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新形势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5
  摘要 在新形势下,社会舆论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决定了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因此,要正确引导舆论,就必须在党管宣传的原则下,坚持以人为奉,客观有效地公开党务和政务信息,要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善设议程,进一步提升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关键词 新形势 社会舆论 舆论引导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社会舆论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负向的社会舆论是片面、极端、虚妄的与民意相反的意见。社会舆论中正向和负向并存、正确引导和错误引导并存的现状,同社会舆论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 经济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大功能,实质上就是用媒体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而在媒体中由于定位、性质等差异,又以主流媒体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大,舆论引导能力最强。我国主流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表现为引导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观舆论导向和客观舆论效果存在偏差等,要转换工作意识,而不要把舆论引导作为行政任务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舆论引导方面体现自身特色,体现主流意识,新闻专业理念要渗透其中。
  媒体如何做好自己的舆论引导功能呢?新闻媒体要切实把“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贯彻到舆论引导工作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批评, 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保证正确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
  第一。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就必须坚持 政治 家办报,政治家办新闻的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要义、第一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每次具体宣传活动中。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唱响时代主旋律;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讲究方法、注意策略,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不压服;在社会热点同题上主动引导、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特殊敏感问题上严守规程、审慎从事,特别是要慎重对待、稳妥把握涉及群众利益和情绪、影响人们心理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抓好对外宣传工作,形成于我有’利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就要进一步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公开信息。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用“以 科学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根本任务的媒体,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特别要改“官本位”观念为“平民化”视角,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防止和避免“从机关中来,到机关中去”、“从领导中来,到领导中去”、“从会议中来,到会议中去”的做法。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和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关注人民群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评价和意见。通过科学有效的新闻宣传,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的舆论环境。新闻宣传“以人为本”也是媒体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要和要求,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的新闻视角要集中到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上。聚焦到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上。聚焦到民意民生上,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只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和报道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将使新闻传播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感召力。更有影响力,也更有市场。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新闻传播创新和参与竞争的有力方式,是媒体树立社会形象,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
  要正确处理舆论正面引导的硬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柔途径的关系,把媒体的新闻属性和市场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反对过分强调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而形成的生、冷、硬。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市场效应而忽视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功能。遇到重大事件,媒体要沉着冷静,把群众最需要的给予告知。不要回避。一般重大事件必然有重大影响,并且往往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对媒体的期望不仅是为了获得可靠的、专门的信息来源。更是为了获取媒体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和判断。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引导能力。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引起恐慌和众说纷纭。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该从受众利益的角度考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一个不断满足着公众心理需要的媒体,必然是具备舆论引导能力的媒体。

  当然,提升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设置重大事件的议题和注意媒体引导的时机,还要建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应急机制。媒体要积极主动地设置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议题,在重大事件发生初期,新闻媒体要先于公众对社会现实情况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存在的社会矛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把最值得公众知晓的事件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设置议题的最理想状态是与实际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进行,这样媒体就把握住新闻事件的 发展 ,不致“缺位”,可自始至终拥有对舆论导向的控制权。媒体因势利导、“先人为主”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 规律 。一般来说,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应该是尽快报道为好。许多酿成严重后果的突发事件,就是因为披露事实不及时,舆论引导没跟上而使事件愈演愈烈以至最后失去控制的。
  第三,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必须有效引导舆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需要显著增强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而且需要显著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也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所在。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也即大众传播媒体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力的程度,影响力越大,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越强。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应当讲求舆论宣传策略,注重受众的接受力和内容的贴近性,在报道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同时不回避敏感问题。建立沟通渠道,连接“媒体舆论场”和“社会公众舆论场”,使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在双向交流中有效引导舆论。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必须及时了解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反映舆情、回应舆情,对于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的联合,善用多种媒体手段予以全方位引导·在报道事实的同时疏导情绪,以把握引导的主动权和有效性。此外。增强舆论的有效性,还须注意主观舆论导向和客观舆论效果的关系,以免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正面的舆论宣传带来负面的舆论影响,确保正确的舆论引导目标的实现。
   第四,客观有效地公开党务和政务信息,同样也考验着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对党委和政府而言,党务、政务公开过程就是应用新闻媒体这一工具把治国理政方略传达给老百姓的过程;对新闻媒体而言,对政府信息不能是简单的“发布”,而是要求作出解读,可以通过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等许多形式进行舆论引导。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引导舆论时要注意方法,要求用群众喜欢的形式来传达,要与受众需求相统一、相对接,把握好信息传播的速度、幅度和力度。但是目前由于报道政务信息与受众需求不对接,人们厌烦说教式的政务报道评论等,觉得媒体在一味的为政府做广告,其直接后果就是丧失或部分丧失受众的信任,使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伤害。这类信息传播,需要“放大”工作与人民利益的共鸣点,找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利益点,找到信息与群众现实生活的交汇点、结合点,才能做好舆论引导,毕竟新闻媒体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报道的形式来影响舆论。引导舆论。而目前媒体发布的政务信息,很多还流于大而空,过多地阐述意义与成就,与读者的眼前利益相距较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和媒体人对其服务对象也就是受众的轻视,使其成为影响舆论引导力做大做强的心理障碍。
  目前在我国,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引导方式还有一种由媒体担任主角的舆论监督。运用这一功能,就能准确地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就能使正确的思想和言论得以弘扬,错误和消极的东西得以抑制,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引导力量。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是新闻工作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实际行动,也是增强新闻权威性、战斗力和服务性,真正发挥党的喉舌和桥梁作用的重要体现。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第五,新媒体发展迅速,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一方面要明确引导对象,提高针对性,有的放矢;一方面要明确引导的内容和方式,对传播内容作适当的“软”处理,使传播过程更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此外,还要加强引导主体的建设。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其较长的发展 历史 、稳定的受众群体、较高的覆盖率一直以来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 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正逐渐成长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的舆论引导主体,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多元性、广泛性、快捷性·对传统舆论引导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呈现出新的特征。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也就是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网络媒体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网络和手机的结合更使其成为最强的舆论载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其对社会舆论影响的特点,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制定舆论引导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善设议程,使其在加强和改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在舆论引导中一定要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推动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坚持以 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全面协调地引导社会舆论。克服传统的舆论引导一般化、机械化、表面化的弊端,在确保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下,注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全面协调地引导社会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机构的整体功能,形成合力;要加快重要传媒建设,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吸引力,加强对新型传媒的监管和引导,实现舆论引导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浅析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新媒体航母的整合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