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悲情城市》的传播意境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20:36
  摘要 本文立足意境审美观来解读影片《悲情城市》,探询导演的创作观,分层次的关注影片的画面与镜语、剪辑与叙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演怎样完成对意境最高层次——“无形大象”的把握,揭示影片的主旨及导演对 历史 、人生的反思。
  关键词 意境 创作观 人文关怀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film by using moo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conception, exploring the producing view of the director while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 lens language, editing and storing of the film,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director has achieved the highest level of mood, finally to reveal the film’s purport and the director’s thoughts on history and human life.
  key words moodproducing viewthe concern for humanity
  
  “意境”作为

  日侨遣送前夕,小学老师静子与宽荣和文清的一席对话。日式的房间内,一张低矮的桌子立在镜头前,三个人分坐一方。画面又是极为简单,除了静子的述说之外几乎没有形体动作。长达50秒的一个全景镜头,没有切换,没有摇动,也没有对话中常见的正反打。导演故意的让镜头远远的记录着,克制着每一个推拉切换镜头的冲动,让人物在其中不受干扰的演绎着,细致耐心的维护着影片的画面静态不被打破。导演把简单、质朴的日常生活搬上银幕,不加刻意的修剪、装饰,仿佛能让人直视生活的本质,以求“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在平凡中包涵了导演的对生活的理解。
  大哥文雄带着阿嘉去酒馆找文良。因为一个黑吃黑事件,文良正跟“上海帮”在酒馆扭打,偶然撞见的文雄、阿嘉立刻加入战斗。导演却有意把战场拉到室外,一个很远的机位把人物稀释到了画面五分之一的高度。远处的山丘、稍近一点的高楼充塞了大部分画面,使得人物的动作幅度大大削减,本应凶残的斗殴在导演的远景长镜头下变成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游戏,几乎感觉不到暴力的喷张和血腥。摒弃传统暴力场景中的正反打、插入等镜头、景别切换,仿佛故意按捺好奇的驱使和围观的冲动,用

   侯孝贤选择这种方式展示 历史 自有客观顾忌,更是与导演对整个片子的意境追求一脉相承,也浸透着他深切的关怀和对历史、人生的哲思。没有用犀利的批判去对待已逝去的历史,也没有带上有色镜片去指正谁人的不是,而是怀着对人的同情尽量克制的回忆 台湾 的昨天,思索着生命的意义。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导演把镜头始终对准鲜活、性情饱满的“人”,尽量展示“ 自然 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
   透过文清这个人物,我们可以读出侯孝贤倾注的关照和特别的用心。柔弱而又失去听觉的他,世界本当清静安宁,然而在时局动荡下也免不了牵连受害。如果说导演借助一个家族来折射整个民族的话,文清这个人物似乎在影射台湾这个小岛,整个岛屿是“悲情”的,这份悲意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岛屿孤单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 政治 意义。
   因为这悲情充斥每一个角落以及寄生其间的每一个个体。人的生命也原本是“悲情”的,在金钱和面子的争夺中,在政治权势和暴力机器面前,个体显得太孤单太软弱了。林家的兄弟的命运都佐证着这份“悲情”。然而侯孝贤却并不因此对生命的失去盼望,“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世界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汤汤而流。”⑤正是这样一种达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侯孝贤拥有那样的淡定从容去面对生命中的悲情和无奈,把这些都容纳在人的心胸之中。
   片尾的长镜头中,房间内空无一人,只有灯光闪烁,与片头的长镜头形成某种程度的呼应。同一个空间,然而已然物是人非,却又似乎孕育着一个新的未来,循环不止。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和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微弱、被动、悲情。然而生存其间的个体却可以存着爱和达观之态,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死悲喜,用人那小小的胸襟去怀纳天地永恒之道。
   综观全片,影片处处在表现悲情,却不让悲情肆意泛滥,正如孔子形容 艺术 表现的崇高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是远远的冷眼看着它们的发生,饱含着热爱,却用哲人的方式理性、冷静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用个人的心灵与人类历史相沟通。完成了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哲思,完成了对“作为过程的人生意义和作为永恒的宇宙根据”⑥
  
  注释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56页
  [美]李.埃利克森,董晗(译):《为生活在现今做准备——侯孝贤访谈》,世界电影,2005年1期,第127页
  廖庆松:《<悲情城市>创作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2年2期,第64页
  紫云舟:《侯孝贤》,百度博客,
  白娟娟:《东方情趣与乡土诗意的双重建构——论侯孝贤电影的人文化风格》,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3期,第52页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上一篇:实用·时尚

下一篇: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