奋点”,再配上煽情的解说词,伴着煽情的背景音乐和现场音响,掀起观众的情感漩涡。
3.3方式方面——“白描”式的手法真实反映。
电视民生新闻追求通俗化和平民化,特别强调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能力的“软性”表达和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
民生新闻报道百姓民众的人和事真实而具体,众多而复杂,采访对象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各持己见,但民众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报道方式上许多媒体则采用了“平铺直叙”、“白描”的方式。民生新闻记者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读者仿佛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亲历事件的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反观那些习惯于静态讲述、写法陈旧老套的民生新闻,因表现样式的呆板单一、模式化,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新闻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程江南.媚俗:受众本位意识在新闻报道中的偏差.采写编,2005(4).
[2]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4-10-29.
[3]白小易.“民生新闻”: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新闻——兼论南京“民生新闻”大战[J].中国电视,2004(6).
作者简介:陈彦君(1973.9--),女 ,吉林柳河,本科 ,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的传播与影响。
上一篇:浙报传媒上市的特点和机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