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12-09 00:39

      一、食材的获取与处理 
  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受限,在食材选择上多是就近原则。中国土地肥沃,即使是就地取材,供选择的种类也很多。铁器牛耕运用的时代早,有长期累积的耕作经验。耕作业发达使“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肉类以猪、牛、羊肉为主。古代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便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人类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自古以来,正是因为人的劳动才给自身带来丰衣足食,所以经人辛苦种植出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这一思想,在以土地为生的中国人脑海中保留下来。而日本一方则大相径庭。他们以水稻为主食,但供种植的平坦地形并不多。四面环海,使他们把海洋当做获取食材的地方。且早期缺乏养殖经验,必须依靠自然。而慢慢得,日本人似乎喜欢上了这种野外的风味,在饮食中开始追求“生鲜美”。如生鱼片、生鱼寿司等生食,在日本颇受欢迎。日本是“食鱼大国”,据有关调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会吃掉70公斤生鲜鱼类。我从诸多日本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演员在食用生鲜食物之后,会赞叹道“生食美味,生为日本人真好”之类台词。日语中有表示海产一词海幸(うみさち)。单从“幸”字,就足以体现出日本人认为被自然赐予食物的他们是幸福的,自然心怀尊重与感激。 
  另外在食材处理方面。中国讲究炒、炸、烤等手法,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为日本料理中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有的只是用水煮一下就算完成了。「和食」は、新鮮な食材を使う、栄養のバランスが良い。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関わっている、などが特色だ[1]。其中“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意思是让食材的自然感继续保留。中国菜是使用最合适方法处理食材,让美妙的味道更好为人享受。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少加工,才能吃出食物最根本,最自然的味道。 
  二、调味料种类与运用 
  调味料在中国菜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樣的。中国的调味料不仅种类五花八门,甚至同一种调味料,譬如酱油,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生抽”、“老抽”等不同的产品。日本除了会放入和中国一些大同小异的调味料如盐、醋、味淋(日式料酒)等外,几乎不会再在料理中加入其他调味品。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调味品发挥其作用。“酱油上色,砂糖提鲜,盐巴出味”。这是一种味觉调和的艺术。而在日本料理的调味则极其简单。在为数不多大量使用油的料理天麩羅(てんぷら)制作最后,料理人只会在上放上一小撮盐。在做雑煮(ぞうに)的时候多数日本主妇只会淋上一勺酱油。在菜中只加酱油,或是只放盐,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更喜欢食材被调和之后,所带给人在味觉上的刺激,是对人食欲的关怀满足。而日本料理的观念则是用少许的调味料“勾引”出食材自然的味道。所以中国食客多会评价一道菜的美味与否,而在日本更多人则会评价一道料理的新鲜与否。日本人更在乎的是食材从离开自然到餐桌上的时间长短。他们认为少量的调味料所带来的自然的感觉,其本身就是一种味道。否则的话是对味道的破坏,没有尊重食材的自然风味。 
  三、器具差异 
  器具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在饮食文化上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点的不同。中国依然保持着“大锅饭”这一聚餐制的传统,只有在职工食堂等处才实行分餐。[2]但日本只有在过节时才讲究一家人吃“团圆饭”。不论是聚餐还是分餐,用来盛饭的器具都是必不可少的。中日分聚的不同,对器具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中国主要是聚餐制,所以餐具的规格要更大一些。大大的汤盆,大大的碗碟,都是为了保证一家人的吃饱喝足。甚至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更加夸张规格的餐用器具。如“大海碗”,其外观质朴并无特殊之处,作用只是能大量盛饭。受注重实用思想影响的餐具之类的东西,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往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发展。在日本由于分餐制,器具的小巧使他们热心于装饰绘制。自然中的山、川、岛等图案,便是他们所热衷的。虽然食材已经离开自然环境,但也要让他们尽量回归自然,保持自然的风味。讲究“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3]在颜色搭配上也颇下功夫。如春夏之际,多选用颜色鲜艳的餐具令人赏心悦目。在秋冬季,则会更多用朴素的木质器具,装点菊瓣、红叶素净之物。这也体现了有强烈季节感的日本人把自然的季节感带到料理中的一面。对食材来之自然,回归自然的想法。 
  四、小结 
  以上旨在通过几个具例,来浅析中日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知中国更看重的是人主观意志的所需,饮食中多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尽量保护其原有风貌,避免破坏。当然,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远不止这些不同,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13,8. 
  [2]梁爱璐.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7,(34.) 
  [3]赵英.细微处的日本[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上一篇:营养学中看《茶经》

下一篇:小议古代含“致谢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