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0 16:47

  本文从全媒体背景入手,分析了在新的媒体语境下新闻语言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具体地讲,全媒体环境的生产集约、全民写作、分众性带来了新闻语言功能全面化、语言风格个性化、平民化等新特点,当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随意性、媚俗化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还对新闻语言发展做了小小的展望,即强化语言规范性建设、建构新闻语言审美价值、推动新闻语言完成从再到的进化。

 

  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体繁荣,新闻语言经历着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之势。信息的传递从手势、口头、符号、文字,到现在逐渐发展为一个区别于其他语言样态、有其独特个性的独立语言样态。学术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已成规模,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移动终端的涌现,使得我们的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承载信息报道功能的重要载体——新闻语言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1]本文便着眼于这种变化,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希望能窥见一些电视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提升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要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语言,笔者首先想分析我们当下的全媒体时代。一提到全媒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全媒体的不仅指丰富多样的传播工具,也是对人们感官的全面调动、对受众需求的细化满足、以及信息来源的全民化、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等。下面具体来讲全媒体语境给新闻语言带来的新特点。

 

  第一,新闻语言功能全面化。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全能、生产集约的时代。媒介融合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 [2]具体地讲,一个媒体要想在这个时代立足,要有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能力。想满足这样的需求又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打破媒体间的壁垒,实现合作生产。所以,只有不断的全面化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适应集约化、合作化的生产方式。当下新闻语言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信息传递,同时还具有了引导性、审美性、实用性、娱乐性等。

 

  第二,新闻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个开放共融的环境带来的是人们审美尺度增大、需求多样、要求提高。消费者已不能被看作一个整体存在,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分众性。新闻也不能够例外,为适应分众化的特点,新闻语言也开始注重风格的形成,甚至打造出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化。评论式、聊天式、散文化、甚至段子式的语言风格都在进行尝试,新闻语言的个性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例如,龙洋主持的《生活早间秀》,不同于以往严肃规整的新闻语言样式,主持人龙洋结合自身特点,将新闻事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当下流行的段子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新闻脱口秀,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第三,新闻语言呈现平民化、前卫性趋势。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的人们养成了快餐式的收视习惯,这就要求媒体给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易读性。从播新闻说新闻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新闻语言在呈现平民化的过程中,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在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在人文意识方面的进步。《生活空间》《南京零距离》等节目都是典范。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写作平台,每个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全民写作的时代使得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网络新闻语言可以是拟态式的,也可以是象声式的;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字母式的[3]也就是说在全民写作和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前卫、时尚、简练,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研究


  第四,新闻语言视觉性增强。如今人们已对那些古板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阅读方式[4]”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有了很大突破。不同于以往相对刻板的平铺直叙,现在的新闻语言样态不断丰富,讲故事、抓细节、多描述等都是为了使新闻更加引人入胜的改进。一方面,更多对动词的强调使得新闻报道的动态感、真实性增强,给了受众更多的细节信息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更多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画面感、生动性。例如,在现场报道中,生动灵活的新闻语言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正在发生的事情,好似第一时间便来到了第一现场,全方位的了解、甚至体验到当时的状况。这种参与感和相关性是冰冷冷、生硬硬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媒体环境给新闻语言带来这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下面我便基于当下出现的问题,谈谈我自己对于新闻语言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重提语言规范之重要性。当下,新闻语言在充分体现易读性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语言的随意性。全民写作时代,使得新闻质量良莠不齐,错字、错词、错音比比皆是,不规范的成语、句法、语法、外来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不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甚至干扰到汉语的纯洁性。当下很多年轻人基于某种潮流或新鲜,特意读错音、用错成语,更加剧了当下新闻语言传播的不规范性。既然是疏忽故意造成了新闻语言的不规范,那么想改变现状,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第二,推动新闻语言从。新媒体环境加之网络用语进入,使得新闻语言出现了娱乐化、粗俗化、媚俗化、泛方言化等倾向。我们之前所说的平民化并不是粗俗化、趣味性也不代表娱乐性。平民化是指让新闻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富有人文关怀和生活情趣。而不是一味地吸引眼球、讨好受众,甚至用一些不文明用语。新闻语言在刚刚出现时可谓文,现在出现的趋势,今后我们应再次推动新闻语言实现从的转变。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的优秀作品。

 

  第三,建构新闻语言审美价值。也许大家觉得新闻和美并不沾边,但是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素养提升,审美的诉求已经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具有美的价值,而让新闻拥有审美价值是我们早晚要走的一步。新闻变,并不影响它的客观性,而是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新闻语言面貌更具魅力。例如,之前就有学者提出的新闻散文化,我们提倡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并不是说让记者把新闻写成散文,散文化新闻的明显特点是段落的松散与节奏的明快,行文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寓意深刻,用事实说明问题[5]当然,新闻的散文化也应把握尺度,切忌走向新闻文艺化、为了美而美、失去真实客观等问题。

 

  总之,新闻语言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可谓十分显著,出现了全面化、个性化、平民化、视觉化等符合新环境的新特点。当然也出现了娱乐化、媚俗化、随意性等新问题。对于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简练朴实这些传统我们要继承,同时不忘积极努力促成创新,让新闻语言更加适应现实,更具独特魅力。

 

  作者:李宗铭 来源:科技传播 201613

上一篇:框架理论视野下央视《新闻调查》未成年人报道研究

下一篇: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