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史鉴新闻摄影平面构图理论与技巧浅探

发布时间:2015-10-22 11:45

  1.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就是把取景框当作是一种外部世界和框内世界的界限,将框架之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把摄影者在镜头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内,遵循黄金分割法等经典的构图法则,给人以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的感觉,这种构图较传统。

  开放式的构图把取景框与外面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严谨,不讲究画面的完整,而强调显示画面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从而常常出现一些新奇的画面,留给观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还常令人深思。有冲击力,有反传统的一面。

  封闭式构图多用于表现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拍摄题材。开放式构图在纪实摄影中最常见,它的真实、自然、现场感使观众对现场的动作、情节有推理联想,很容易达到拍摄的目的。

  2.决定性瞬间与随意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是由法国抓拍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于小型相机所倡导的快照美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决定性瞬间”指的是:任何发展运动者的事物都有着其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最为接近的那一时刻,这一时刻,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摄影师能否挖掘出事物的本质意义,靠的是观察、思考,是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养;至于最终能否抓住这一瞬间,才是拍摄技巧问题[1]。选择决定性的瞬间进行拍摄也就成为许多摄影者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决定性瞬间是一种观看之道,包含着深厚的综合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它要求摄影者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还必须掌握极其熟练的抓拍技巧,使决定性的瞬间在照片中成为典型的永恒。

  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ot Frank,1924-)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卡蒂埃-布列松的“随意性瞬间论”。他认为,“摄影不必要摄取情绪最高涨的瞬间”。弗兰克“以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风格拍摄,充分表现了那些从事最平庸的活动的瞬间,表现从未展示过的美国人的忧愁和醒悟。[2]”

  决定性瞬间不能每时每刻构建完美的典型瞬间,一旦处理不好,反而失去摄影所固有的真实、自然、鲜活的个性。随意性瞬间所选择不熟悉的角度来表现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对此的共鸣。决定性与随意性,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3]。

  3.处理好画面的主次

  3.1拍摄主体的确立

  主体是吸引摄影者产生拍摄欲望的主要因素[4],是画面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整个画面的结构中心,是摄影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主要形象。主体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通常,主体要有足够的尺寸,才能引人注目。主体太小,就不成为主体,这时候就要用长点的焦距,或后期剪裁来处理了。

  画面的中间位置往往被认为最容易突出主体的位置,在需要强调秩序、严谨和稳定的时候,这也许是安排主体的最佳位置。但是,主体位于画面的中间位置显得过于均衡稳定,也容易引起人们视觉的疲劳,缺乏生气和变化。所谓的“三分法则”(rule of the thirds),也称“黄金分割”是构图的基本的规则,意思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景物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践证明,三分法可以使画面获得完美的均衡、和谐,以及愉悦的视觉效果。

  3.2陪体的处理

  有些画面上只有主体而没有陪体,但是,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上,陪体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它和主体互相呼应和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起到陪衬、渲染和说明主体的作用。在《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的画面上,一只干瘦如鸟爪的手搭在一只红润的白人的手上,如果没有那红润、宽大的白人的手作为陪体来衬托,黑人那黑瘦、干枯的手就不会给人们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陪体毕竟是画面上的次要部分,它必须服从主体的需要。总之,陪体要尽可能地配合主体,烘托主体,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画面才能向欣赏者传达明确的主题。

  3.3环境

  环境是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包括前景和背景。前景是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背景是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或空间。环境可以说明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时空条件,渲染画面气氛,同时通过典型环境来表现本质特征和主题意境,并作一定的渲染以加强主体的表现力。环境处理得成功与否,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选择好拍摄点

  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照相机与被摄对象间的距离、方位、高度是决定所摄照片画面性质的三要素[6]。

  4.1拍摄距离的选择

  拍摄距离在摄影中通常用专用术语“景别”来表示。景别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要根据表现意图决定景别,“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远景构图适当安排前景,选择延伸到画面深处的线条,采用侧光或逆光以充分显示空气透视效果等。此外,还要注意利用江湖河道走向,山岳起伏形状,乡间崎岖小径,天空的云层彩霞的变化。如果拍摄画面以人物为主。全景画面要确保被摄主体外形轮廓线的完整,但一般不宜顶天立地,要在主体周围保留适当的空间[7]。

  中景所包含的景物范围较小。在人物场面中,通常表现人物膝盖或腰部以上的相貌。要注意保留人物的动作、手势的完整,交待人物间的感情交流,避免诸如手臂挥出画面。

  近景通常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肖像,展示人物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和内心活动。近景画面上环境和空间的作用降到次要地位,主体形象得到进一步突出。因此有“近取其神”之说。   4.2拍摄方向的选择

  从正面方向拍摄国家机关建筑及宗教建筑等突出其雄伟壮观,又能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和稳定的感觉。拍摄重大会议或重要仪式一般也要以正面角度为主角度。正面拍摄一般适宜于表现静止物而不宜表现具有方向性和动作速度的对象。斜侧面是相机位于与主体成30o至60o角的位置上。这些角度拍摄既能表现出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又能表现出它的侧面形态。如两人交谈,斜侧方向拍摄能明显地造成人物的一正一反,突出主体。相机与主体正面方向成90o,就构成了正侧面构图。正侧面拍摄能够表现出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和外形轮廓,用于拍摄芭蕾舞演员,田径运动员等,可以使人物的姿势动作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对鼻梁太凸或太凹的人物,用正侧方向拍摄又会使缺点暴露得十分明显。从背面角度拍摄事物,主体背面一定要有特点,如人物后背的装饰品,抓取人物伸在身后的手上动作来吸引观众视线。如果人物背面毫无特点、就不宜采用从背面方向拍摄。

  4.3拍摄高度的选择

  拍摄高度包括平摄、仰摄、俯摄三个角度的选择。在人像摄影中,一般采用平角度拍摄,还给人以心理上的亲近感。但是,平角度拍摄往往把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容易使主体与背景重叠,也不利于空间感的表现。俯角度拍摄,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可以描述环境特征及盛大场面,如起伏的山峦、地势及群众集会、游行等壮观的场面。俯拍镜头将人压降到地面,使人显得更渺小,因此在影视摄影中常用于丑化反面角色。仰角度常用来表现英雄人物,渲染人物昂扬的精神面貌,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跳高、跳远腾空或飞跃之势,也应该用仰角拍摄更强烈的高度感觉。在拍摄时装时用仰角度使模特身材更加修长。仰角度拍摄的照片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天空为背景画面显得十分空灵,令人心旷神怡。

  5.摄影构图的造型法则

  5.1对比

  在造型艺术中,对比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明暗、虚实、大小、方向、形状、质感、色彩、内容等种种差异,都可以用来对比。《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就是通过对比产生作用,从而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2节奏

  节奏是一种质朴而且容易掌握的组合形式,节奏源于生活,它在冲向岸边的层层浪花之中;在成熟的麦穗中,子粒一个挨着一个地交替排列着;在沙漠里,风把沙子吹成别具一格的皱褶;在犁过的田地里,垄沟一条挨着一条地向地平线伸展而去……。

  5.3对称和均衡

  对称的构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严谨、庄重和稳定,宗教建筑、政府机关常采用对称的结构布局,这时对称形式传达出庄严和神圣。通过对色彩的安排、纹理的刻画、光线的选择等方法,让原先非对称的物体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形成均衡效果,是获取平衡效果的另一个途径。摄影构图的造型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上一篇:如何做好重大事件新闻策划

下一篇:纪录是一种新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