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十年:SNG对话中国电视新闻
关键词: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 sng 中国 电视新闻改革 常态直播 十年
[摘要]:
从1996年底中央电视台引进sng新闻采访车至今,sng(卫星新闻采集)这个手段在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改革30周年。通过30年在理念上的拨乱反正、业务上的不断创新,今天我们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发展呈现一个两极趋势:一极是越来越“大”——大型的、跨越多个、多点现场、持续时间长、多系统、多单元、内容复杂、制作难度大的大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越来越多,如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阅兵、伊拉克战争、汶川地震直播报道等;另一极是越来越“小”——小型化、日常化、简单化的直播报道越来越多,它的主要代表就是sng(卫星新闻采访车)直播报道。
而鲜为人知的是,sng在中国内地也已走过了漫漫十年路程。作为一个重要的 现代 化技术,sng在欧美发达国家叱咤风云近20年,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习以为常的新闻采制手段。但是,中国电视新闻业的发展是很多合力共同作用着向前发展的,它的发展又极富有“中国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 历史 和现实的大环境之上,去客观、谨慎地对sng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我们研究sng这种技术的影响,要在中国电视新闻业的语境下进行,这样才能够抓住本质,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它对我们的电视新闻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一:路上十年——sng在中国电视新闻业的历程回顾
从1996年底到2007年底,sng在中国内地从最初的引入到逐步发展已经经历了10年的时间。进入2008年,sng又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显露着它在恶劣环境下稳定、灵活、快速的优势。回顾这十年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1996-1999:sng初现中国
在中国内地,sng设备最早由中央电视台引入。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启用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dsng),并将这一设备运用到各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从1996年到1999年,除了1997年的香港回归报道、黑龙江漠河地区的日全食观测直播,长江三峡大坝合龙庆典等直播外,dsng设备主要参与的重大事件报道还有1998年抗洪抢险、长江三峡工程、1998年海湾危机、全国甲级足球联赛、1999年澳门回归48小时特别报道等重大新闻的转播,除此之外,dsng设备还多次承担我国元首出访的新闻传送任务。
1997年是sng在中国内地应用的开端:它由国家级电视台引入并且极少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运用在大型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它常常和微波、电缆、 网络 等一起,作为一种直播技术、一种信号传输手段出现;它基本上只出现在程序性的、计划内的、变化因素不大的新闻事件直播中,还没能体现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启动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出现,sng的用比不用,就是一种进步。
2:2000-2003:暗潮涌动
2000年到2003年,这是sng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是:继中央电视台以后,一些有影响力的省市级电视台开始引入dsng设备,并且进行了sng日常直播的先期尝试,虽然它们只是区域性现象,却让很多内地电视媒体关注起sng这个新事物,sng在中国内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暗潮涌动的时期。
2000年12月28日,广州电视台率先引进我国内地地方电视台第一台数字卫星新闻采访车(dsng)。在大多数电视台对于dsng会给电视新闻带来什么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外电视媒介竞争白热化的广州电视台已经开始了高频率地通过sng连接现场进行直播报道的大胆探索。比如,2001年广州 体育 馆爆破拆除,出动了卫星车,多角度报道整个爆破过程。比如台风袭击、主干道水管爆裂、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开幕、地铁二号线贯通等,都实行了直播。2001年7月13日,为了报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揭晓活动,广州台开办了《特别新闻报道》,采用卫星传送、电话联系、中央台的画面等组合方式,对北京申奥成功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莫斯科的记者、北京的记者、在广州街头采访的卫星记者实行三地联动报道。2002年春节,广州台推出了《直击广州新变化》系列报道,直播现场放在珠江边、地铁工地、内环路等地带,反映广州的新变化。[1]
2002年1月1日,一档日播类电视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3年,在《南京零距离》制作新闻成功的前提下,另一档姊妹栏目《绝对现场》开始对原有的节目制作方式进行再一次的大胆尝试:即把sng报道作为一个常态化使用的报道手段引入到每天的节目中去。7月7日,《绝对现场》开播,sng小组进行了首次现场连线报道“南京狮子山附近一段明城墙发生坍塌”,在国内率先拉开了sng常态化直播报道的序幕。此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sng卫星直播车转战于南京城内的各个角落、江苏省、以及国内外各个重大的新闻现场,记录下了无数令人震撼的精彩画面。
作为先行者之一,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城市频道在sng的普及和推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努力在其覆盖范围内推广sng这个概念:它坚持在节目中打出“sng”、“live”、“卫星连线”、“sng小组报道”的标识、字幕、片花,制作专门的sng短片向观众介绍sng的原理和特点,主持人、现场记者在播报中对“sng”进行强调……。另外,由于“民生新闻”的火爆和《南京零距离》的收视神话,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同时,一些电视台也开始暗潮涌动,开始考虑sng的应用。
中央电视台在对sng的应用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如2002年5月25日华航空难发生后,两岸电视台便开始首开sng卫星电视连线直播的纪录。5月27日中央电视台赴台记者任永蔚通过东森新闻台协助,在澎湖首次利用sng与中央电视台连线;另外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张泉灵也在同日下午与东森电视台主播郑怡华连线,节目内容都通过cctv-1、cctv-4等频道对内地及全球华人播放。过去两岸碰到重大新闻时,多半采用电视台提供画面模式,而两岸卫星连线直播,碍于政策一直都不敢去碰,但此次经过双方沟通,中央电视台首度以sng连线,且由两方主播连线对谈,一改过去传统做法,15分钟的“空难牵动两岸人心”节目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
3:2004-2007:燎原之火
2004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有三家省级电视台几乎同时引入sng,并把它大胆地用于日常新闻直播,他们是山东齐鲁电视台,湖南 经济 电视台,福建广电新闻频道。这三家电视台不约而同的“大动作”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sng在内地电视台发展步履蹒跚的局面,虽然它们仍然是极少数的“勇敢者”,但是开始形成了一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让sng不再是某个地域、某个特殊电视台特有的武器,开始走向全国了。因此,以2004年的这一“大动作”为标志,sng在中国内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4年12月,齐鲁电视台在青岛首次使用sng,一个月后新闻收视率由1.6%提高到3.6%,效果十分明显。有了sng,2005年在山东省内发生的许多突发性新闻事件,齐鲁台都是最先报道者。青岛海上渔民有难,齐鲁台sng跟随海警展开救援;麦莎台风侵入山东沿海,齐鲁台记者就站在涛天的海浪边报道;临清大剧院脚手架坍塌,齐鲁台记者第一个深入现场;莘县一个三岁女童掉进废弃机井,齐鲁台记者最先报道抢救的紧张进程—齐鲁台把sng译为“森骥”,意思是森林中的一匹骏马。骏马奔腾,占取先机,齐鲁台的《每日新闻》也成了山东省最具时效性的新闻节目。[3]到了2005年底,齐鲁电视台实现了每天一次sng直播,“为民办事”、“森骥行动再追踪”,为民发言立声,促进问题解决,受到百姓欢迎。2005年末,在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传媒》杂志社和中国报业网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东方卫视等单位支持协办的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山东齐鲁电视台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最具成长性创新传媒”,成为全国400多家省、市非上星电视台和山东传媒界的唯一获奖者。
福建广电新闻频道创办于1999年5月,是国内首个新闻专业频道,2004年,福建新闻频道对社会新闻栏目《现场》进行第三次改版,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启用sng卫星采访车,利用sng实现了“最新播报、新闻同步发生”,并且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打造媒体、公众与职能部门的沟通话语空间。自改版以来,《现场》的收视率稳步上升,2004年平均收视率比2003年提高)0.5(ac尼尔森数据),达到5.8,周平均收视率最高达到7.8,并屡屡创下收视新高。栏目广告经营收入增长近千万。[4]
2004年12月,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频道投资1千万余元一举购置两台sng车,打造专业民生频道,推出9种风格各异的新闻栏目。经视打出“直播都市”作为频道运作的口号,在sng的使用方面,它的理念是:“使用sng就像使用平常的摄像机一样”,把sng引入到日常节目中,把sng经常化地使用在新闻节目的时段里,重大的事件也会在整个频道打出直播窗口。
以上三家电视台对sng的引进、使用和探索代表着sng在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后,不少地方电视台也纷纷购买了dsng采访车,为各台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添加了传播利器,也对内地电视新闻的竞争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5年11月3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和湖南经济电视台联合发起、由齐鲁电视台承办的“全国首届sng暨电视新闻研讨会”在济南举行。2006年,全国又有不少电视台引入sng设备,如深圳、厦门、湖北经视都新添置了最新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卫视后来居上,卫星车能够在移动中上星。2006年12月14日至12月16日,全国电视sng协作体第二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与会代表一致通过,湖北经济电视台、深圳卫视、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加入协作体。在2006年底举行的北京电视台节目推介会上,北京电视台宣布2007年将启用最新引进的sng卫星新闻采访车,做到“在您的家门口直播”。同时,还将和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拓展新闻新视角。2007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新节目《直播北京》,正式启用sng进行日常化报道。
二:sng对话中国电视新闻:改变了什么?
在考量sng这种新的工具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的冲击和影响力时,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综合考虑,对它的作用力进行客观、谨慎的评价:
1:在电视新闻采制技术上:
(1)sng对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物质准备
和传统的直播技术相比,sng为我们的现场化直播、小型化、简单化直播都提供了相对理想的技术条件:首先,它启动快,时效性强,可以实现第一时间、“零时差”地进行直播和信号传输;第二,它打破了传统微波、电缆传输技术受到地域、天气、城市高楼等条件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第三,它整个系统小型、简单、机动性强,可以深入到绝大多数的新闻现场,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现场环境;第四,相对其他直播技术,它的图像、声音质量稳定,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直播效果。
但是,我们很难说一个“中国电视新闻的sng时代”真的就这样到来了,因为它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制约,直播常态化的路在今天看来还很遥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sng作为一种必要的技术物质准备,已经赫然存在着了,它为直播的将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对传统的电视新闻采制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sng在中国内地的日常化直播尝试给传统的电视新闻采制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一个采、编、播一气呵成的现代化电视新闻采集系统,它的迅速、真实为我们的电视新闻荧屏增添了一束夺目的光彩。大多数的sng先行者们都已经有一个共识:以sng为核心的制作方式要远远优于以eng为核心的传统新闻采制模式。面对同样的题材,sng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时效性都要远远超越eng报道。这一点是由两种采制方式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尽管对于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直播仍然是少量而谨慎的手段,sng采集系统的数量也极为有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sng报道操作方法日渐成熟的今天,传统的eng新闻已经感受到了不小的威胁。
2:在电视新闻传播理念上:
直播技术的发展会颠覆我们的很多做法,会排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非新闻性的、或者新闻性不强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做新闻的方式。sng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必然会促使我们的电视人改变观念,重新看清时代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sng日常直播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电视新闻呼唤回归新闻本原的声音。
在2005年的sng研讨会上,山东齐鲁电视台台长阎爱华曾指出:“sng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新闻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新闻就是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长期以来,我们给新闻附加了太多本来不属于它的社会功能,比如说我们要考虑哪些阶层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考虑哪个领导能不能接受的问题,但是这些不属于新闻本身,是后来强加上的。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以为那就是新闻,但事实上新闻不是这样的。”
3:在电视新闻组织和管理制度上:
(1)对现有的电视新闻制作管理模式的冲击
我国的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一直以来就有着比较严格的监督和把关系统,举一个例子来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心主要负责采编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频道的日常新闻,它下面分设社会新闻部、国内新闻部、新闻采访部……等等,各部又细分为若干个记者组、节目组。在每日的新闻采写上,记者在拿到新闻选题后首先要进行选题申报、填写选题单,先获得所在节目、记者组主管制片人的一审通过,再上报到直属的社会新闻部、国内新闻部等部门领导、主任,获得批准后再进行采访、拍摄、写稿,新闻稿完成后再送审上级领导进行修改、把关,审查通过后再进行编辑、配音,新闻片完成后再送交新闻编辑部,由新闻编辑部安排播出……。这是一个相对漫长、封闭的流程,它可以保证新闻宣传的方向正确,但是却从中丢失了很多新闻性的东西。
sng现场报道在
(2)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对于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来说,sng报道日常化的尝试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有很大好处。
首先,sng数字卫星新闻采访车除了配备数字摄录编辑设备外,还主要配备卫星上行、通讯、发电等设备,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以广州电视台的数字卫星新闻采访车为例,该车配置是:mpeg-2编码方式,1 5-45m带宽,dvb—s调制方式,提供从sdtv转播功能,forde350车体,自动 计算 天线指向参数,可储存10个卫星位置,350瓦1:1高功放系统,租用87.5度(中卫一号卫星)8兆带宽上行。通过严格的培训和多次的实际操作,广州电视台新闻中心的技术人员已经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技术队伍,为前方现场的记者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5]
第二,优秀的直播主持人、前方记者、现场导播、摄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训练和积累经验。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为例,每一天的sng报道对于sng报道小组来说就是一次新的实战训练,它保证了队伍的战斗力,培养可以胜任突发事件报道的直播人才。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经过三年的锻炼,sng报道小组已经成为了一支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精英队伍,他们的报道从南京地区走向到了省内、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九江大地震、“麦莎”台风席卷浙江、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德国世界杯……。这些尝试大大增大了sng小组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城市频道今后进行国际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集、报道的能力。
4:对 中国 电视新闻竞争、 发展 格局的影响
(1)满足了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创优、区域性竞争的需要
在今天的中国,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局面,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内地电视媒体逐渐开始开拓 经济 属性和产业功能,新闻政策得到进一步开放,各级电视台之间再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共同抢夺收视蛋糕,谁能领先一步,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益,在卫星和数字传播时代,和央视叫板并非毫无可能;另一方面,国内电视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这要求新闻报道内容、形式要专业化、创新、创优,占领市场,否则就随时存在着被淘汰的危险。于是,新闻性节目的改革和创优成为了重中之重,它们开始面对市场,有了新闻经营的概念。争取广告投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各个地方电视台努力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电视台特别是不上星的城市电视台开始进行“民生新闻”的改革和探索,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增强,并且获得了收视率和社会反响的成功,同时,sng的引入和应用满足了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创优、区域性竞争的需要,成为了地方电视台展露头脚、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台湾 东森电视台新闻部经理林天琼曾经这样来说明sng对台湾新闻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在台湾电视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有sng收视率不一定高(因为你有人家也有,你快不一定比人家更快),但是没有sng一定输,把电视机打开看不到即时性的新闻是不行的。”
(2)既有格局发生微变,形成一股城市电视台sng联盟的新兴力量
面对中央电视台天然的影响力和优势,省市一级的电视媒体谋求联合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国内城市电视台sng联盟的成立对今天的中国电视新闻业来说宣告着既有格局将发生微变,一股新兴力量开始形成。
中国大陆的sng应用较多的是在覆盖范围有限、市场分额不高的城市电视台中,sng使这些城市电视新闻频道的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由于sng在初期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sng设备数量有限,基本上单个电视台只有一辆,无法进行多点、跨区的报道,因此,为了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效果,这些城市电视台在sng操作实务、报道方法、连线合作方面的联系增多,它们逐渐形成了一股城市电视台sng联盟的新兴力量。如果我们一一审视这些“星星之火”们,它们大多数都看起来很渺小,力量有限,但是一旦它们联合起来,就能形成“1+1〉2”的效果。正如sng协作体所计划的那样,它们的目标是:利用sng的技术平台,互通新闻资源,开展一系列联合报道活动,通过区域合作使地域品牌转化为全国品牌。可以预见的是,多台sng跨区域联合报道必将在全国电视新闻传播中产生更广泛的一轮冲击波。
三:sng对话中国电视新闻:缺少些什么?
客观来说,sng要想在中国内地广泛应用、扩大影响力,从目前来看,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在评价和考量sng时必须要看到的:
1:对sng的理解和运用,仍有一个观念和认识的问题
在中国,对sng的理解和运用,至今仍有一个观念和认识的问题。综合两个方面,笔者认为目前在sng的理论认识上主要存在的误区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sng本体认识的误读:在中国电视新闻界,我们对sng的认识和理解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在很多电视人甚至电视理论学者眼里,sng仍然是一个看不清楚的“水中月”、“镜中花”,这使得很多业界的电视人对sng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认为“sng只是一种直播信号传输平台,只适用于大型直播或者中央和地方间传递素材之用”。
•对于直播的顾虑和谨慎:直播在中国电视新闻界,很长时间内没有走下“神圣的殿堂”,这使得“今天很多本来可以做的事情,出于某些考虑却没有做,可以发挥的传播作用和效果反而让别人取得了。”[6]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我们看到中国的电视人在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这个问题上的果断和进一步成熟,这无疑预示着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旧有的创作观念很难一朝改变:对于“什么是好的直播?”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心里,完美的、万无一失的、计划内的、按步就班地把直播完成就是好的直播。这些旧有的直播创作观念对于今天刚刚开始进行sng直播探索的电视台来说很难一朝改变,这也使得有些sng报道在创作上缩手缩脚,看起来现场感不足,有些僵硬,失去了直播的意味。
2:sng的普及程度、开放程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态度、电视台决策者的魄力和眼光、核心部门主管的变革决定和观念直接决定了sng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就像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李响总编在sng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sng的成功)“得益于江苏本身的环境,包括省市领导、总台的改革的魄力。”另外,sng直播方式费用高昂也是限制其普及的一个原因。每一辆sng卫星新闻采访车造价约80万美元,国内目前拥有sng卫星新闻采访车的电视台还不多。而每一次出动直播,不但耗费人力多,而且租用卫星的费用也不菲,以广州为例,向卫星公司租用卫星频道的费用是每5分钟差不多700元人民币。这些都不是一般的电视台所能够承受的。因此, sng数字卫星新闻采访车在我国普及还需要时间,对一些实力较弱的还没有拥有sng的电视台而言,就更谈不上发挥出sng卫星新闻直播的优势了。
3:sng的制作、报道理念仍然在摸索中
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sng是一个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一个舶来品,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来说,sng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构符合中国内地电视新闻发展要求的sng制作规范,一方面要 总结 、研究境外媒体运用sng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国情和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树立中国特色的sng报道方式,“为我所用”。
•sng的题材选择:sng的题材一直是各个地方电视媒体颇为关心的焦点之一。什么样的题材可以直播?什么样的题材必须放弃?什么样的题材没有必要用sng手段进行直播?一味照搬国外媒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里面牵涉到一个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判断标准、职业道德伦理的考验的问题。
•旧有监管把关制度的打破和新闻导向之间的矛盾:在sng直播中,旧有的监管把关制作被打破,站在我国的新闻宣传实际上来看,这让很多电视媒体在是否使用sng这个问题上顾虑重重,也让很多勇于尝试sng日常直播的电视制片人、新闻主管们承担了不小的风险。怎样才能保证sng直播时新闻导向的正确?怎么才能改良机制,尽量减小直播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报道失误?这都是摆在中国电视人面前不小的难题。
•sng人员对直播经验的缺乏:对于很多引入sng时间不长的内地电视媒体来说,sng报道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直播时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sng报道必须要避免由于记者报道的失误而引起不良的后果,比如血腥暴力画面、负面影响等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记者在直播业务素质上有待提高。
•sng多点报道的优势还未能发挥出来:目前绝大多数内地电视台即使拥有sng,也只拥有一辆sng转播车,突发事件产生时无法形成多点呼应的直播报道。如台湾东森电视台一家便有14辆sng,当台风即将来袭时,它可以将车辆在岛内重点地区进行部署。在报道时,电视画面除演播室外,可以同时呈现6路不同地点的现场信号。而内地,目前已经拥有sng车的地方电视台大多只有一辆。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副总监李灿宇介绍说,我们对台风来袭进行直播报道,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做,所有的记者都派出去,有时更多采用的还是电话联线。如果我们有几辆sng的话,效果会大不一样,但现在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7]
四:结语——sng在中国的未来之路
中国有句古话是“十年磨一剑”,sng在中国路上十年,它却刚刚开始绽放出它的绚烂光彩。sng在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的发展经过早期的徘徊之后,在2003年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个让人看好的上升势头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政治 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预见,参照其他各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发展道路、综合考虑今天电视媒体竞争的趋势以及中国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新闻开放程度,这种小型化、简单化、常态化的新闻现场直播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几个方面的准备缺一不可:一是技术设备上的更新;二是传播理念和管理思路的更新;三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开放程度。在这三者之中,技术是前提,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是必要条件,传播理念是决定性因素,它们三者相互作用,合力促进着电视新闻传播的向前发展。在这里,笔者谨以个人的观点提出几点预测和看法:
1:新技术应对新媒体时代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视直播报道的技术手段已经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趋势就是进一步轻量化、小型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工具的解放。对于sng来说,现行的sng采访车、sng便携设备(flyaway)是比较理想的采播设备,但是随着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高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 sng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绝对理想的直播技术,在将来,甚至也有可能有新的比sng更加先进的替代性设备出现。比如2006年3月29日,台湾东森电视台宣布与威宝电信策略性合作,透过威宝电信提供的“3g sng服务”,东森记者可以利用3g行动电话,把现场画面即时传回,也就是在sng车未到达现场前,3g手机可以即时与演播室内的新闻主播连线,与观众“零距离”。
2在制作上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转变
在今后的发展上,面对中国的电视新闻传播环境,我们的sng报道必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转变,提高整体的制作水准,在平时就各类直播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预案,保证我们的新闻生产一线的质量,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和宣传导向失误。比如说,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制定了《sng工作手册》,对sng报道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对sng报道的理论知识、操作规范、人员管理、报道思路等方方面面都给予详细的规定,这样做就有很多好处:首先,规范化的调理和操作守则让所有人都能够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同时,在特殊情况下,任何一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够履行各个岗位的职责,达到“专责”和“通用”的统一。第二,用标准化操作可以提高报道的效率和水平。在平时就坚持用标准的手语、国际标准的操作水准来要求自己,中国内地电视新闻才能和国际、和港台站到同一水平线上。另外,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业务培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新闻宣传和导向上的错误判断,避免走向在西方媒体中出现的垃圾新闻和sng负效应,认清我们的媒体属性——党和人民的宣传阵地、耳目喉舌。
3进一步发挥新闻监督功能、与政府进行良性互动
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应该按照电视媒体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互动关系来考虑。sng目前让人看好的上升势头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政治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主题落在了构建“和谐社会”上,这给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影响力比较大的sng直播报道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新闻宣传环境;同时,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开放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能够及时地提供信息服务、反映社会现实,充分发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营造健康的精神文明氛围,与国家、社会以及城市发展形成互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sng在中国生存、发展必须要走适应中国电视新闻“大环境”的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并没有改变媒介的根本任务,中国电视的基本性质核心不会变,仍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便构成了电视的运作空间。因此,在传播功能上,新时期的电视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不仅是传播信息、 教育 娱乐,而且应该成为下情上达、沟通交流、搭建城市媒体社区的平台,成为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真、善、美”、进行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中介。作为新闻利器的sng报道,更要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军,扩大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实现积极的新闻宣传效果。
[注释]
[1]资料: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
上一篇:媒介经营,只要融合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