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的发展、问题及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 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 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 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 年10 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 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 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 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 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 个,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 个,广告学专业232 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 个,传播学专业24 个,在校生规模有15 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 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 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 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 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 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 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 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 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 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 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 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 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 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 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 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 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 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 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 教师的训练,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 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 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 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 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 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论文网 ]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 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 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 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 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 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 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 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 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 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 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 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 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 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 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 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 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 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 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 年第6 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 年第1 期。
3.韩建民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
4.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 载《国际新闻界》2002 年第5 期。
5.荀振芳:“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经济经纬》1998 年第2 期。
上一篇: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下一篇:论我国政党制度运行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